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的孩子”

西柏坡中央大院裏緊挨著機要處的幾處平房,是中央機關小學的舊址。當時,在這裏上學的孩子是一群“公家的孩子”。這群孩子是在1948年春天跟隨中央機關來西柏坡的。

這些孩子有的是機關首長的孩子,有的是革命烈士的子女。他們大多出生在烽火連天的戰場後方,或者敵人陰暗的監牢裏。許多孩子都沒有跟在父母身邊,所以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公家的孩子”。

來到西柏坡後,環境相對安穩下來,“公家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這群孩子大多數的年齡到了七八歲、十來歲左右,正是讀書的好年紀。之前,沒有穩定的環境給孩子們辦一個正規學校,孩子們就各自學一些東西。現在,黨中央開始考慮為孩子們開辦一個學校,集中生活,統一管理,統一學習。

由於黨中央的首長一直忙於前線戰事和解放區的土改運動,根本騰不出手來處理這件事。這個重擔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中央機關黨總支書記劉火的身上。劉火帶領行政科的幾名工作人員,在機要處的西邊緊挨著圍牆處蓋了幾間平房,這首先解決了孩子們的教室問題。有了教室,現在隻缺老師了。劉火發動中央機關幾名有文化的阿姨來學校擔任老師,蔣英、韓桂馨就是其中的兩位。

當時,西柏坡的條件雖然比以前相對好點,但也沒有好到哪裏去。孩子們的教室問題解決了,但課桌和椅子卻沒法置辦。學校的老師用磚塊壘砌成一個個小墩,再架上一塊長木板當作“椅子”。然後,老師們又發給每個孩子一塊打磨得相當光滑的小木板,放在膝蓋上當“課桌”。

中央機關小學開學後,中央大院裏二三十個大大小小的孩子聚在教室裏學習。一開始,大家吵吵鬧鬧,不聽老師的教導。這樣的情況著實讓蔣英和韓桂馨費了一番苦心。她們為孩子們講故事,慢慢地讓他們安靜下來,這時才能開始正常的教學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孩子們逐漸聽老師的話了,老師們也漸漸摸準了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和知識程度。教學活動順利地開展起來。

當時中央大院是供給製,生活比較艱苦。為了照顧這些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專門為學校分配了食用大米和白麵,蔬菜主要是土豆、南瓜和蘿卜。課餘時間,老師們還教會孩子們自己織襪子,用馬蘭草加布條打草鞋,培養孩子們艱苦奮鬥的好學風。

除了蔣英和韓桂馨是學校的“專職老師”外,幾位中央首長也常常來學校當“客座教授”。他們教育孩子勤奮讀書,艱苦奮鬥,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強鍛煉。一時間,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背誦出首長伯伯教誨的話語。

1949年春天,中央機關小學隨黨中央遷往北平,隨後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小學”。1971年,學校增加中學部,更名為“育英學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