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星期三 我來了

8月13日 星期三 我來了

我不知道正常士兵入伍是什麽樣的過程,我入伍是在市裏的一處銀行前集合,然後幾個人上了一輛金杯小客車。揮手和送我的父親作別,心中想:“別時容易見時難…”

客車很快出了市區,上了高速,眼前的景物由高樓變為樹木。坐在副駕駛的軍官還在撥打著電話,因為計劃招了9個人,但是隻來了6個。那三個兄弟的手機一直關機,我猜想他們是不會來了,不過看樣子如果和他們聯係上了,軍官會馬上讓客車下高速,回去接人。多年後,我才知道,原來計劃指標沒有完成,他們會挨訓的。

我一路上看著車窗外的風景,心裏胡思亂想。因為前途未知,所以有些心慌。卻又因為即將走入軍營,即將開始新的經曆,而覺得陣陣欣喜。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

一路南行,我迷迷糊糊睡了一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裏自己一會在校園裏麵,一會在單位裏麵,忽然又感覺自己身體在空中飄,忽然又落了下來。有些憋悶,醒了過來。四顧一看,除了司機沒有睡覺外,其他人都睡著了。這樣的天氣裏坐幾個小時車,很難不睡覺。

車在高速公路上平穩行駛,車窗外依舊是綠樹和田地,鬱鬱蔥蔥。

半個小時後,客車下了高速公路。軍官道:“終於下高速了,再有1小時就到陸院了。”眾人聽了,不由都精神了,正襟危坐。有人問關於陸軍學院的事情,軍官道:“這所軍校可是老牌軍校了,和新中國同齡,是‘北國軍魂’的發源地。我就是哪裏畢業的,咱們軍區的軍官基本都是陸院畢業。不過現在陸院變為軍區綜合訓練基地,以培訓職業軍人為主,不再培養新生。”有人問,我們到陸軍做什麽?軍官道:“你們是第一批特招技術士官,過去隻有試點,沒有大批量招入的先例。所以我也不清楚具體你們到陸院都接受什麽培訓。”

幾年後,我再回憶起軍官這句“以培訓職業軍人為主,不再培養新生”時,隻覺漢語真是博大精深。“培訓”和“培養”兩個詞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是喻意上卻是相差萬裏。前者:“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管理訓誡行為。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範、標準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等係統學習,讓員工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而“培養”則是:“以適宜的條件促使其發生、成長和繁殖。”我們這批人不是被“培養”成職業軍人,而是被“培訓”成的。

到陸院大門時,已經是中午時分。一名三十多歲、皮膚黝黑的少校軍官迎接的我們。其實不是迎接,隻是下了車,帶車軍官把手裏的文件袋遞給那少校而已。之後,車子掉頭,離開。我們留下來。

陸院很幹淨,柏油路的兩側都是十幾米高的楊樹。這炎熱的夏,它們把陽光遮蔽,給樹下的我們帶來一絲清涼。路一側是營房區,幾趟四層樓房,整齊排列,樣式規格也高度一致。三角形的紅色樓頂,樓房牆壁統一都是灰白色,和紅色的樓頂相襯,讓人覺得幹淨、簡約。一趟樓有兩個樓門,可見是兩個單位。路另一側則是高高的圍牆。

少校讓我們兩列站好,然後帶我們走進距離我們最近的營房。我們魚貫而入,在門前,我看著樓門上的牌匾上寫:二大隊第七中隊。走進去,玄關一側牆壁上鑲著一人多高的穿衣鏡,另一側是板報欄。一走一過,我隻是瞟了一眼,上麵有幾個人的相片,下麵是關於這個人的介紹。

上了二樓,進了一個屋,那軍官讓我們把行李放下,然後帶我們去食堂吃飯。

出了營房,走了一段,躍過一條柏油路,看見一座三層樓。這個樓房要比營房大的多,外觀也華麗的多。綠色的玻璃窗,外表鑲著白色的瓷磚,樓頂是橢圓型,看著大氣,而且藝術。樓房正麵是水泥地麵的大廣場。在廣場站好,看著這大氣的建築物,隻見樓頂兩個金色大字“食堂”。

多年後,想想陸院的建築,還是覺得最漂亮的是食堂,讓我最懷舊是大禮堂,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亞洲第一長廊”,同時它也是讓我最感到遺憾的,一直沒有機會走近了看看。

午飯吃的很好,十個人一桌,五個菜。吃完後,由一老兵帶回營房。接著是一下午的忙碌,領取物資,安排班級。整個下午,一直樓上樓下的跑動。分班更是可笑,一老兵讓我去四班,結果四班沒有床位了,又讓我去一班看看,我拿著行李到了一班,還是沒有床位,於是又讓我去二班。二班隻有一個上鋪,趕快把行李扔到上麵。之後有老兵來教授整理內務。一切內務不僅要見楞見線,更要高度一致,整齊劃一。

一折騰就是一個下午,一折騰天就黑了。九點整,集合點名,九點半,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