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在中燈節那天、被客氏用蒙汗藥迷軟之後銀辱了,他的身體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不過第二天就恢複了。他那幾乎毫無感覺的內心,並沒有留下~陰影(下~陰很無語);在本來就黑暗的地方,是很難留下~陰影的。

中燈節的第二天,張問寫了一本奏折,想在朝廷裏表現一下存在感;他很想得到朱由檢的召見,解脫懸在頭上的重責,並想讓自己的功勞得到承認。

那本奏折無甚實質內容,所以很順利地就通過了通政司,到達了司禮監王體乾、魏忠賢手裏。

魏忠賢不識字,王體乾就讀了一遍。王體乾雖然是司禮監掌印,比魏忠賢還大一級,但是他對魏忠賢的態度很恭敬。因為魏忠賢和客氏的關係很好,和皇帝也更親近,這些王體乾都是明白的。

二人相對而坐,魏忠賢身材高大,有一張長馬臉,喜歡半眯著眼睛故作高深裝筆,實際上他就一文盲;而王體乾卻精通文墨,但是身材短小,長相沒什麽氣勢。於是兩人在一起,魏忠賢看起來倒像比王體乾高一級。

王體乾讀完奏折,恭敬地問道:“魏公,這折子沒說啥內容,要拿給皇爺看嗎?”

魏忠賢眯著眼睛用緩慢的口氣,長聲幺幺地說道:“大臣上的折子,自然是要讓皇爺知道的……”

王體乾低聲提醒道:“張問是皇後娘娘的姐夫。”

魏忠賢的小眼睛掃視了一遍王體乾,聽罷他的話,想起了前不久發生的事。那天朱由校去坤寧宮,見皇後張嫣正在宮中看書,朱由校就問張嫣看的什麽書,張嫣翻開封麵說是《趙高傳》。宮中人多嘴雜,這事兒魏忠賢很快就知道了。雖說魏忠賢是文盲,但也知道趙高是何許人。他明白過來,皇後是在給朱由校吹枕邊風,欲對自己不利。魏忠賢有些納悶,張嫣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如何會想著和自己對著幹的?

魏忠賢認為張嫣根本不可能有複雜的心思,估計她連誰忠誰奸都分不清楚,於是他就認為是有人指示張嫣這麽說的。王體乾引據了一些曆史上的典故,認為外戚張問是幕後操作者。魏忠賢於是對張問有了防範之心。

這時候王體乾又提到張問是皇後的姐夫,魏忠賢頓時會意過來,便說道:“奏折給咱家,咱家自有主張。”

魏忠賢說罷就拿著奏折去了養心殿,問了一聲門口的太監,朱由校果然在裏麵搗鼓他親自設計製造的“銅缸噴泉”。魏忠賢當即就走進養心殿,隻見朱由校正專心致誌地忙活,一邊看案上的圖紙,一邊用折尺在比劃著一個銅缸。

魏忠賢躬身走到朱由校麵前,雙手拿著奏折、拜倒道:“皇爺,禦史張問上折子了。”

朱由校正在興頭上,但是一聽到張問,也不禁問道:“張問?他說什麽了?”

朱由校這些日子有時也在尋思張問的事兒。他考慮了各方麵之後,決定暫不摻和,因為他也搞不清楚遼東喪師十幾萬的責任,究竟有沒有張問的份。張問要是不摻和軍事,是如何在清河堡帶領大軍打敗建虜的?萬一張問真的有責任,朕保了他,不是讓東林都衝著朕來了?

每當想起東林黨,朱由校就有種被人拿著胡蘿卜抵著菊花的感覺。他害怕羞辱、謾罵、攻擊,所以不願意明裏和東林黨對著幹,這樣會直接被罵成昏君暴君,而且會在青史上流傳萬代。於是在朱由校的縱容下,閹黨逐漸形成,可以製衡甚至打壓東林黨。朱由校對目前的狀況很滿意,朕就是一個人畜無害的皇帝。

所以朱由校更不願意為了張問,就把自己陷進去和東林鬥。朱由校心道:張問,朕這麽快速地提拔你,你就去和東林鬥上一回合吧,以報聖恩啊。

朱由校一邊尋思,一邊擺弄著他的銅缸,連頭也不回,好像已經忘記了魏忠賢的存在。

魏忠賢見狀輕聲道:“皇爺,有許多大臣為張問的事兒上過折子了,司禮監該怎麽批紅呢?”

朱由校哦了一聲,回過頭道:“我都知道了,你們就看著辦吧。”魏忠賢聽罷心裏一喜,他等的就是這句話,每當一遇到政事,朱由校一般都會這麽說。

魏忠賢得意地想:張問呀張問,你想陰老子,看誰陰誰呢。

很快司禮監按照皇帝“你們看著辦”的聖旨,下旨著錦衣衛、三法司共同審查張問的罪責。張問知道這個結果十分鬱悶,錦衣衛還好說,他也沒得罪過錦衣衛;可是三法司不得把自己往死裏整?三法司包括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目前三個衙門全是東林黨的人,張問想想就直冒冷汗。

過完年,各個衙門都開印辦公,張問頻頻往都察院跑,他是都察院的人,到都察院走動可以實時了解一些信息。他想弄明白,宮裏麵是怎麽一回事,怎地都不管老子的死活了?

張問終於聽到了“皇後讀《趙高傳》”的事。那件事不知怎地傳到了外廷,大臣們傳得很響,特別是東林黨的人,將這件作為典型來塑造魏忠賢的形象。因為這件事,東林官員再次對張問表示了好感,有拉攏的跡象。前不久還是敵人,這會又要拉攏了,所以朝廷上實在不存在永遠的敵人。

這次左光鬥沒有親自出馬,而是讓他的門生蘇城出馬,蘇城和張問也有些私交,以前一起吃過“佛跳牆”。

都察院裏到處都貼著以清廉高尚為主題的字畫,環境很是清正;裏麵的人,無論是官吏、還是皂胥,舉止都很得體。蘇城也不例外,他穿得整整齊齊,一塵不染,極具風度,向張問作揖寒暄。

蘇城對皇後張嫣的大義之舉表示十分敬佩,並冠以母儀天下、識大體懂禮樂等讚美,意思就是張問作為皇後的姐夫,也不能不知廉恥和魏閹混在一起,加入東林黨才是康莊大道。

張問心下十分鬱悶,他是知道張嫣的,她是個善良的小姑娘,哪裏有那心機去勸誡皇帝、和魏忠賢作對?他實在鬧不明白這裏麵是怎麽一回事,他隻明白張嫣給自己填了堵,沒事去得罪魏忠賢幹甚。這下可好,皇帝那邊的路子被堵了,難道隻能投靠東林黨?

說實話張問一點都不想加入東林黨。原因有二:一則是張問認為閹黨的大後台不是魏忠賢,而是皇帝,和閹黨為敵就是和皇帝為敵;二則站位和陣營經常變動,容易給人牆頭草,靠不住的印象。

張問想起那個被關在詔獄裏近四十年的錢若賡,心裏就打冷顫,死也不願意做東林黨。

蘇城見張問遲遲不表態,就低聲說道:“恩師左大人說了,張大人有大義之心,隻要迷途知返,一心向著朝廷社稷,以前的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張大人在遼東的功勞苦勞,閣老們一定為張大人盡力爭取。”

蘇城好像生怕張問不明白似的,說得非常直白。張問沉吟道:“一逸的好意,我心領了。不管怎樣,你我私底下還是朋友不是嗎?”

“唉……”蘇城聞言歎了一聲氣,很不理解地看了一眼張問,說道,“既然張大人把下官當朋友,何不一起同心共事,協力以盡朝事?”他壓低聲音道,“現在魏閹對皇後深恨,張大人又是皇後的親戚,恐魏閹對大人不利。大人既是閹黨的敵人,就是咱們的朋友,為何要把自己夾在中間左右不是?”

張問默然,沒有答應蘇城的拉攏。原因很簡單,隻要不得罪皇帝,犯了再大的罪,皇帝都會看在親戚的份上留張問的性命;但是一旦和東林攪在一塊,和皇帝對立,極可能就會在閹黨東林黨的相互傾軋中命喪黃泉。

張問覺得小命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是他不便名言,隻默然不語。

蘇城見勸不了張問,也就作罷。這時有另外兩個大臣從走廊上路過,張問和蘇城都作揖見禮。那兩個官員都是東林黨人,蘇城和他們很熟,就寒暄起來。

不知怎地,聊天的話題又扯到了閹黨上麵,隻聽一個官員笑道:“聽人說呀,不論犯了什麽事,隻要喊魏忠賢一聲祖宗、或者一聲爺爺就能免罪,哈哈,喊爸爸還得看官職,不是誰想喊就能喊的。”

說罷三人一陣哄笑。蘇城附和道:“不知兩位大人聽說了沒有,浙直總督崔呈秀,將會替任兵部尚書張鶴鳴辭職之後留下的空缺。可不清楚那崔呈秀喊了魏忠賢幾聲爸爸。”

“哈哈……”

張問心道崔呈秀怎麽也是二品大員,蘇城一個六品小官,竟然在公眾場地直呼其名,禮崩樂壞,罪在黨爭。

蘇城說罷頗有深意地看了張問一眼,好像在說:希望張問不要做毫無廉恥的閹黨,汙了皇後的美名。

張問對打成一片其樂融融的東林黨人堆喪失了興趣,當下就拱手告辭。他慢騰騰地回到家,臉色不太好,家裏的人都小心翼翼,說話也很低聲,生怕惹惱了張問。

立了戰功得不到獎賞、反而可能被治罪,這種事無論張問怎麽想,都十分不爽,很是鬧心。他吃了晚飯,坐在內院的東廂裏,對著燭火發了好一陣呆。

按理張問是一家之主,應該住北邊的上房。但是以前張問的父親在世時,張問一直住的是東廂這間房,成了習慣,之後就沒有搬過;其實是在這間房裏,發生過許多讓張問永生難忘的小事。

他心情傷感而頹喪地坐了許久,抬頭看窗外的時候,夜幕已經落下,屋簷下還掛著年節時候的紅燈籠,看起來很是喜慶。

張問毫無睡意,就站起身,拉開房門,在院子裏散步。他走出內院的洞門,門口站著兩個女侍衛,見著張問,都躬身向張問施禮。張問也不理會,自顧踱步,他在尋思破解這個局的最好辦法,卻無法參透,隻得暫且放下。

這時張問發現秦玉蓮住的屋子裏還亮著燈,窗戶也半開著,就信步走到窗下,向裏麵看了一眼。隻見她正對著那盞琉璃燈發呆,琉璃燈就是中燈節的時候張問花了五百兩銀子給她的買的。

張問瞧著秦玉蓮那癡迷的神情,心下歎了一聲,就輕喊了一句:“玉蓮。”秦玉蓮回過神來,回頭看了一眼窗戶,見是張問,就急忙站起身打開房門,說道:“張大人還沒睡呢。”

“那盞燈真的有那麽好看嗎?”張問指著案上的琉璃燈道。

秦玉蓮快樂地笑道:“裏麵的魚也好看,是一對……就像鴛鴦似的。”

張問將手放到額頭上,說道:“鴛鴦是鳥類,能和魚像得了?”

“我說它們像,它們就像。”秦玉蓮毫不講理地說了一聲,拉了一張椅子,“大人請坐。”

張問全憑理性分析得出秦玉蓮對自己的感情,他很想感受一下,但是心裏啥感覺都沒有,不由得歎了一口氣。

秦玉蓮聽到張問那聲帶著傷感失落的歎氣,忍不住問道:“張大人何故歎氣?”

張問作出一副裝筆的神態,傷感地說道:“我很想感受到愛,但是卻什麽感覺都沒有。”

秦玉蓮愣了愣,歪頭尋思了一會,說道:“人怎麽會沒有感覺?比如遇見一個人,他的相貌、舉止、言談很合自己的心意,就會產生愛慕之情……”秦玉蓮說道這裏臉上一紅,繼續道,“比如張大人在上燈節的時候,看見那座院子裏的女子,就去猜燈謎、想接近她,這不就是愛慕之情了嗎?”

張問搖搖頭,很坦誠地說道:“當時我隻想到床。”說罷看向秦玉蓮那高聳的酥胸。秦玉蓮皮膚不太白,大手大腳的長得有點粗枝大葉,但是她渾身泛出的活力,無疑具有自然的誘惑力。

秦玉蓮見罷張問的眼神,不禁抬起右手,握住自己的左臂膀子,輕描淡寫地用手臂遮住胸部。張問見罷她的動作,頓覺有趣可愛,心情好了不少。

秦玉蓮聽到張問說他心中無愛、隻有欲望,皺眉問道:“大人既然毫無感覺,那為何……為何對人很好?”她的目光轉向案上的那盞五百兩銀子的花燈。

張問便把目光從秦玉蓮的胸前移開,說道:“我現在感覺不到,但是以前能感覺到,所以我知道愛應該是一件很珍貴的東西。”他其實很想找個人傾述,但是又不知從何說起、不知別人聽不聽的懂,於是隻得作罷。

他從窗戶裏看出去,院子裏漆黑一片。但是他知道那裏有一口枯井,現在已經用石板蓋上了,他的表妹小綰就是死在那口井裏麵。

張問的臉上看不出什麽表情,他默然無語,心裏沒啥感覺,傷心、心痛等等都離他遠去了。

秦玉蓮見張問煞白的一張臉,很深沉的樣子,就忍不住問道:“張大人是不是有輔佐明君、澄清海內的大抱負?”

秦玉蓮聽戲文裏,說到名垂青史的人物,比如諸葛孔明那些人,都是以輔佐明君成就功業為己任;所以秦玉蓮認為張問也是這樣的抱負。

卻不料張問說道:“沒有。”

秦玉蓮不解地說道:“可玉蓮總覺得張大人是要做大事的人,大人何以……”

張問又想起那本《大明日記》上記錄的大明終被蠻夷統治的事,他就說道:“海內無法澄清……如果硬說有什麽正治抱負的話,我想看到漢家禮樂長遠流傳;想讓這個世道,不再是權最大、而是理最大。”

後麵那一條,是因為小綰張問才加上去的。如果理最大,小綰有什麽道理被人強奪逼死?但是,現實是權勢比理大,所以小綰死得很合理。

張問道:“可是,我找不到實現這兩個抱負的方法,所以就無從做起,隻能明則保身,費盡心思,隻為了權勢利祿。”

秦玉蓮聽罷一笑,紅紅的瓜子臉蛋上露出兩個酒窩,說道:“大人一定能找到辦法的。玉蓮知道張大人是最厲害的。”

張問看了秦玉蓮的胸部一眼,心道:我和她說這些有什麽用,反正她又不懂。

張問的正治理想、也就是目的,到現在他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就是剛才他無意間說出來的兩條:一是光大華夏文明,避免被蠻夷統治;二是實現理比權大的社會體製。

但是他無法找到方法。別說是實現長遠正治抱負的方法,就連怎麽渡過眼前難關的方法他都沒有找到。

張問從秦玉蓮房裏出來,尋到那口枯井,坐在上麵的石板上,仰頭看著滿天的星星。井上的石板冰冷,就像周圍的空氣一樣冷。

他胡思亂想了一陣,關於理和權的飄渺問題,又回到眼前的事。顯然現在權比理大,所以在遼東的功過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朝中誰能為自己說話?朝中目前大致有東林黨和閹黨兩個派係,東林黨張問不願意加入,就剩下閹黨,偏生得罪了魏忠賢,這不是左右無路了麽?

就在這時,張問突然想起,客氏和魏忠賢不就是一個鼻孔出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