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香江回眸

曆史遺恨

香港地處華南沿海,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組成。香港位於中國大陸南端,西隔珠江口與澳門相望,北與深圳毗鄰,南麵是萬山群島。香港管轄總麵積2755.03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1104.32平方公裏,水域麵積1650.64平方公裏。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行政管理機構,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香港便已置於中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

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香港是一個優良的天然深水港,這裏從明朝開始便已成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之為“香港”。據說那時候香港轉運的沉香質量上乘,“南海奇珍”的美譽名揚天下,這也形成了大量當地居民以種植香料為業的現象,並造就了鼎盛一時的製香和運香業。即使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日漸衰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依然見證著那段過往的輝煌。

香港一直處於自秦朝之後的各王朝有效管轄之內,近兩千年從未間斷。然而這一切隨著十九世紀的到來改變了。工業革命使西歐各國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日益增強。尤其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一躍成為頭號殖民強國。隨著其瘋狂的擴張步伐,中國這個具有數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成為其窺視的目標。尤其是對逐步成為中國南海航運要塞的香港地區更是垂涎三尺,勢在必得。

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近五十名從事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名向英國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派遣軍隊占領香港。1840年6月,英國政府以清朝朝廷發動禁煙運動傷害到其利益為由,悍然發動武裝進攻,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清朝守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抵抗,期間也有很多悲壯的故事和慘烈的戰爭場麵。然而,曾經無敵於天下的八旗弓馬在英軍的洋槍火炮下一觸即潰。戰敗的告急文書雪片一般飛往森嚴的紫禁城。潰敗,仍是潰敗……

吳淞口丟了,上海被占,鎮江失陷……直至懸掛著米字旗的軍艦將黑洞洞的炮口對準南京城時,天朝的皇帝一口鮮血噴在了光華褪盡的寶座上:議和吧!

兩位宗室大臣——愛新覺羅·耆英和愛新覺羅·伊裏布急匆匆來到了石頭城。他們同時也帶來了皇帝的底線:隻要不再兵戎相見、隻要不再繼續北上、隻要不危及天朝的皇城,那麽,一切皆可接受。

1842年8月29日,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中英雙方訂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除了通商和賠款外,條約的第三條上赫然寫著: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

補者,自應給與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備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43年6月26日,中英雙方在廣州交換了加蓋英國女王印璽和道光皇帝印璽的《南京條約》,以宣示其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至此,香港島的割讓已成定局。

然而,侵略者欲壑難填,在此後的50年間,英國殖民者以武力為脅迫,強迫腐敗無能的清朝廷先後簽訂兩個出賣主權的不平等條約,即:1860年10月24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九龍11平方公裏土地給英國;1898年6月9日,中日甲午海戰所掀起的帝國主義瓜分狂潮中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後來的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99年。至此,英國徹底完成了對香港的占領。

然而,香港劃歸英人,隻是中英上層統治者的文字決定。香港的島民如同風中飄絮,又如雨打浮萍,從此要接受異族的統治,這份屈辱,卻是不堪回首。

英軍占領香港不久,軍官威廉·堅便成立了香港總巡理府。在短時間內拚湊起一支警察隊,開始了對當地居民的統治。同年,維多利亞監獄宣告落成,不過,它卻不約束英人,隻關押華人。

1843年,港英政府規定華人天黑以後不準上街。後來,更進一步規定從天黑到早晨六點之前,華人的門口要掛一個燈籠表明身份,否則就會抓住治罪。

1845年,港英當局在清朝水師的配合下,捕獲18名海盜,其中17個中國人皆被斬首,唯獨一名英國逃兵被當局充軍了事。

1851年,英國海盜芬頓劫了一艘華商貨船,哪知貨船上的水手異常彪悍,反將芬頓等海盜擒獲。然而,港英當局隻是處死了3名追隨芬頓的華人海盜,首領芬頓僅被判了3年徒刑。

英國人自己踐踏著法律,麵對中國人則草菅人命,製造了大批冤假錯案。

1857年1月15日清晨,香港裕升麵包店的老板張亞霖起得很早。他是個精明的本地人,早年學了一手絕佳的烤麵包手藝。他店裏的麵包受到很多歐洲人的讚賞,每天店前都會排起長隊。

不過今天,張亞霖卻沒有心思照料生意。他要送來香港探親的家眷坐船返回澳門。出門太早,還沒來得及吃早餐。張亞霖一邊囑咐夥計看好店,一邊裝了幾個麵包在船上吃。

輪船漸漸離開岸邊,一家人圍坐在艙內,一邊閑聊,一邊吃早餐。張亞霖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麵包又大又軟,吃到口中有淡淡的麥香和絲絲甘甜的味道。這手藝,就是那些洋人也比不上。這樣想著,一塊麵包就要吃完了。

忽然,張亞霖嚼出了一點異味。一種難言的苦澀滲透到口腔中,並迅速順著食道下滑,灼

燒的痛感傳來。張亞霖心裏咯噔一下,麵上泛起苦笑:麵包裏不是被人摻了東西吧?

這些年來,島上一直就沒有平靜過,英國人的統治早就讓居民群情激奮。有的人揭竿而起,真刀真槍地一番血戰;有的人誓死不當亡國奴,偷偷潛逃回大陸;還有一部分人則假裝歸順,暗地裏卻下毒放火,英人被暗殺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張亞霖都知道。但他隻是個膽小的生意人。即使心中有激憤,卻無論如何也不敢有過激行為的。來不及猜測到底是誰下的手,張亞霖胃裏一陣翻滾,哇的一聲吐在船艙裏,痛苦地抽搐著。同時,吃了麵包的家眷也在船艙裏哇哇大吐……

輪船並沒有開出多遠,幾艘快船追了過來。數名英國警察爬上輪船,不由分說地踹翻張亞霖,將其押回了香港。

這天早晨,大約有四百餘名歐洲人食用了張亞霖麵包店出售的麵包,全部產生了嘔吐、惡心的中毒反應。經過化驗,麵包中含有大量的砒霜。但是,因投放量過大,引起食用者嘔吐,反而保住了中毒者的性命。

這就是香港著名的“毒麵包案件”。

英國人咬定是張亞霖蓄謀殺人,應判處死刑。另有五十多名中國工人被捕,罪名是協同殺人,也該處死。

張亞霖顯然是冤枉的,他和家人也吃了麵包。港英當局懷疑他回澳門是畏罪潛逃,事實上有好多人都知道他送家人的打算。統治者將所懷疑的所謂犯人通通關進不足二十平米的地下室,想以野蠻的拷打和折磨來證實他們的推斷。這一關就是二十多天。

審判一連進行了五天,香港居民的情緒也越來越暴躁,港英當局迫於形勢,隻好宣布證據不足,將張亞霖等人釋放。但仍處以苛重的罰款,並將所有嫌疑人驅逐出境。

毒麵包事件在歐洲也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的英國首相巴麥尊在議會上發表演講,攻擊中國人惡意毒殺可敬的英國人。

恩格斯在《波斯與中國》一文中,曾對毒麵包事件發表評論,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進行譴責的同時,也對中國人民給予同情。文中說:“我們不要像騎士般的英國人那樣去斥責中國人可怕的殘暴行為,最好承認這是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

風波止息,然而香港民眾的抗爭並未停止。他們一邊暗潮洶湧地籌劃著,一邊翹首以待祖國的召喚。但是,腐朽的清朝廷早已日薄西山,行將就木,自保尚且不暇,哪有餘力關注香港一隅呢!

不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死去的消息傳出。

1912年2月12日,清廷於萬般無奈之下頒發了皇帝退位詔書。至此,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宣告結束。

然而,紛亂的政局導致人們忽略了孤懸海外的同胞,香港的恥辱就這樣延續了下來。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一盼,就是99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