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老師,您這是何必”擺在張少傑眼前的是明報集團的15%的股權!
明報公司創業之初,金庸出資8萬,沈寶新出資2萬。一共十萬港元的創業資本,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現在光是明報的固定資產,估值也已經有1.5億港元,這還沒有計算《明報》的品牌價值,員工的專業和創造力所產生的價值。
現在的明報一年也能賺3000多萬的利潤,並且明報發行量、廣告收益,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每年的利潤都是以20%的速度在迅猛增長。
15%的明報股權,光是以公司固定資產來算,也是值3000萬港元的。未來10年之後,這筆資產至少值3個億。
“黃玉郎能送你5%的玉郎公司股權,連古龍也送你寶龍公司將近一半的股權,我這個老師反而顯得最小氣。15%的明報股權送給你,又不是沒有附加條件!”金庸說道。
張少傑愕然:“附加條件?”
金庸道:“條件就是,未來十年以內,你必須賺到足夠的錢,從我手中買下明報!而在你沒有找到滿意的繼承人之前,必須親力親為,經營好《明報》。將《明報》發揚光大,無論是進軍大陸市場也好,或者是在全球開設分報社也好。你掌管《明報》之後,一定要比我做的好!”
“老師!”張少傑內心一震,看著金庸。
一瞬間,他感覺到師恩浩蕩。
張少傑原本僅僅是投機取巧,拜金庸為師,是看中未來30年金庸小說改編的遊戲、影視劇的商業價值。他並沒有為老師做些什麽,但是金庸老師不但培養他的學識,甚至連未來明報的繼承人,也是選中了張少傑。
《明報》是香港最具公信力的一份報紙,價值自然不用多說!
無論是中國想要通過香港媒體,向世界表達自己的聲音。還是西方媒體想要通過香港的媒體向中國內地傳話,香港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中介平台。
《明報》是一份在香港影響力最大的媒體。
國際的傳媒巨頭、內地的資本,還有海外華人資本,對於《明報》有興趣的,多不勝數!
現在明報經營的比較穩健,不缺錢的時候,能保持自主姓——既不阿諛奉承中國的中央政斧,也不淪為外國輿論攻擊中國的走狗。
任何一份報紙都是報社老板的的公器,誰是老板,就給誰說話!如果明報保持政治立場一直中立,那必須是有一個立場中立的老板!
金庸的立場的比較中立的。美軍發動朝鮮入侵時,金庸大罵美國的侵略,讚譽過中國誌願軍屬正義一方。
而在60年代開始中國的十年動蕩期間,金庸也是敢於寫文指責那些特殊年代的錯誤政策。後來等到動蕩結束之後,內地中央開始撥亂反正時候,有識之士不免稱讚金庸當年社評中的真知灼見。
再過幾年之後,金庸進入內地與中央高層交流香港問題之後,他的小說也能在內地出版,到那時候,金庸又被一些買辦文人罵做是5毛、牆頭草、晚節不保之類。
但是,其實金庸的立場一直沒有變的,他是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說話!
十年動蕩時期,金庸如果沒有膽氣,也不敢去直截了當的寫社論抨擊內地的錯誤政策。
如果金庸真的是為西方國家說話,那麽也不會在動蕩結束不久,就開始寫文讚內地政斧及時的撥亂反正。
錯的時候寫文批評,做對了寫社評讚揚,這才是擁有讀力思想的文人!
張少傑知道,答應下來,就是一個責任!
因為成為了一個《明報》的老板,那麽他麵對的壓力,將會比普通的商人更大。西方的、香港的、國內的,無數的政治力量,都要暗中的給他施加壓力。
那時候,依然頂住壓力,依然保持讀力的思想,不淪為任何政治勢力的禦用媒體,那不但要考驗他的經營能力,更要考研他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份媒體都是有立場的,任何一份媒體也從來不是民眾的公器——而是媒體老板的公器!
媒體給誰說話,說什麽話,那都是媒體老板的意誌影響的結果!
張少傑苦笑——沒有想到,真的沒有想到!
金庸會選擇自己啊,《明報》,燙手的山芋!但是,張少傑最終還是接過了《明報》的股權文件。
他鄭重點頭說道:“等我我擁有足夠實力的時候,定會接管它,不辜負老師的心血!”
金庸感到很是欣慰,說道:“你也知道《明報》不但是一份財產,更是一份責任!這些年,我一直想要急流勇退!不過卻是找不到令我放心的人,現在少傑你擁有令我放心的才華和見識,缺乏僅僅是財力和威信!等到你能有實力接管明報,我肯定會退位讓賢!”
張少傑點頭道:“如果我接管《明報》,那麽我會保持明報的中立立場,而不是給任何政治勢力說話!當然,那時候,我不能保證《明報》還是現在這種嚴肅的風格。我接管的話,可能會更輕鬆,更娛樂,更給大眾讀者服務,而不是為知識分子服務”
金庸笑了笑道:“隨你了!反正等你接管之後,我就退休享福,與好友下下棋,飽覽祖國河山。更多的時間研究一些學術,翻一翻故紙堆,將前人的一些寶貴文化,重新讀解出來。”
張少傑知道,其實金庸是想從《明報》脫身,其實是想到內地活動一下,看看能不能尋找一些參政、議政的機會,至不濟也參與個作協,到作協開一開會議,過一把官癮
金庸對於當年落選外交官,還是耿耿於懷的。
不能在政斧,謀取一官半職,對於傳統文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遺憾。
一般中國的傳統文人兩大主流理想——第一的能上任做官,第二是青史留名!
也許,當年的燕京政斧當局,聘用了金庸做外交官。那麽,世界上就多了一個積極忙於外交的老外交家,而就不會有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大俠了
————————《明報》公司的員工們,並不知道。
報社多年沒有改變的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首次的巨變!
以前的《明報》集團,金庸80%股權,沈寶新占據20%的股權,兩人合作也算是珠聯璧合。
金庸的強項的管理編輯部,負責文字的審核、編輯。而沈寶新是商人出身,《明報》的發行銷售,一直是沈寶新全權負責。
現在明報公司的股權,變動之後。
金庸占65%的股權,依然是牢牢掌握《明報》集團控股權的大股東,沈寶新20%股權占據第二股東,而新的股東張少傑擁有15%的股份。
暫時而言,金庸、沈寶新在《明報》的地位,以及負責的工作,也是沒有多少的變動。
不過,張少傑擁有15%的股權,並且還是金庸指定今後的《明報》繼承人,所以對於《明報》集團的各種業務和發展方向,也開始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現在《明報》在傳統業務的上的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報紙的讀者數量增長潛力有限,廣告的收入雖然一直在持續增長,但是僅僅是受益於香港經濟景氣,廣告費不斷提高而已。傳統業務增長乏力,要應對未來行業發展,明報必須在保持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開拓新的市場領域!”股東會議上,張少傑初次的表達自己對於《明報》發展的建議。
張少傑第一次發言,就高舉開拓創新的主旨,顯得非常年輕氣盛
沈寶新頗為不屑:“少傑賢侄,你還是太年輕了,雖然你能寫出很紅的文章。但是,報紙的經營能力,你還差了點!我做報紙有20多年了,看到太多的報紙因為標新立異,做不下去!而我們的明報,卻從一份報紙,發展從7份報刊”
“《明報》占據主流的新聞市場,《明報周刊》牢牢的占據娛樂報刊的首把交椅,而《武俠與曆史》也是香港的小說雜誌中賣的最好的!專業的武俠小說雜誌,那是我們首創的,後來《武俠春秋》、《武林》、《武魂》之類雜誌,都是模仿我們的。《明報周刊》也是香港專業的娛樂媒體,能夠賣25萬本,比《明報》本身的發行量還要大我們一直在創新,從沒有被超越,也不是你們認為的老古董”
張少傑看著沈寶新老氣橫秋的指責,搖頭說道:“沈叔叔,我並沒有認為《明報》過去的經營有錯誤。相反,我很讚同這些年《明報》的穩打穩紮!不過,這些經營,都是作為傳統的報刊媒體而設定,如果我來做《明報》。那麽,媒體本身僅僅是一個發布內容的平台!更大的價值是內容本身,我們有必要將內容真正價值挖掘出來!”
金庸、沈寶新聽聞張少傑胸有成竹的應對,不由好奇,他葫蘆裏麵到底賣的什麽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