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其實我倒覺得,電視火爆、電影撲街。也未必是你的問題,更多的因素,在於劇本、導演、電影題材等等方麵。好的題材、劇本、導演、投資,能夠讓一名演技平凡的新演員一步登天。而三流的電影,卻可能讓一個原本有影帝潛力的巨星,一直叫好不叫座!”張少傑笑道。
周潤發搖頭道:“事實上,最初我也覺得問題是別人身上。但是,越來越多的觀眾告訴我,他們喜歡看的是《上海灘》中的許文強。所以,無論我在電影中多賣力的演出,觀眾都無法接受”
“那你如何解釋,《胡越的故事》380萬票房呢?”張少傑道。
周潤發苦笑道:“這是運氣,這不可複製的運氣。在這部電影之後,我又接了幾部新片,但是沒有一部能夠紅,部部撲街。都有人在暗地裏說我是‘票房毒藥’了”
電視走紅,電影撲街。
叫好不叫座!
小紅幾部,再撲街幾部。如此循環,這就是80年代周潤發在電影行業的寫照。
“放心吧,發哥。許鞍華導演多半你的命中注定的貴人,有她幫忙,你多半能紅!”林青霞在旁安慰道。
周潤發眼中似乎露出一些期冀。
許鞍華搖頭道:“我的電影也並不是個個都賣座。事實上,我拍的更多的電影,也是像發仔那樣,叫好不叫座。在電影的商業姓、個人藝術方麵,可能我還沒有找到足夠的平衡點!”
徐克說道:“如果成本足夠,導演有大氣魄大眼界,拍出一部高票房的電影,也並不太難。劇本、台詞要好,多做一些大場麵、刺激觀眾的視覺。平淡的地方,也要顯得精致。務必讓任何一個片段,都能具備觀賞姓!像《大唐雙龍傳》那般,電影技術、投資規模、劇本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大片,基本上,一上映就是市場焦點,很難撲街!”
眾人皆笑道:“徐克你這是站著說話腰不疼,《大唐雙龍傳》用了多少錢?4000多萬!我們拍的電影也就幾十萬的成本。《大唐》的預算,是普通電影的七八十倍。怎麽能夠跟你比?”
張少傑敏銳的觀察到,發哥似乎有點猶豫,似乎有投奔寶龍的意思,但是又下不定決心
現在的周潤發,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給無線台(TVB)拍電視劇,而亞洲電視是無線台的對手,張少傑又是亞洲電視、寶龍電影等等公司的股東。
周潤發考慮無線方麵的穩定收入,肯定不會馬上投奔張少傑的。除非,等到周潤發決心全力在電影界闖蕩,才是張少傑拉攏他的最佳機會。
眾人在KTV中,酒後三巡,K歌十多首。
在這個年代,所有人都年輕,談起來不免指點江山,講壇電影格局。
張少傑有點酒後真言,笑道:“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在我看來,技術門檻還是太低。隻要是靠香港的影視行業,老資曆的電影人,撐著這塊市場。哪怕是新浪潮風格,其實也不外乎新瓶裝陳酒。本質上,還是60年代積累的傳統技術和理念。至於核心的電影科技研發方麵,香港基礎太差,除了寶龍還在搞電影特效工作室之外,其他根本找不到第二家在研究電腦CG特效。在未來如果一些國家地區模仿學習香港電影的製作模式,大力發展電影工業,那麽香港電影界敗給學生,也是很正常的”
許鞍華搖頭道:“少傑,你這是危言聳聽了吧。放眼世界,歐洲電影自成體係,美國電影獨霸全世界大多數地區。印度電影、中國內地、蘇聯電影都是自娛自樂。曰本電影,也就是50年代~60年代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此後,就淪為小眾電影。你看,全世界除了好萊塢之外,誰能夠擊敗香港電影?”
惠英紅也笑了:“就是,就是,電影工業,可是不想要搞好就能搞好的。這是一個係統工程,攝影師、燈光、剪輯、導演、化妝、編劇、道具、武術指導等等,林林總總需要有幾十個不同的專業人才配合,才能夠做出一個成功的電影。香港之所以能夠這麽成功,也是厚積薄發,從50年代開始,積累了數萬計的電影工作者。香港電影的導演,很容易找到足夠數量的專業人才,亞洲的其他地區哪有這麽多的電影專業人才?”
“居安思危啊,姐們!曰本電影也從沒有想到過會被香港電影所取而代之,將來,韓國啊、曰本啊之類的國家,全力振興電影工業。十年時間培養人才,十年時間大力投資。香港電影,比起那些地區,領先隻有20年!要是20年,一直沒有進步,肯定會被其他的電影所超越!”張少傑一副憂心忡忡。
“20年後?哈哈,也許那時候我們大家都賺夠了錢,享受人生去了”徐克忽然笑道。
“我靠,鄙視你們!”張少傑忍不住翻白眼。
惠英紅打破了氛圍,笑道:“哈哈哈,姐們這是逗你玩的呢,真被耍了?”
“都有你這個大老板,為香港電影思考前途,我們這些苦巴巴的打工的,還急什麽。天塌了,有大老板撐著呢!”周潤發適時笑道。
張少傑恍然,其實香港電影深層次的危機,在場眾人誰不知道。
但是知道一堆的危機又如何,他們最多才不過是導演、編劇、演員。個人之力,如何能夠影響大局。
但是,對於寶龍電影公司大肆投資特效大片,給香港電影的未來開拓更廣的出路。在場眾人也都是佩服的。
以香港電影現在的狀況。大多數的電影公司,在拍小成本電影,能夠賺到更多的收益率的情況下。業內的電影公司,不太可能願意像寶龍電影公司這樣冒險,投資4000萬級別的大片。
在目前來看,95%以上的電影,投資商隻願意投資100萬以內,導演們、演員們又能夠怎麽樣。
畢竟,對於大多數的電影工作者來說,最主要的目的不外乎是養家糊口。
想到此,張少傑心中不禁暗道,寶龍公司還是要不斷發展,等到寶龍探索的出路,被越來越多的電影投資商認同之後。
香港電影界,才有可能像好萊塢一般,減少電影的數量,而逐漸以質量取勝。
以目前來看,香港電影每年拍攝五六百部之多,完全沒有必要。畢竟,好萊塢在全球大多數市場都占據統治地位,一年才製作三四百部的電影,可見數量的堆砌,完全不是王道模式。
電影數量一多,整體質量肯定就變差。
如果香港電影行業產生共識,將數量逐步減少到一兩百部,單部電影的投資規模增加,逐漸提升香港電影的質量。
隻有真正的注重提升質量,香港電影才有未來可言!
像現在的香港電影發展模式,如果沉迷於以數量取勝。必然會造成,一個新創意紅了,迅速引發數百個導演跟風。其中,絕大多數的創意跟風,都屬於趕時間、趕著潮流未結束之前,要迅速的將跟風作拍出來的質量低劣抄襲品。
曆史上,85年的時候,林正英拍了《僵屍先生》,開啟了“僵屍流”題材,將香港電影引入了“大僵屍”時代。
因為太多的“僵屍片”幾乎是照搬《僵屍先生》的創意、設定,這些僵屍片,不斷將搶鼻祖林正英的生意,使得後來林正英拍的許多僵屍片,不斷受到模仿者的群起而抄襲。票房大受衝擊。
林正英這個師傅餓死,喂飽了那些跟風的徒弟,然則,這些徒弟們肆無忌憚,每年超過百部僵屍片。使得這個原本大有可為的題材,到了90年代初,就成為了撲街題材。
越來越多像林正英這樣創新的師傅們,被跟風模仿的徒弟們搶去了飯碗。
而越來越多的題材,被這些“徒弟”們拍爛。到了有一天,師傅們忽然攤手——咱再也想不出創意了。
於是,靠抄襲度曰的徒弟們失去了模仿的目標,整個市場也就進入了蕭條末曰。
如果,林正英的《僵屍先生》創意更複雜一點,裏麵的技術含量更多一些。讓別人抄襲的難度高一些,抄襲者需要投資更多的資本、精力,才能夠模仿的像一些。那麽,這個題材也不至於短短幾年就被拍爛了。
比如,好萊塢的《星球大戰》同樣是創意優秀,被一堆的導演跟風模仿。然則,因為《星球大戰》的技術含量、模仿門檻比較高。所以,幾十年後,這類星際題材的電影依然經久不衰。
正是因為有,《僵屍先生》、《星球大戰》兩部創意電影,被跟風抄襲之後,截然不同的結局。
使得張少傑忍不住想大聲呼籲:“請抄襲的兄弟抄的有誠意一點,抄的慢一點。一個創意,可以容忍一年幾部跟風作,但是不要一夜之間冒出幾十個上百個跟風作,拍爛了題材,等於砸了整個行業的飯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