第一章

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1.1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製度充滿生機和活力。全黨同誌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

——江澤民

1.1.1 正確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們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是不同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打開了廣闊的道路。無論什麽樣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都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如果它們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那就必須要發生調整和變革。

社會生產力是一個大係統,它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不同的要素構成及結合方式,決定了生產力的不同性質和水平。區分某一類型的生產力是否先進,不僅要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構成要素來判定,而且還要從諸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來判定。一般說來,先進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勞動者的科學技術及文化水平較高;勞動資料特別是其中的勞動工具比較先進;其勞動對象是那些需要勞動主體動用一定的知識技能以及較先進的勞動資料方能認識、掌握並加以利用的比較複雜的客體;勞動者以知識和技能為中介,將自己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產力結構,進而發揮生產力係統的整體功能。當然,這隻是先進生產力的一般特征。在不同的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但不同形態、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其所發揮的具體功能是不一樣的。隻有先進的生產力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是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是社會發展的障礙。先進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前驅動力,一方麵具有引導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推動整個生產力前進的作用,另一方麵又肩負著與落後生產力鬥爭、消滅或改造落後生產力的艱巨任務。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發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戰勝落後生產力的過程。正如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曆史進程。”

先進生產力與落後生產力的區分是具體的、曆史的。落後的生產力也隻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先進生產力而言才具有落後性。先進的生產力並非一成不變、永遠保持其先進性。先進的生產力往往由於時代的飛速發展而成為落後的生產力,最終被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所取代,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生產力之間的更替並非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循。任何先進的生產力都不是突如其來發生的,都有一個萌芽、形成和發展的辯證過程。那麽,先進的生產力來自哪裏?它植根於時代的發展變化,植根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植根於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先進生產力就蘊含在已有的生產力係統中,但又超越了已有生產力係統的局限性。已有的生產力係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具體形態、發展現狀,表征、預示著未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態勢,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決定先進生產力的前進步伐。因此,我們隻有立足於時代,立足於實踐,才能在變動的生產力演變進程中判斷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趨勢。也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合乎規律地把握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並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真正創造出合乎時代發展需要的、現實的先進生產力。

江澤民同誌提出的“先進社會生產力”這個概念,從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麵抓住了生產力這個決定性因素,又在社會生產力大係統中抓住了先進生產力這個富有生命力的關鍵性因素,從而為我們如何判別和把握先進生產力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原則。

正確地把握住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趨勢與要求,是我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從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不斷追蹤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進程,並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把握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探索發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現實途徑,在實踐中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使命。

先進生產力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先進社會生產力意味著人們能夠用較少的投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可以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因為先進社會生產力代表著生產者更高的素質、更大的力量,這本身也是人民群眾的客觀要求和利益所在;先進社會生產力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多的自由時間,為他們更加全麵的發展奠定基礎。

生產力的發展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包括黨的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麵向新世紀,保持黨的先進性,首先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好組織和領導作用。我們黨要永遠保持先進性質和生命活力,就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走在時代前列,首先就要走在生產力發展的前列。

生產力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動,其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新的生產力形態會不斷出現,而舊的生產力形態也會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所以,代表生產力,還不是一般地代表靜止不動的生產力,而是始終代表生產力向前發展的方向,代表具有先進性質的生產力。隻有始終站在先進生產力的前列,才能夠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質。所以,先進性對於黨來說,不是一時一地的要求,而是一個長期不斷的要求。能否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加以注意,不可有任何的自滿和懈怠,不可有任何忽略和遺忘。當然,在世界的不同國家、在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很不一致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來要求發展中國家,並以此衡量我們這樣處於比較落後經濟環境中的共產黨的活動和政策。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所堅持代表的,隻能是中國這樣一個範圍內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但同時,作為主觀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我們也應該瞄準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力求盡快趕上比較發達的生產力水平。生產力落後不要緊,關鍵是我們並不甘於落後。隻要始終瞄準先進的水平和方向,我們就始終有前進的動力,就能盡快推動中國的生產力實現由比較落後向比較先進的轉變。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黨就要始終站在時代進步潮流的前列,勇於和善於開拓創新,不斷發展先進、克服落後。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麵,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諸要素內部的狀況

,先進與落後是並存的,也是相對的。從這種情況出發,我們要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更好地前進,更快地發展自己,必然應當是一個不斷開拓創新和發展先進、克服落後的過程。因此,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黨更要重視保持自己的先進性,而且要更好地體現到為解放和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而奮鬥的實踐上。黨的十五大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正是在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總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反映了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曆史進步的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利益。無論我們黨的哪個組織、哪個黨員幹部,都應當堅定地執行這個綱領,勇敢地站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前列,為推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奮力拚搏。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矛盾和問題,共產黨人一定要有善於學習一切先進東西的能力,一定要有堅決保護先進生產力的自覺性,一定要有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一定要有不怕困難的勇氣。如果對先進的東西缺少興趣,在發展生產力中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看到風險就手足無措,甚至想走回頭路,這絕不可能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沒有資格成為先進分子。

1.1.2 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

江澤民同誌“七•一”講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曆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時地通過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製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場革命,是完善社會主義製度,但是,改革也是一場非常艱巨、複雜的工程。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通過改革建立起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生產力的發展,總是要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斷提出與其相適應的要求,因而必須密切注意現階段生產力發展反映出的新情況、提出的新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開路。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配置,國家對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都離不開市場。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邁向新世紀,我國改革的重點仍然是按照黨的十五大部署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完善這個新體製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促使社會生產力有一個新發展、新提高。實踐證明,對於體製上的放權與監管,機製上的剛性與靈活性,管理上的激勵與約束,經濟結構調整上的進與退,政策問題上的必要穩定與適時改進,都必須辯證統一地縝密處置,務求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係的完善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在重大問題上,該堅持的必須堅持,該調整的必須調整,該穩定的必須穩定,該前進的必須前進。

在現階段,我們要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指引下,進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以下幾點,不斷為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打開更廣闊的通途。

在經濟上,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各種經濟體製

1.繼續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反過來又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們要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製度。

首先,生產資料公有製形式能夠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能夠使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因而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製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製度。

其次,我國生產力水平呈現多層次,現代化大生產和生產手段相對落後的工業、手工業並存,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特別需要在公有製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

再次,選擇合適的所有製形式,是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隻要符合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標準,一切所有製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被大膽地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公有製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動搖了就不可能建設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但它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我們要努力尋找能夠促進或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實現形式,大膽利用一切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公有製不等於國有製,國有製為主體也不意味著國有經濟比重越高越好。集體經濟是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發展不僅不會威脅國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而且對加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當然,私有製經濟以個人私利為經營目的,有其消極性,對它們必須加強管理、積極引導,進行必要的監督檢查,使之健康發展。

2.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般市場經濟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一切經濟活動都處於市場關係中,市場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影響人們的經濟活動,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但市場不是萬能的,它有明顯的缺點,如目光短淺,自發性、功利性、排他性很強,常常不顧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這就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建立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體係。國家實施調控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促進國民經濟更快更健康地發展,保障全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宏觀調控正是體現這種結合的重要方麵。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國家必須運用宏觀調控把長遠利益同當前利益、整體利益同局部利益結合起來,有效地指導社會經濟生活。在經濟體製轉軌的曆史時期,通過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可以保證一個好的有利於發展和改革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時地解決發展和改革過程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為了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政府要通過產業政策、發展戰略等宏觀調控來協調資源配置,盡力減少由於市場盲目性而導致的損失。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集中部分人力、財力和物力辦大事,特別是發展基礎產業和大型基礎設施,發揮其從全局著眼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我們還要利用宏觀調控手段來合理地調節工農之間、城鄉之間、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致力於保持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3.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公有製企業必須以按勞分配為主,這是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製度的否定,也是對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否定。要不斷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有效實現形式,引入競爭機製,進一步打破平均主義,體現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同時,國家要運用稅收等手段調節高收入,通過完善稅製,加強征管,加大調節力度,規範

收入分配,使人們的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

在分配中,要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係。既要使人民生活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逐年有所提高,又要保證國家利益和注重企業積累,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防止收益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還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係,要適應所有製結構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形勢,合理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建立穩固平衡的國家財政。

4.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的政策和體製,在國際競爭中壯大自己。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代發展過程的顯著特征。各國經濟的發展,已不僅僅取決於本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等國際經濟條件。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隻能走全麵對外開放的道路,使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我們對待資本主義,既要看到與之對立和鬥爭的一麵,也要看到同它還有學習、借鑒、合作和利用的一麵。我國經濟建設要遵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指導方針,但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相反,實行對外開放,能更好地增強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國的生產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要想盡快縮小這種差距,使社會主義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內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作為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基礎。我們總的原則是,既要更多地利用外國經濟資源,又要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在政治上,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明確地規定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政治聯盟,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我們還要同一切社會主義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結成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鞏固工農聯盟,又不斷發展愛國統一戰線,這就使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具有最廣泛的、堅實而雄厚的社會基礎,能夠最充分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誌和利益,隻有不斷地發展和鞏固這一基礎,國家政權才能鞏固,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2.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執政黨的使命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要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同時,要發展和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基層和自己的事情。我們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黨。黨的全部工作,包括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是為了實現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們黨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同製度文明互為裏表。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包括法治建設在內的各項製度建設要充分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黨在領導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穩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

20多年的改革,已經使我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給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帶來深刻影響,給我們黨執政和領導各項事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帶來新的挑戰,更帶來新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製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動表現。我們要認真貫徹江澤民同誌“七一”講話的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觀點和自覺性,堅持不懈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

1.1.3 以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標準判斷我們的工作

江澤民同誌指出:“全黨同誌無論在什麽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曆史反複證明,共產黨人的曆史命運,始終緊密地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方向聯係在一起。什麽時候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黨就和時代進步方向相一致,就能對曆史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就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就能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就能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那麽,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求從黨的自身建設抓起。

我們黨的自身建設要適應新形勢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要按照做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忠實代表這一標準,加大黨的自身建設和改革的力度。應該肯定,我們黨的隊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數黨員能夠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走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前列,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奮鬥。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由於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黨組織軟弱渙散,黨不管黨、治黨不嚴,致使少數黨員幹部放鬆了主觀世界的改造,忘記了黨的宗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搞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有的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欺壓群眾,損害人民的利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堅決予以糾正。

我們黨必須根據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大力加強自身建設,認真改革那些與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習慣和做法,加強黨的民主化、法製化建設,大膽探索與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每個共產黨員都要繼續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誌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把握其精神實質,防止和克服片麵性、絕對化和簡單化,把思想和行動進一步統一到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上來。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集中精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並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要切實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決不能“一手硬、一手軟”,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搞改革都要從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關心群眾疾苦,積極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使人民群眾不斷得到更多的實際利益。從而領導人民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總之,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以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來判斷我們的工作,和鄧小平同誌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是一脈相承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全體黨員評價和衡量自己工作的一個準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