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嬌知道姆亞葛從15歲開始,為家裏采礦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工作上是極為認真和負責,深得家裏姐妹們的喜歡。看到姆亞葛和桑植倆人,都有些無精打采的樣子,知道他倆為即將失去工作,有一些失落和難受。秀嬌找來倆人談話說:“姆亞葛、桑植,你們不用為失去這份工作擔心,我們還有二十多個礦,安排你們的工作,是完全沒問題。不過,這些年,你們為我們家做出的貢獻很大,我們是想幫你們找到更好的工作。”

聽完秀嬌的話,倆個人眼光一亮,隨即又露出了失望的樣子,秀嬌知道他們是覺得沒技術,文化層次低,怕幹不了其他工作。結果,倆人聽到秀嬌說讓他們組建工程隊,修公路、建房子,或是開石礦、建免燒磚廠等等,立即就產生了興趣。畢竟,這個礦上的人,大多是他們村子裏的人,秀嬌讓他們在礦上挑選一些關係好,肯幹事的朋友。可以一起合作,搞股份公司,隻好大家齊心協力,一定會搞成一個大公司來。

在秀嬌的策劃下,他們將礦人人員全部解散掉,就留了五個關係好的人。秀嬌讓李曉菊給他們講組建公司,開展工作的一些管理原則。李曉菊原本就是高速公路的老總,給他們講這些小內容,還不是輕鬆的事。此後,這五個人就成了她的跟屁蟲,天天晚上聽李曉菊講修建公路等方麵的知識。可是,曉菊還有臨海的碼頭要管理,經常要回臨海。再加上她隻能是講公路這一塊,在民用建築方麵,就隻好請明子派人來講課了。

秀嬌幹脆把這事交給了明子,她是很有興趣來跟秀嬌商量了一番,在得知緬甸政斧將有大的建設動作時,她立即派人來進行了收編。根據秀嬌的推薦,姆亞葛、桑植等人,就成了緬甸分公司的負責人,她專門派人來對姆亞葛等人,進行了專業培訓。在秀嬌的牽線搭橋下,明子在緬甸成立了分公司,承包下了緬甸北部地區的公路修建工程。秀嬌礦上不要用的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全部送給了明子的新公司。

到了七月份,秀嬌已經結束了五個礦的機械設備,全轉給了明子的新公司。當文曉竹為緬甸政斧提供的貸款到位後,明子新公司已經搶先進入了公路修建工程,這時緬甸政斧才感到明子先期墊資修公路,實在是一個高招,也知道了秀嬌與明子的關係。而且明子的公司錄用的人,大多是緬甸的人。即為緬甸公路網建設出了力,又幫助緬甸人致富,起了帶頭的好作用。緬甸政斧是大力地給予了支持,使明子的公司很快就站住了腳跟。

趙玉蘭是不失時機地去了緬甸,在跟秀嬌等姐妹們的談話中,故意放出要投資建一座小核電站。畢竟,這種高技術含量的發電技術,又別於傳統的核電站。目前這項技術除了中國之外,還沒有第二個國家使用,隻要沒有人為破壞的因素,這種核電站是最安全、最穩定的發電方式。即使被人破壞,其輻射範圍也不會超過方圓一百米的距離,而且很快就能控製和解決掉。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國家,想請趙玉蘭去建小核電站。

光是這一個電站,不僅能解決幾千人的就業問題,還可以保障整個緬甸的用電量,政斧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就來請秀嬌幫忙,把趙玉蘭接到內比都去做客。而泰國、老撾知道這個消息後,都派人趕往緬甸,試圖說服趙玉蘭到他們國家去建電站。結果,越南又派人來插了一足,四國隻好請求中國政斧支持,米玉仙把四國和趙玉蘭召集到一塊,根據中南半島整體的地勢,色及越南現在有了一座電站的情況,做通趙玉蘭再投資建三座電站的工作,按地勢進行供電,解決整個中南半島用電貴的問題。

由於,中國的電價偏低,趙玉蘭供給四國的電價,全按人民幣計價,電價也比中國市場上的電價要低,其中的差價歸各國收入。趙玉蘭隻負責招收電站工作人員,各國供電工作人員,由各國自主解決,由趙玉蘭的公司幫助培訓。如此一來四國是皆大歡喜,可是,緬甸北方的人員文化素質太低,許多山區的人,都沒有上過學。秀嬌及時地提出要捐資興建一百所學校,支持緬甸北部中、小學義務教學的普及工作。

緬甸境內的小核電站,也就最先開始建設。越南境內本身有一座趙玉蘭的電站,他們招收的人員,在其境內就能進行培訓。而緬甸、老撾、泰國三國的人員,就需要集中進行培訓,考慮到三國三種語言,趙玉蘭又選了懂三國語言的教員,分別到三國進行培訓,時間是一個月。這些人員培訓一結束,中國電力工程公司就派來了施工隊,帶著這些人員,進行各國的電網建設,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很快就讓大部分人員能夠上崗作業了。

解決電網維護人員,各國的供電部門也開始成立,這又要進行新的培訓,主要是*作電腦,上門收費的問題,隻要有電腦基礎的人,培訓幾天也就能工作了。緬甸北部地區最先開始供電,有了電源,北部地區就開始招商工作了。瑪塔爾搶先進入緬甸,占下了石灰石礦源,建造起了水泥廠。國內其他的各種工廠,也進入了緬甸。姆亞葛和桑植倆人,最先投資建造了免燒磚、瓦廠,碎石廠。在明子的支持下,自己也當起了老板。

到了年底,瑪塔爾的水泥廠最先生產出了水泥。姆亞葛和桑植的碎石廠,以及免燒磚廠,生產出的產品,就開始用在秀嬌捐建的學校建設上了。當然這些工程,都是明子的建築公司承建。緬甸的人員工資低於國內,社會保障體係還沒建立,所以,明子大量招收了當地的人員,進入其分公司。從其母公司派出的技術管理人員,帶著這些民工們組成許多工程隊,活躍在緬甸北部的各個工地上,掀起了緬甸大發展的建設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