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銅器“三造”
“阿彌陀佛。”
一通這下讓方明給搞糊塗了,這不剛說眼前的佛像是盛唐或者是晚唐的麽?怎麽又說它不是真的了?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站在一旁的周雅芳也不明白方明這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雖然不說話,但是看著方明的那眼神也是一幅的你為什麽這樣說的態度。
“哈!”
方明知道自己之前所說的話引起了誤會,於是連忙說:“是這樣的,這佛像看起來確實是屬於盛唐或者是晚唐的風格,但是我還是認為它是假的。我們知道,大佛因為比較大,所以鑒定起來反而沒有小佛那樣簡單,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反而會忽視了。”
如果隻是一尊小佛,可以擺放在桌子上,自然就是可以從容地仔細把玩研究,但是眼前的這一尊佛像高達三米,一個人站在它的麵前都覺得渺小,又怎麽可能認真鑒定得了?
這其實也是古董鑒定之中的一個難題,小的東西一是可以拿在手裏鑒定,日夜把玩,所以能夠比較容易鑒定出來,同時,也因為越是小的東西從工藝上來說就越難做,一不小心就會‘露’出馬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也是比較容易鑒定的。
大的就不一樣了,站在它麵前都覺得自己小了一大號,所以要想仔細看清楚就不容易,同時,大的東西所有的部位都放大了無數倍,那樣的話從製作的工藝來說也是容易了很多,這同樣也為鑒定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眼前的這一座大佛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眼前的這一座大佛是用銅鑄成的,而銅器一直就是傳統的重要器物,所以曆代曆代出現了不少作偽的高手,光是近代就出現過很多這方麵的高手,而且都是有名的號的。
按照地域來分,就可以分為“濰縣造”、“西~安造”和“帝都造”。
濰縣的仿古銅器開始400、500年前,這個地方擁有不少清代的老匠人,比如說擅長刻‘花’、刻銘的範壽軒;有擅長刻細筆道銘文、能夠翻砂製鏡範的王藎臣和他的兒子王海等等。
這個地方的仿古銅器有幾個特點,第一,一般來說是按照《西清古鑒》的圖錄來製作,這樣出現的一個結果文章學問嗟予晚一造型、‘花’紋等不太符合商周銅器的特征;第二,從工藝上來說,用的是“分段組裝法”,
也就是說先把銅器的各個部分分段鑄造出來,然後再“組裝”成一個整體,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不是範痕的“縫”,而且這種縫往往是用錫來接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是用蠟模來鑄的,最後出來的銅器往往比較重,同時會出現砂眼;第三,做鏽的方式則是先用鹽酸浸泡,然後埋入黃土之中,再蓋上濕的麻袋,讓銅器自然生出鏽來。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一直以來都是天堂一般地方,說的是這裏生活環境條件比別的地方更加好。也許是因為這裏的社會生活、經濟條件比別的地方要好,在仿製銅器的方麵,蘇州也是一個有名的地方,甚至從曆史上來說,這裏的仿製銅器的時間比帝都還要早。
在晚清之後,這裏著名的銅匠就有周梅穀、金潤生、劉俊卿等人,其中,周梅穀最常仿作的就是熟坑銅器,劉俊聊則擅長仿作生坑銅器,這兩個人仿作的銅器很大一部分都流出國外。
銅器包括錢幣是分生坑和熟坑的,所以的生坑指的是銅器表麵由於各種環境條件的相互影響,慢慢地出現了化學變化,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慢慢地出現或綠或紅或藍或紫的鏽‘色’。至於熟坑則是指一些玩收藏的人為了能夠讓銅器的表麵更加美觀或者是出於防止腐蝕而把銅器“清洗”幹淨,在去除了表麵的銅鏽之後打蠟,如此一來銅器的表麵就會出現明亮而且豐富的‘色’澤,現在在博物館裏能夠看到的很多銅器都是經過這樣的方式來處理的,這樣處理過的銅器的特點是很難再一次腐蝕,能夠長期地保持下去。
蘇州的仿銅器的特點是,一,多仿安陽殷墟的商代銅器;第二,所偽製的銅器用的銅的配方有其獨到之處,一般來說會在銅裏加入銀,所以最後形成的銅器的偏白,至於銅器的皮‘色’則是用漆和顏‘色’‘混’合製作出來;第三,也是用分段的方式鑄造之後組裝,出現的鑄痕不打磨,常常出現砂眼;第四,仿造出來的銅器與真的在大小尺寸上基本上都是不一樣的;第五,‘花’紋比較流暢,這是由於銅質比較好、工藝比較好的原因;第五,如果是有銘文的,一般來說刻得比較深;第六,要注意的一個特點是這個地方出產的仿銅器的口、棱的邊緣會比較“硬”,缺少的是柔和圓潤、常常有“割手”的感覺。
因為是政治經濟中心的原因,帝都一直以來都是仿製種種古董的中心,銅器方麵也是如此。
帝都的仿銅器其實有一定的程度上為了迎合外國古玩商人的喜好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最明顯的就是這個地方仿造出來的銅器往往比較華麗,同時造型的方麵也比較奇特,這是為了滿足獵奇的喜好的,出現最多的是商周的重器和鎏金的比較多。
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萬龍合”和“歪嘴於”,都曾經與清宮的太監們一起修理過銅器,可見技術是相當的過硬的。
歪嘴於的衣缽由張泰恩繼續,後來改字號為“萬隆合”,他也被人叫做“古銅張”,擅長的是刻字和作鏽、翻砂,‘門’下的弟子也很多,成名的就有張文普、王德山、劉俊卿等人,其中作為古銅張的侄子的張文菁研究出用酒‘精’浸泡漆皮再調和顏‘色’的方式作鏽,能夠以假‘亂’真,被稱之為“小古銅張”。
在這樣多的高手參與仿製銅器的情況之下,出現在古董市場上的銅器則比較多,就算是真正的鑒定高手也有看不出來的時候。
“阿彌陀佛。方施主,你說來聽聽。”
一通雖然不是專業玩古董的,但他其實在古董的鑒定方麵也豐富的知識的,這道理就像是僧道一‘門’之中有很多人都懂風水之類是一樣的。
眼前的這一尊大佛,得到之後他其實是進行過認真的鑒定的,同時也找了一些高手來鑒定,基本上的結論都說是真的,是唐的佛像。但是現在方明卻說這不是真的。一通實在是有一點想不太明白。
銅器的鑒定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一般來說包括銅質、鏽‘色’、‘花’紋、款識,字體,氣味,聲音等等,這些都是用來鑒定銅器的重要標準。
比如說銅質,如果看到一件銅器是黃銅甚至是白銅,那就肯定不是宋以前的銅器。這是因為銅的顏‘色’是紅的,如果加了鉛、鋅和鎳,則可以得到黃銅,如果加的比較多,超過一半,那就是白銅。這一點可以用來鑒定銅器,主要是看銅器足底。
“方明,你詳細說說,眼前的這佛像我也覺得是真的,其實,從鏽‘色’上來說這佛像也是很符合的,你看這底座的地方,這鏽‘色’就像是一汪綠水一般,相當的不錯,我看起碼也有一千幾百年了,如果說是唐的,從時間上來說也是對得上的。”
雖然大殿之中的信眾很多,但是周雅芳還是仔細地看了好一會,旁邊也有人覺得奇怪,但看到旁邊有幾個小和尚,也都不再上來,方明等人說話的時候又特意壓低了聲音,所以也不怕周圍的人聽到。
方明搖了搖頭,說,在銅器的鑒定之中鏽‘色’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但是很多時候也是很難證明的,判斷之法參差不齊。”
銅器的鏽‘色’是判斷銅器存在的時間的長短的一種方麵,它的形成與銅器的流傳方式有關,銅器的流傳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入土,一種是墜水,還有一種是傳世。
所謂的入土就是指銅器被埋到土裏,後世再挖出來;墜水是指銅器曾經在水裏或者是比較‘潮’濕的環境之中存放;傳世則是一直在各個玩家的手中流傳。
很多人認為因為流傳的方式的不一樣,所以會造成銅器的鏽‘色’不太一樣,但事實上卻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但是,就算是如此,鏽‘色’卻是分很多種的,目前來說看得到的鏽‘色’有綠、紅、黑、藍、紫等等,而在綠鏽之中往往又分為普通綠、玻璃綠、孔雀石綠;紅鏽之中也分為朱砂包括朱砂斑,除此之外還有流金之類。
當然,隨著時間的長短,鏽‘色’在細微的地方又有區別。比如說,入土千年的銅器出現的鏽‘色’澤純淨溫潤,如果是綠鏽則仿佛是翠一般,如果是紅鏽,則仿佛是翡一般。如果是墜水的銅器,綠鏽則如瓜皮,紅鏽就像是成熟的柿子。如果是傳世的,同樣的時間在鏽‘色’方麵是比較差一點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空氣之中形成的鏽‘色’自然是沒有辦法和埋在土裏或者是淹在水裏的相比。
“因此,我的觀點是在鑒定銅器的時候,鏽‘色’當然是作出鑒定判斷的重要依據,但卻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出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