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我們在堅持理想信念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為全麵實現小康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一、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現階段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曆史選擇。在當代中國,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為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在新的曆史時期,適應新世紀新階段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要求,我們黨必須盡快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著力加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建設。

(一)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曆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因此發展首要的是經濟發展。21世紀初頭二十年,這是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麵,要防止走入狹隘經濟建設的死胡同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盲目推進;另一方麵,要防止偏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傾向。按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麵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在為經濟運行服務的過程中,要善於及時全麵分析經濟形勢,增強預見性和前瞻性,準確把握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適時提出和有效貫徹應對的方針政策,防止經濟增長大起大落,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建設是在發展中解決其他問題的重要基礎,這個基礎紮實了,解決其他問題就有了物質條件。為此,在新的曆史時期,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發展要有新思路。不同的曆史時期,發展的環境、條件、內容、要求不同,發展的思路也會有所不同。我們今天的發展,是在進入了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在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的條件下,在同時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為兩大任務的情況下新的發展。我們要在堅持和深化改革中,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地探索和采用新思路。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樣完整地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係,通過在指導方針、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強薄弱環節,努力實現經濟既快又好的發展。這樣,經濟和社會就會繼續向前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否則,就會出現貧富懸殊、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還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關注公平也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要求。為此,在發展中要更加注重城鄉間的公平,更加注重區域間的公平,更加注重產業間的公平,更加注重內外資企業間的公平,注意保持一種和諧的態勢。

(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製度創新,這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在新的曆史時期,提高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領導和謀劃改革,同時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時機和節奏。為此,要充分認識堅持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重大意義。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的道路很不平坦,我們之所以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前進,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麵改革。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必須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注入強大動力。要明確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要求,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前提下進行,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方麵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麵,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價值取向。要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它自身有缺陷,存在著各種“失靈”,需要政府進行宏觀控製和有效矯正。但又必須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做到適時適度。當前,製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既有體製性障礙,也有觀念性障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不但要深化體製改革,而且要從根本上轉變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舊觀念。針對現階段各方麵利益關係非常複雜、經濟社會難點較多的現狀,尤其要妥善處理好關係經濟體製改革全局的六個重大問題:正確處理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正確處理市場機製和宏觀調控的關係;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正確處理經濟體製改革和其他方麵改革的關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必須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密切關注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製定和實施正確的涉外經濟方針政策,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重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做到既立足於國內需求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既充分用好內資又有效利用外資,既依靠和開發國內人力資源又借助和引進國外智力。

二、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目標之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提高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也需要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關係,在當前要著重研究和解決以下問題。

(一)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當家做主

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製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鄧小平同誌指出,“領導製度、組織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製。必須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由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製度,為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奠定了製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經過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支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保證國家機關的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誌。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鞏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支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民主管理製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要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尊重和保障人權。共產黨應該舉起民主、自由、人權的旗幟,而且隻有共產黨才能真正實現這些要求。

(二)必須實行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法執政是新的曆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

黨依法執政的根本要求是: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誌,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從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黨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公正。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高依法執政水平,第一,要加強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提高立法質量,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第二,加強對執法工作的領導,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得到嚴格實施;第三,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執法隊伍素質。

(三)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正確認識三者的關係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一個整體,它作為執政黨建設的目標之一鮮明地提出來,在黨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是我們總結黨執政成功經驗的必然結論,也是新形勢下我們黨更好地執政的根本要求。科學、民主與法治,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科學執政,就是要按照科學的思想、理論和科學的製度和方法來執政,進一步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立在更加自覺地運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民主執政,就是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製,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依法執政,就是要緊緊抓住製度建設這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要環節,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製化、規範化,從製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黨的執政方式的三個基本要素,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三者相互聯係,有機結合,辯證統一,構成我們黨執政方式的基本理論框架。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執政方式的認識有了新的深化和拓展,對於我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四)必須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

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取決於黨的先進性,取決於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我們黨是執政黨,全黨同誌增強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關鍵是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思想領導就是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政治領導,最根本、最重要、影響全局的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製定方針政策,並保證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方針政策的執行。在法製建設上,很重要的是要把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黨的方針政策通過法定程序變成法律法規,成為國家意誌,作為全社會都必須一體遵循的活動規範和行為準則,並最終依靠國家強製力保證它的貫徹執行。這樣,才能從製度上、法律上保證和體現黨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的全麵領導,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從而保證嚴格依法辦事。組織領導就是要繼續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推薦重要幹部。

新形勢下,改革和完善黨的執政方式,關鍵是要堅持依法執政,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進行工作。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製。規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的關係,支持人大依法履

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變成國家意誌,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並對他們實施監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另一方麵,黨委積極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依法履行職能,通過這些機構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的重大決策。與此同時,進一步規範、完善黨政機構設置和黨委常委會的組成結構,擴大交叉任職,減少成員分工重疊,提高工作效率。

三、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是曆史發展的內驅力,也是先進政黨的顯著標誌。當前,在複雜的國際國內文化背景下,黨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必須把不斷提高發展先進文化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必須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

黨的文化領導權不能僅靠行政命令、行政管理來實現,而要靠黨在思想文化生產、創造上的優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加強黨駕馭先進文化能力的關鍵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胡錦濤同誌特別強調,意識形態領域曆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如果這個陣地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甚至喪失政權。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缺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意識下手。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處在與世界經濟整體融合的特殊時期,各種相互交織的矛盾多,幹部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出現,人們的思想非常活躍,我們要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和指導多元化的思想,隻有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黨執政的思想基礎,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裏重點是:第一,堅持理論創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實踐。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組織力量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焦點、障礙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緊密結合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和生產生活實際,回答幹部群眾關心的問題。善於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善於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路線方針政策的製定。大力營造理論創新的社會環境,反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理解,抵製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第二,突出重點,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胡錦濤同誌指出,實踐和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我們重大的政治責任。當前,要牢牢抓住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青年學生和理論骨幹這三個重點搞好理論武裝,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引向深入。第三,增強針對性,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能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不斷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針對性、說服力,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在真正做到入腦入心、起作用、出實效上下功夫。

(二)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文化體製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文化創新的根本出路。黨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把文化領域分為文化的公益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大部分,標誌著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黨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態度,有利於調動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為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我國傳統的文化體製是政府管文化、政府辦文化的大包大攬的文化管理體製,文化事業都是由國家投資。由於我國經濟能力有限,對文化事業的投資總量偏少、比例偏低,民間資本又進不來,無力應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競爭。這種管理體製嚴重地抑製了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限製了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極大地束縛了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幾十年來,文化體製改革在調整布局、理順關係、轉變職能、改善管理等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所有製形式、行政管理、人事製度、分配機製、領導體製改革方麵都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但是相對於文化發展的需要,相對於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進程,相對於經濟體製的改革,相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文化體製改革的步子還不夠大,文化體製中還存在關係不順、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結構不夠合理、內部機製不夠靈活等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大眾在文化方麵的消費能力將會上升。據專家估計,近幾年我國文化的消費能力將達到5000億〜5500億元,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才能提高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對於文化公益事業我們采取政府投資,鼓勵社會參與的方法來發展。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把輿論陣地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場所、載體。我們進行文化體製改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製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重在建設,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團結穩定,以正麵宣傳、鼓勵為主,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

(三)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新聞媒體是社會輿論的風向標、導向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這種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執政黨對其作用的重視。在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對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有著新的機遇,更有著新的挑戰。如社會生活多元化以後,人們的選擇性增大,原來的靠行政權力“我講你聽”的硬灌方式不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育使得在計劃經濟下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行政約束力在一定範圍內有弱化趨勢;新聞媒體多樣化,電視、廣播、報刊包括因特網全方位進入人們生活;經濟成分的多元化,有不少非國有經濟單位的自主性,使新聞媒體傳統的工作方式難以在那裏順利展開;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樣化、豐富性,使人們有更多可選擇的精神生活空間;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進程,信仰自由的法律規定,又給新聞媒體宣傳思想工作遇到新的難題。再如,開放以後,國外各種文化思潮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借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消極麵沉渣泛起,而新聞媒體“評價體係”一定程度的弱化或少數媒體的“西化”傾向,使社會主義的輿論陣地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戰鬥作用。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在追求娛樂性過程中忽視思想引導和教育作用,將不良的世界觀、生活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這需要新聞工作者認真反思和改進。特別是現在國際國內媒體競爭非常激烈,互聯網上的信息十分龐雜,媒體、信息的影響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而且媒體市場基本上是買方市場,讀者、觀眾可選擇的餘地很大。這種狀況對我們的主流媒體形成嚴峻挑戰。為此,必須研究主流媒體的傳播戰略。一方麵堅持防、堵有害信息,另一方麵要采取主動出擊、積極競爭的姿態,下大力氣提高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吸引力。現在外來媒體越來越多,市場化媒體越來越活躍,我們切不可放活了別人,束縛了自己,一定要給主流媒體相當的空間、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其煥發活力,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主流媒體必須遵循大眾傳播的規律,按規律辦事。違反規律就會使“正麵宣傳出現負麵效果”。多登一些人們感興趣的、關心的新鮮內容,少登一些大家不感興趣的東西。要去掉官氣、衙門氣,贏得最大的親和力和宣傳效果。要提倡周到、全麵的服務,增強大眾對主流媒體的信賴,拴住受眾的心,把大眾牢牢地吸引在黨的“輿論場”中。在對主流媒體的考評上,既要追究宣傳失誤的責任,保證不出問題,更要考察宣傳效果。宣傳無效其實就是最大的失誤。

四、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建設和諧社會是現代執政黨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現代執政黨完成曆史使命的根本手段。我們黨要長期執政,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必須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一)社會和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條件和基本目標

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的發展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係統,要求矛盾的雙方或矛盾的多方在運動過程中能達到並保持多贏或雙贏的結局。和諧社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既關心人類,又關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攜手,生物與非生物的共進,過去與現在的統一,現在與未來的話,時間與空間的協調。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又維護自然的平衡,確保社會係統和生態係統協調發展。二是人的和諧。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集體和諧是建立在個體和諧基礎之上的。社會的和諧也有賴於人的和諧,即社會發展是以人為主體的,人的發展是以個體為本位的。三是社會分工的和諧。社會分工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類人員的比例構成的合理性、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社會效率的增長性和社會地位的公平性等。在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也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義務,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事自己理想的工作,為社會提供必需的服務,社會根據其勞動的質和量給予合理的報酬,這是一種社會和諧發展的多贏狀態,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都應是相互平等、相互依賴的關係。

和諧對於一個係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和諧是係統內部各個要素協調有序的表現,係統內部諸要素協調有序,係統就會運行平穩。反之,如果諸要素之間的關係處於紊亂無序狀態,整個係統就會出現矛盾、混亂和衝突。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係統,要正常運行、平穩發展,必須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它要求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能夠在社會這個大的統一體內相互包容、協調運作、良性轉化。社會的發展,就是人們通過奮鬥消除不和諧、走向和諧的過程。正因為和諧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追求社會和諧成為各國人民的良好願望和普遍理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通過努力使社會政治發展處於有序發展的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性、社會控製有效性和社會生活有序性的有機統一。和諧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環境,既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

(二)全麵貫徹“四個尊重”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我們黨和國家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這其中就包括調動一切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積極因素,發揮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倡導各種新型勞動組合和勞動關係,從而使全社會、全民族的各種勞動形態、各類勞動者、各種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創造性都得到廣泛而充分的發揮。要通過製度和體製約束,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支持人幹事業、鼓勵人幹事業、保護人幹事業的社會氛圍,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四個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勞動。我們必須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更好地在全社會普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新形態、新特點的認識,按照“四個尊重”的基本觀念,製定和完善有利於各類勞動者各盡其能、各得其所,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係列政策。勞動是馬克思主義整個學說的起點。恩格斯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我們黨曆來十分重視用馬克思的勞動觀來教育幹部和群眾,從而使“勞動創造了世

界”,“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觀念在黨內外得到了廣泛宣傳與認同。尊重勞動必然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在撥亂反正中,我們黨已經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工作者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觀念在黨內外樹立起來了。在新的曆史時期,全麵貫徹“四個尊重”,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運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政策,堅決破除束縛人們創造活力的各種障礙,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既要充分發揮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階層的人員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三)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我們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其存在的全部理由。為人民謀利益,把人民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鮮明特點。為人民謀利益,就要把人民群眾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協調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一切積極因素都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如今的“社會衝突”大都表現為“利益的衝突”,主要是由於我們的社會不能很好地、妥善地處理利益調整、利益分配引起的。在涉及到全民性的利益調整、利益分配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當然,沒有社會矛盾、社會衝突的社會是沒有的。關鍵是當社會矛盾、社會衝突出來之後執政者能進行調解,將其軟化、緩和,不使其激化。為此,執政者要深入到出現矛盾、衝突之處調查研究,認真搞清產生矛盾、衝突的原因,隻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對症下藥;要講黨性,講原則,做到社會公正、社會公平,決不能“勢利眼”,決不能一屁股坐在有錢有勢有權一邊而將道理丟之一邊;要講究藝術、方法和策略,不能簡單化,不能粗暴化,更不能以權勢壓人,當然也得注意“得讓人時要讓人,得饒人時要饒人”。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妥善處理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至關重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利益的多樣化是不可避免的,群眾產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正確地統一結合起來。

(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

提高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必須加強社會管理和建設,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社會是由普通社會成員以及他們所結成的各種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所共同組成的關係總和。社會雖然獨立於政黨之外,但與政黨的活動密切相關。一個政黨要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必須把政治影響力滲透於社會之中。必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機製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充分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充分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係。加強和改進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和監督。為此,一方麵要發揮黨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作用,協調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是實現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政黨把社會的利益和情緒集中的越充分,國家的行為就越符合社會的實際,執政黨的社會基礎就越雄厚。另一方麵,對社會組織實行自律為中心的管理機製。社會組織是一個自治組織,是由一個追求共同價值的人們自願締約組成的,它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願望。實踐證明,黨和政府對社會組織管得過嚴,不利於激發社會的活力;相反,疏於對社會組織的管理,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從根本上說,要調動其自身的積極性,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

五、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對外方針政策,掌握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毛澤東外交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國外交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周恩來同誌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對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實踐與發展,做出了曆史性的傑出貢獻。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曆史時期後,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運用辯證思維綜觀國際風雲變幻,洞察國內外形勢發展,把握當今時代特征,在指導我國外交的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國家的對外關係是在外交政策的指導下進行的。製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利益,謀求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使本國在國際上處於有利地位。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是獨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為宗旨的。堅持獨立自主,維護世界和平,曆來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核心。黨的十六大報告根據新時期國際形勢的新特點,對新世紀的對外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了我國對外工作的十條方針政策:主張順應曆史潮流,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繼續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係;繼續加強睦鄰友好;繼續增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繼續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同各國各地區政黨和政治組織發展交流與合作;繼續廣泛開展民間外交。所有這些有繼承,有發展,有豐富,更有創新。我們要全麵貫徹落實好這十條方針政策,努力把新世紀的對外工作提高到更高水平。

(二)要全麵認識和把握國際因素對我國的影響,不斷提高同國際交往的本領

中國目前所麵臨的國際環境是機遇大於挑戰。從有利方麵說,一方麵,目前大國都在加強反恐、加強非傳統安全的保障,大國之間合作是普遍的要求、意願,也是一種慣性。大多數國家都是要求和平的國際環境的。另一方麵,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上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以經濟影響力的增強最為顯著。美國《時代周刊》稱,“中國已成為國際舞台上越來越老練成熟的角色”。在當前異常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選擇與實施和平崛起戰略,已經並將繼續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並為中國有效應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複雜挑戰提供了更加現實的可能性。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現實情況中,國際環境仍有對我國發展不利的方麵,尤其是在發展與大國關係中還存在一些障礙與挑戰。由於周邊關係和大國關係的走向對國際形勢具有全局性影響,直接關係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關係到中國是否能爭取有利的發展時機和中國的政治、經濟、安全利益,因此處理好大國關係和周邊關係一直是對外工作的中心和打交道的主要對象。

周邊關係是中國對外關係非常重要的方麵。周邊形勢的變化和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直接關係到我國的統一大業和國家的戰略全局。中國的崛起,使得周邊的中小國家都想積極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搭乘中國的順風車,以把握住戰略機遇。但是傳統上它們對中國都有很強的防範心理,盡管中國一貫奉行睦鄰、安鄰的政策,它們還是表示懷疑。這需要做大量的增信釋疑的工作,而消除疑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隻有通過合作,加強溝通與協商,才能減少不信任。我們要推動我國同主要大國關係的穩定和發展;要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把加強雙邊友好與加強區域合作結合起來;要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在國際事務中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正義要求和合理主張;要在政治、經濟、社會、裁軍、軍控等多邊領域發揮我國的建設性作用,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支持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的共識;要加強經濟外交和文化外交,推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深入開展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交流;要增強我國海外利益保護能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預警和快速反應機製,改進工作作風,滿腔熱情地為在國外的我國公民和法人服務。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非常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要始終把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大轉折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較為和諧穩定的環境,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而提高了各國的國家安全係數,也對未來國際關係和國際安全形勢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由於當今世界市場仍被少數發達國家所控製,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南北差距繼續擴大,為世界長期穩定發展埋下隱患。並使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麵臨巨大風險和嚴峻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定位和核心目標是安全與發展,即維護國家的基本安全,實現國家的穩步發展。

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定位,是基於對曆史經驗教訓和中國麵臨的現實情況的科學分析而得出的結論。在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下,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國家安全麵臨著複雜而嚴峻的形勢。政治上,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境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總是試圖尋機製造事端,進行滲透、顛覆和分裂;經濟上,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程度越深、對外依存度越高,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就越大,影響經濟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就越多;文化上,在多元文化並存、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條件下,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實力進行文化滲透,推銷其意識形態,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趨於衰落;信息上,西方發達國家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上占據明顯優勢,我國計算機的大部分軟件基本上依賴進口,涉密信息的傳送存在大量隱患;軍事上,世界正在興起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更增強了我軍加快完成機械化、信息化雙重任務的緊迫感。

不僅如此,目前我國還麵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加之東亞各國不同的曆史傳統、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等因素,決定了中國存在不穩定的周邊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威脅。由於東亞各國缺乏且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安全機製,因而外來力量極易主導東亞的安全形勢,使這一地區的安全充滿變數,某些潛在的危機隨時可能因偶然因素而爆發。另外,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的大國,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在許多方麵存在根本分歧。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世界包括對中國的安全勢必產生消極影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經濟發展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目標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發展需要安全,安全離不開發展。維護國家安全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發展也是最大的安全。可以說,維護國家安全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應對國際事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國家的安全保衛能力。

【思考題】

1.怎樣理解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科學內涵?

2.怎樣把理想信念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保證?

3.在具體實踐中怎樣做到理想信念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任務的統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