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再議
這事不由的李治和武則天震怒。
再過兩天,李敬玄就要以洮河道大總管、鎮扶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的身份,前去青海領軍。沒想到臨出發前,卻遭到刺殺,身受重傷。
據李治親自派出的宮中太醫回來稟報,李敬玄中了一箭,挨了兩刀,身受重傷,至少要靜養幾個月,才能康複。按此情況,李敬玄已經沒有可能去青海,而朝廷已經下詔將劉仁軌召回朝。
劉仁軌在接到詔令後,已經準備離開了鄯州,趕回長安。劉仁軌在最新寫給朝廷的上奏中說,他生了病,再也吃不消在高原上的日子,希望接替他的李敬玄能早日到達。他還在奏表中自嘲了一句,希望李敬玄抵達青海的時候,他還有命在,這把老骨頭能活著回到長安。
李敬玄不能成行,青海的軍務,要麽讓劉仁軌繼續執掌,要麽再派另人前去接替。
劉仁軌這樣說,還真的吃不消在高原上繼續呆著,要是這位老人家吃不消高原上的惡劣環境,落了個和蘇定方、契苾何力、鄭仁泰一樣下場,那不但動搖了軍心,而且也會讓朝中一些大臣有微詞。
這麽大年紀的老臣,何忍心讓他們再在邊關作戰啊!
李敬玄的善後事該怎麽處置,李治和武則天也馬上如何了群臣商議。
第二天的緊急朝會上,主持朝議的李治,就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諸卿,中書令李愛卿遇襲受傷,需要靜養幾個月才能康複。劉愛猶豫因為年歲已高,吃不消青海的惡劣環境,期望能回朝靜養。李愛卿遇襲的事,目前還沒有查個水落石出,但青海的軍務主持人選,卻需要盡早解決。對於此事,諸卿有什麽意見?”
“陛下,目前所能做的事,應該讓劉相公再在青海主持軍務!”中書侍郎李義琰站出來,率先表示了自己的意見。
“陛下,臣附議!”黃門侍郎裴炎也站了出來,支持李義琰的提議,“陛下,劉相公未離開鄯州,隻能讓他繼續執掌軍務。若是……劉相公身體吃不消,朝廷可以盡快任命新的執掌兵事的人。”
這時候,吏部侍郎裴行儉站了出來,向禦座上的李治和簾後聽政的武則天作禮請命道:“陛下,娘娘,臣不才,願意請命前往青海領軍!”
裴行儉這一主動請命,頓時震驚了朝堂上的諸人。
在眾人的吃驚中,裴行儉再奏道:“陛下,娘娘,臣在安西領軍多年,與吐蕃人也數次交手。歸朝後,也曾率軍出征過青海,對吐蕃人很熟悉。臣也自認為熟讀兵法,李中書令因傷不能成行,臣願代李中書令,到青海領軍。還請陛下和娘娘恩準!”
這時候,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薛元超站了出來,支持裴行儉:“陛下,娘娘,裴侍郎乃當朝名將,在安西的時候,就以戰功和威望鎮服了突厥各部。他率軍作戰無數次,從無敗績,此番若由裴侍郎令軍,青海之戰況定可無憂。臣讚同將青海之軍務交由裴侍郎,相信他一定能給我們帶來驚喜!”
裴行儉的自薦,及薛元超的說辭,換來了多位大臣的支持。
但黃門侍郎裴炎卻站出來,強烈反對裴行儉代任李敬玄的職務。“陛下,娘娘,臣覺得,不如讓劉相公繼續留任青海,或者改任工部劉尚書主持青海軍務。劉相公雖然年歲已高,吃不消高原上長途奔馳,但他的威望還在,有他在,諸將莫敢不服。劉尚書也是戰功卓著,無論職位和威望都在裴侍郎之上,若由裴侍郎出任行軍大總管,肯定會引起劉尚書及其他領軍將領的不滿。”
裴炎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依裴行儉的職位和威望,是沒辦法鎮服青海諸將的,劉審禮的職位比裴行儉高,戰功也在裴行儉之上,讓裴行儉去領軍,還不如讓劉審禮代為主持軍務。
或者讓劉仁軌繼續呆在青海,實際軍務由劉審禮負責,如果與吐蕃之間發生了戰事,那戰場上的指揮任務,就交給劉審禮負責。
裴炎和裴行儉雖然出自同族,但在朝堂上,卻相互爭鬥。裴炎看不起裴行儉,經常針對裴行儉做點什麽,裴行儉倒是大度,沒太計較。
今天裴炎站出來反對他出任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卻是有氣,但他還是挺沉著,並沒再站出來表示什麽。
支持裴行儉和反對裴行儉的人,先後站出來陳述意見,最後朝堂上變成了一些人的爭論,直到李治輕咳了幾句後,爭論才停下來。
這時候,簾後聽政的武則天俯身上前,對李治輕聲說了幾句什麽,李治聽了後,也微微地點點頭,表示同意武則天的意見。
這些年,因為李治身體不適,武則天慢慢插手朝政大事,並以為了幫李治更好處理朝事為由,希望在舉行朝會時候,能聽聽大臣們怎麽說。李治也答應了,讓武則天在朝會時候坐在禦座後麵聽政,中間掛個簾子。到了後來,每次朝會,武則天都躲在簾子後麵聽政。
李治多病,很多時候,沒辦法主持朝會,武則天趁機提出替李治坐朝。在李治因為染病而無法主持明會的時候,禦座上就沒有人,隻有簾後的武則天坐著,代李治聽朝。
這情況雖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但這是皇帝李治同意的事,大臣們的反對最終不了了之,武則天進一步插手朝政。
許多時候,朝堂上議事的時候,武則天會悄悄和李治說自己的意見,一些時候,她的意見也因此左右了朝政。
李治聽了武則天的話後,也沒馬上下定論,而是繼續聽諸臣的爭論,在爭論聲音慢慢輕下去後,這才慢條斯理地說道:“諸位愛卿說的都有理,朕今日也不急於下結論,此事待過兩日後再決定。”
緊急朝會就此結束,諸臣散去。不過裴行儉、薛元超、李義琰、裴炎,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及另外一位中書令、太子左庶子郝處俊,侍中張文瓘等一批重量級的大臣被留下來。
李義琰、薛元超、裴炎幾人都在剛才的朝會中發表過意見,但來恒和郝處俊、張文瓘三人並沒站出來發表意見。
這三人都是位列政事堂的宰相,張文瓘和郝處俊極得李治的賞識,他們和劉仁軌三人,差不多是李治在朝堂是最為倚仗的大臣。還有一點很重要,這三個人,都是反對或者強烈反對皇後武則天幹政的。郝處俊更是比劉仁軌還要激進的大臣,上元三年,李治以風疹欲遜位,想令武則天攝知國事,與宰相商議的時候,遭到了郝處俊的強烈反對。最終在郝處俊的一力諫爭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對這些反對她幹政的大臣,武則天自然沒好感,但這些人,卻不是她輕易能撤換掉的。
這些人在朝中多年,聲望非常高,門生遍布天下,如果在他們沒有什麽錯事做出來的時候,將他們撤換掉,那會惹起眾怒,這不是現在的武則天能抗的下來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這些人都非常得皇帝李治的賞識,朝中大事都會谘他們以意見,這些宰相提出的朝政意見,基本不會反對。
其實這也是李治扼製武則天權力的一種手段,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對權力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但他在現在情況下,沒辦法消除這情況,隻能采取一些“委婉”的措施,讓朝中大臣,特別是政事堂的諸宰相,來牽製武則天。
如今朝堂上因為武則天的原因提拔起來的大臣並不多,在朝中身居高位的更少。李敬玄和裴炎是其中的兩個,還有一個劉禕之。劉禕之是著名的北門學士之領袖,深得武則天的器重和信任,現在任朝議大夫,兼豫王府司馬,武則天有意讓其進一步升遷,準備讓其出任中書侍郎之職,位列政事堂。
不過今天李治吩咐留下來繼續商量事情的大臣中,大多都是皇帝李治信任的人,與皇後武則天關係比較親密的,隻有裴炎一人。得武則天信任的劉禕之,也沒有被李治留下來。還好,今天要討論的並不是與武則天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那些反對她幹政的人,在今天的朝議時候,也各有不同意見。
但現在裴炎官職後麵並沒掛“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就不是宰相,沒有位列政事堂。在留下的諸人中,隻有他與裴行儉不是政事堂的宰相。
這些人留下來自然是繼續商量,因不是正式的朝會,商議事情又在紫宸殿進行,武則天也沒再以簾子相遮,與李治並排坐在禦座上。
在李治開口問詢諸人關於青海鎮軍主將人選的問題時候,朝會時候一直沒發言的郝處俊,率先站出來表態發言:“陛下,娘娘,臣覺得,委裴侍郎去青海領軍,節度諸將,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郝處俊先聲奪人的話,頓時讓所有人吃驚了,包括裴行儉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