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怎麽也沒想到, 自己會因為輕視劉阿鬥,在他身上覆車。

“雉奴啊……”李世民難得喊一聲未來兒子的小字,憐愛地拍拍他肩膀:“永遠不要小瞧任何人, 須知西楚霸王逃命時, 也因為小視田父,輕信其所指之路, 陷於大澤中,方被漢軍追上, 最後烏江自刎。”

李治心裏不知是什麽滋味,抿了抿唇,輕輕“嗯”一聲。

另外一邊。

劉禪高高興興地跑去找薑維和諸葛瞻:“伯約!思遠!朕贏了!!!果然,隻要聽相父的話, 就能贏!”

薑維的臉扭曲著。

陛下,有沒有一種可能……丞相並不想要你贏?

不過……

薑維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柔和:“陛下所作所為也很厲害,若非陛下一直堅持,最後也不能策反明朝二人。”

劉禪原地蹦起來,高興地像個二百斤的孩子。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科舉考官隻覺得他們吵鬧。

因為科舉考官在埋頭批卷子。

本來需要幹十天的活,經過三天的努力——最主要是比起過往, 他們增加了一個營的批卷人數, 再日夜不歇, 終於用最短時間排出名次。

然後,依著這些名次,呈給神女, 由神女揭開糊名, 排好榜單。

*

水幕突然分屏了, 一邊是單人賽進程,另外一邊是一個長長的榜單在滾動,上麵寫有人名。

文科成績出來了!!!

“孔夫子呢!前十名為什麽不是孔夫子!”

“李白的詩詞賞析為什麽會那麽差!”

“終於碰到一個真實的了,滿分六十分,韓信的政事(政鬥+實事)分才十分,我笑得像隻打鳴的雞——”

韓信又驚又怒,盯著主考官宋濂一定要要個說法:“我的政事水平,有那麽差勁嗎!”

宋濂滿臉絕望,想解釋,但又尷尬得不知道說什麽好。

說真的,兵仙啊,你真沒發現你政事水平和你的軍事水平完全成了對比嗎,你軍事有多厲害,政事上就有多爛啊。

劉邦還在打仗呢,你就要挾劉邦封你做代理齊王,不然就不領兵過去,你要是有和楚漢三分天下的決心,以此做跳板,要挾也就要挾了,可你拿了齊王位置後,還真的安心給劉邦當將領,哪家皇帝能容忍下屬這麽擁兵自重,要挾自己啊。

劉邦手下外交官酈食其人在齊國當說客,本來已經說服齊王和劉邦結盟,合圍項羽,你的謀士建議韓信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攻打齊國,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你居然就趁齊國毫無防備,直接發兵了?!以一己之力讓齊國和漢軍的聯盟破裂,讓酈食其一臉懵逼地被憤怒的齊王烹殺,讓齊國轉而去和項羽結盟,直接讓劉邦戰線崩潰,從優勢掉到劣勢,主力不得已去對戰齊國,導致滎陽兵力不足,被項羽攻破,守將周珂、縱公戰死!

都把劉邦坑這麽大了,你!居!然!還能放心當老劉家的王!

打贏項羽後,收留項羽手下大將鍾離眛沒問題,做了就做了,要麽把事情做絕,要麽瞞死了別讓朝廷知道,但是在朝廷那邊發現並且追責後,又想發兵造反,又想拿著鍾離眛人頭去見劉邦平息劉邦的怒火,左右搖擺,瞻前顧後,這個時候真的半點不見其在軍事上的果斷。

宋濂:“……”

好難啊,我不解釋,感覺要被兵仙打死,我要是解釋,感覺還是要被兵仙打死。

隨著韓信一步步逼近,場麵氣氛凝固到了極點。

就在這時,劉邦突然大笑出聲,他無禮地箕坐在席上,此刻一手指天上水幕,絲毫不顧儒家顏麵:“孔子才得了丙上,換成神女的分數就是二十二分,你們可真給祖師爺

麵子哈哈哈哈哈哈哈!乃公生平頭一遭碰到這般稀奇事!”

韓信神色微妙,盯著宋濂看兩眼,轉身拂袖而去,卻也不為難宋濂了。

宋濂正正衣冠,向劉邦走過去:“多……”

謝字未曾出口,被劉邦嫌棄地揮蒼蠅一樣:“別擋著乃公看熱鬧!”

宋濂神色複雜地站到一旁,隻有意無意將視線投向劉邦。

*

熱鬧是有,但暫時還不是孔子的,先是李白的。

李白一眾迷弟迷妹比他還激動,強烈要求公開李白的卷子,他們要親眼看看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憑什麽給作者打低分!

宋濂向神女申請,卷子便投屏那樣投在了水幕上。

大家清楚看到——

問:李白寫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一句時,是什麽樣的心情?

答:想喝酒,看到地上影子,隨口吟了一句。

考官認為的答案(隻要意思相近即可):李白因自身才能沒有受到重用,孤獨、憤慨、借酒消愁,因此得詩。

其他人不自覺的看向本人。

李白:“……”

李白無力地說:“沒有的事,我真的隻是喝酒的時候正好看到地上有三個影子,有感而發。”

再看另一道題——

問:“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句有何深意?

答:就字麵意義。

考官認為的答案:回答需與樂景襯哀情相關。

李白:“?”

李白:“被友人熱情款待,那些日子我們相處得都很開心,我就不能高高興興和友人道別,再約下次相見?怎麽還規定人離別時必須難過?”

考官們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

他們其實是有打算過問作者本人的想法,作為參考答案,但是神女不許,一定要他們自己想,他們就隻能夠憑借自己的經驗去猜想和推測作者寫詩詞時的心情了。

“也罷。”

李白舉起酒葫蘆吃了一大口酒,灑脫一笑:“白所言確實不能作為參考答案,便按爾等想法來吧,連孔子都逃不脫死後著作被解讀他意之事,何況白呢。”

對了,孔子!!!

這回輪到了儒家子弟,向著考官發難了。

“憑什麽聖人的卷子分數那麽低!爾等欺師滅祖之徒!”

考官抹汗:“我們是糊名,我們不知哪一份是夫子考卷啊。”

“那你們就是惡意解讀夫子著作!無恥!異端!”

考官招架不住,連連請求神女把孔子的考卷放出來。

神女沒有把孔子的考卷放出來,反而放的是三張排名在前頭的卷子,還把其中一題的答案放出來。

這一題是詢問考生《春秋》一書,第一年中:“元年,春,王正月。”此段,蘊含著孔夫子何等深意。

看考生一所答:春秋其餘篇章皆有“元年春,公即位”字樣,而“元年,春,王正月”此段,不曾有寫“公即位”,便是因為魯隱公為攝政,非即位。

考生二,更是洋洋灑灑地寫:為何夫子先寫“王”,後寫“正月”,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文王確立的正月”,是為了表明大一統,天下皆行王令。為何是寫為“元年”而非“一年”……巴拉巴拉……為何“春”在“王”前……巴拉巴拉……為何“正月”排在“王”的後麵……巴拉巴拉……

哦,考生一用的是《左傳》的思路,考生二用的是《公羊傳》的思路,閱讀理解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有。

而考生三,是明朝人張以寧,此人專門為了這六個字寫了一本書,名為《春王正月考》,以此來證明孔子這麽寫,必

有深意!而這些,他也寫在了考卷上。

那孔子是怎麽答的呢?

孔子:想多了,沒有深意,《春秋》是本史書,孔丘就是想把這事發生的時間記載一下。

這個回答,被考官用朱砂筆重重劃掉,上麵還有考官憤怒至極的回複: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