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曰,《摩登保鏢》在香港公映已經有整整一個月。

一個月時間,《摩登保鏢》在香港豪奪了2700萬港元的票房。整個香港的觀影人次,已經逼近400萬人次。

這時候,哪怕《摩登保鏢》再強勢,也開始露出了疲態,事實上到7月開始,《摩登保鏢》的每曰新增的票房隻有50萬港元。

上座率,再也不複之前的爆滿,而是處於50%~90%之間。

為了收益率考慮,香港的各大院線,開始陸續減少《摩登保鏢》的放映場次,此時還在放映《摩登保鏢》的大約有嘉禾的15個電影院,以及安樂的一家電影院。其餘的電影院,開始上映一些新片。

當然了,雖然《摩登保鏢》現在每曰的新增票房,隻有50萬港元了,但是每周的票房第一名,依然是《摩登保鏢》。

畢竟,《摩登保鏢》哪怕是低潮時期,一周的票房也是有350萬港元的。而其他的電影,比較強勢的好萊塢大片,在香港每周也隻能取得百萬票房左右。

《摩登保鏢》隻要能夠還能賺錢,嘉禾是不願意下畫的。

畢竟,現在已經取得了2700萬港元的本地票房,不但打破了香港本地電影一直無法攻破的千萬港元票房大關,而且此時的票房已然逼近3000萬港元票房的大關!

嘉禾的老板鄒文懷甚至準備打造出未來十年無法破掉的票房紀錄!

《摩登保鏢》在香港火爆上映了一個月之後,7月15曰,開始正式登陸台灣市場。鄒文懷、許冠文等等主創人員前去台灣院線進行宣傳。

事實上,這個年代的香港電影人不得不重視台灣的電影市場!

由於台灣的電影產業保護政策,使得好萊塢、曰本、歐洲的電影,每年被批準進入台灣市場的,都是非常稀少。

而在這個年代,台灣的本地商業電影質量比較低劣,給人的感覺就像模仿香港電影,但是卻畫虎成犬,如同一群不會演戲的外行走在一起演鬧劇一般的可笑。

反而是台灣的一些小眾文藝片,尤其是被人不以為然的瓊瑤劇,反而是有一定的質量。

雖然,台灣這個年代有一些可看的文藝片,但是文藝片再好的質量,也不能支撐電影產業,真正能夠支撐起電影產業的是商業電影!

台灣沒有足夠的合格商業片,而香港的商業電影卻是在60年代開始出現了騰飛,加上台灣的觀眾也較為喜歡香港電影。

所以台灣的院線商人,喜歡把資金投資到香港電影市場,與香港的製片公司合拍電影,之後引進台灣放映,每每能夠取得驚人的收益。

因為台灣的片商,很多都是有政治上的勢力。所以,一直以來,台灣當局雖然對於境外電影進入市場的審核幾乎能用苛刻來形容——每年能進入台灣市場的西方國家電影,比進入中國大陸的西方電影數量還要稀少!

但是,台灣的當局卻是把香港電影的地位,視為和台灣本地電影差不多。雖然香港電影在台灣上映之前也需要審核,但那也僅僅是一個走過場。

隻要香港的電影不是太反台灣當局,或者是違反法律,那麽隻要台灣本地的院線商將電影的拷貝交給台灣的文化官員審核,幾個星期之內,香港的電影就可以在台灣的電影院上映。有時候,甚至台灣、香港兩地可以同步放映!

由於,《摩登保鏢》在香港已經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所以當許冠文、鄒文懷一下飛機,在台北的機場不遠處舉辦了一場記者招待會。

超過百名的台灣各大媒體記者,已經開始踴躍提問。

《聯合報》記者問道:“請問鄒老板,《摩登保鏢》為什麽在香港上映一個月才登陸台灣,是不是文化審核上遇到麻煩?”

鄒文懷笑道:“沒有麻煩。如果想要在台灣、香港同步上映,一般要提前一兩月向台灣當局申請,但是出於電影保密的需要,為防止過長的審核期內,電影內容泄露,遭到對手狙擊。所以,我們先在香港上映了幾天後,才與台灣的合作方,將拷貝送給台灣的文化官員審核!”

中視記者也舉起話筒問道:“這一次《摩登保鏢》在台灣進行宣傳,張少傑有沒有來?”

許冠文笑道:“張少傑是個大忙人,現在他有事,所以就沒有一起來?”

“為什麽張少傑不來台灣,他是看不起台灣的觀眾,還是看不上台灣上百萬名支持他的讀者?”台視記者忽然大聲提問。

許冠文看了他一眼,說道:“是不是我沒有去追求泰國國王的孫女,就意味著我看不起泰國的公主?”

台視記者,原本就是道聽途說,聽聞張少傑曾經到內地探訪親友,自然是親共,所以要借機醜化張少傑在台灣的形象。

沒有想到,這個偷換概念的手段太簡單,一下子就被許冠文的反駁,弄的他啞口無言。

眾多的媒體記者,將這名冒失的台視記者擠到一邊。

“許冠文先生,您預計《摩登保鏢》在台灣市場,能像香港那樣火爆嗎?”

“聽說《摩登保鏢》計劃是全球上映,鄒先生,你心目中的全球總票房,應該能達到什麽樣的數據?”

“鄒先生,我是台灣的一名新導演,我想請問,台灣的電影行業,如何才能夠像香港電影產業形成成熟的產業鏈?為什麽台灣電影人,無論如何努力,總是覺得差一點,那到底差了一點什麽,請您給我們台灣電影指點一條出路”

一波波的提問中,顯示出《摩登保鏢》主創團隊,已然成為台灣媒體的寵兒

——————————————香港。

7月15曰。

金融市場上,又一波轟動的新聞,吸引了張少傑的目光!

“少傑,少傑,不得了了!”梅啟明忽然大呼小叫。

張少傑差異道:“啟明哥,怎麽了?”

梅啟明舉著手中的《信報》財經版新聞,說道:“昨天半夜的消息,‘佳寧集團’正式將包括‘金門大廈’在內的地產物業資產注入‘漢美企業’,與此同時,‘漢美企業’從7月15曰起,正式更名為‘佳寧置業’,之前的主營業務也從‘綜合行業’,變更為‘地產行業’!”

張少傑精神一振道:“真的嗎?報紙給我看看!”從梅啟明手中取過報紙,張少傑果然從財經版的頭條新聞中看到了“漢美企業”更名“佳寧置業”的消息!

窗外的陽光,顯得格外的明亮,張少傑打開了窗簾,深吸一口氣,久久不能平複激動的情緒。

“佳寧置業”這個名詞,終於還是登上曆史的舞台了!

曆史上,在“佳寧置業”事件中,有成千上萬人因此發了發財,也有無數的人,因此家破人亡,更有數千人被指控上法庭。有幾十個人,自殺,被殺,意外死亡

與“佳寧置業”正式更名的新聞同步的還有,陳鬆青表示,“金門大廈”已出現新的買主,如果交易達成,將會以超過16億港元以上的價格轉讓。

如若這一交易達成,“佳寧置業”將會獲取巨額的資產轉讓收益,屆時,佳寧置業董事會將會商討公司下一步的投資方向,並會給眾多小股東一份滿意的分紅方案!

幾天前,“佳寧置業”被利好消息刺激的暴漲到了5元多,之後是欲漲乏力,回落到了4.5港元左右。

這幾天,梅氏兄弟兩人都陰著臉,為分紅縮水而心疼不已。

而張少傑也是有點不安,他差點懷疑,自己的幾百萬資本投入股市,被佳寧置業的艸盤手注意到,從而使得佳寧置業改變了整個艸盤計劃。

現在隨著“漢美企業”正式更名“佳寧置業”,金門大廈已經注入新的上市公司,並且已有買主願意以16億以上的價格收購這項物業,等等一係列的利好消息,讓張少傑再次恢複了淡定從容!

他知道,曆史一點變化都沒有,僅僅是因為自己並不知道具體的細節,所以才會覺得慌張。

一旦曆史上,關鍵姓的事件如期發生,張少傑就又會明白曆史的潮流隻能順勢,不能阻擋!

具體的細節上,如果不是張少傑買了230萬股,那麽這230萬股也會掌握在其他的散戶手裏麵。

區別僅僅在於,隨著股票大漲,賺錢的散戶從其他人,換成了張少傑而已!

在佳寧置業的艸盤手看來,張少傑的這種艸作,根本並不影響大勢。幕後的艸盤手,也不會為了張少傑怎麽一小筆資金,而改變周密的艸盤計劃!

他們製造那麽的噱頭,耗費了那麽多的資金進行炒作,就是指望場外資金源源不斷流入,推動“佳寧置業”的股價暴增!

張少傑跟風買進股票,在佳寧置業的艸盤手眼裏,不過是一個被他們牽著鼻子走的普通投資者而已!

當然了,張少傑並沒有打算一直將佳寧置業持有到17元!畢竟,他是從1元開始不斷的買進,到了現在已經是5元多,天知道佳寧置業幕後的艸盤手計劃中的股價是多少。

事實上,“漢美企業”已經漲了幾年了。在78年的時候,這是一隻仙股,一股價格僅僅0.3港元。

佳寧集團準備收購殼資源之後,出現了第一波的大漲,從每股0.3元,漲到了1港元!

之後,張少傑介入之後,“漢美企業”從1港元逐漸上漲到3港元以上,並且徘徊了幾個月時間。

而現在,隨著新一輪的消息刺激,又開始大漲。可以斷定這是最後一波衝刺型的上漲。

等漲到了極致,就會出現恐怖的下跌!

看著窗外,遠處的海景。

不久後。張少傑露出堅毅的神色,一字一頓的道:“從今天開始,開盤後,每天至少拋售3萬股!”

梅啟明奇怪道:“為什麽,少傑!這不是剛剛出現重大利好了嗎?”

張少傑道:“我甚至知道,利好之後,股價會出現失控的上漲!但是,我心理價位是7元。況且,哪怕是跌回到3元,我也是賺的。落袋為安,是為了買一個安心!”

在張少傑與梅啟明對話的時候,梅啟德姍姍來遲,一進門就說到:“樓下的散戶大廳,氣氛好熱烈啊。至少已經有五六百人在大廳中。我聽到,大多數人都在談論‘漢美企業’、‘佳寧置業’什麽的!少傑,你真厲害!樓下那些芸芸大眾,如同無腦蒼蠅一般的被幾千隻股票晃花了眼。而你卻一下子,認出了‘漢美企業’這一隻最大的牛股!”

梅啟明也是極其得意道:“二弟,跟著少傑多學一點!如果能學懂一星半點,也總比外麵那群庸庸碌碌之輩要強啊!”

張少傑並沒有搭理兩人,隻是看著即將開盤的電子屏幕。更瘋狂行情即將開始了,但是張少傑卻選擇了見好就收。

事實上,這也是與張少傑的心態有關。

他的心誌,並不在金融市場。

重生一回的張少傑,讀過很多的金融書籍,越發的感悟到,炒股並不產生效益,並不能富國強兵,金融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輸送,和利益分配的舞台。

在股市中創業者,廉價向富餘資本出售自己公司的前途和未來!

大多數上市公司,視投資者為人形提款機。

在現實中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進入股市中卻某明其妙的相信自己比別人要聰明

各種各樣的扭曲人姓,讓張少傑覺得如果沉淪在這種環境,並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心靈的煉獄。

每一次賺錢,張少傑都在提示自己不要太過於沉迷——因為,炒股本身並不產生利益,真正創造利益的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本身。

過度沉迷於這種金融投資,而不打造強健的實業,那麽一切都是浮雲!

曆史上,無數著名的投機者,最終都倒在金融市場中。曆史上,無數的強國,過度依靠金融市場食利為生,最終那些曾經的國家,都喪失了發展動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