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信?還是不信?這是個問題
李隆基在東宮書房裏想著疲乏不堪的父皇時,腦海裏很自然的浮現出孔珪的身影。
一想到這個油鹽不進的老臣,李隆基的感覺還真是複雜的很。當初他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給前朝廢太子李重俊翻案,目的就在於將這批在前朝中受牽連而被流放貶謫出去的東宮舊臣援引回京。就不說別的,單是孔珪回京時他可就下足了功夫,以太子之尊郊迎十裏,隨後噓寒問暖,親扶車架,禮賢下士到了十足十的地步。本以為如此以來這批在朝中根基已失的臣子必定會投向自己,誰料到這想法竟然隻是一廂情願。
此舉的確為他在士林贏得了一片讚譽,也算在太平公主長期占優的領域強勢扳回了一城,但事實證明像孔珪這等人根本就不是一些簡單的恩惠就能隨意收買的,或者更準確的說對這種人而言,任何私人的恩惠都沒什麽太大的作用,他們心裏自有其持身行事的標準。
眼見自己花費了偌大心思把這些人弄回京,卻無法使其成為自己的羽翼,當日李隆基為此很是煩悶了一段時間。但隨後事態的發展卻使得他煩悶盡去,很多時候心中的快意簡直到了無法言表的地步。
因為孔珪等人把目標盯上了太平。
乾天坤地,乾陽坤陰,乾男坤女,男陽**,這些陰陽的道理說起來玄奧無比,歸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男有位,女有份,男人該幹男人的事情,女人就該幹女人的事情,否則便是顛倒乾坤,陰陽錯位,至於陰陽錯位的結果也就是簡單的四個字:不祥於天。在這些儒者們看來上天是與人事相互交感的,天之不祥必定會引得地失其寧,直接反應就是朝政紊亂,進而傷及萬民。至於例子,甚至都不必往武曌身上引,僅僅幾年前的韋後作亂就是再明白不過的顯證。
皇權乃國之重寶,登禦極而治**,這本是世間最為至剛至陽之事,韋庶人以一陰身覬覦此天地重器,引來的結果便是天地失和,朝政紊亂,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大唐天子及太子先後崩薨,更引來一場血流內宮的宮變。此事實已成了孔珪等前朝東宮舊人心中最深的痛楚。
此番從貶謫地重回帝都,卻見韋庶人雖敗,鎮國太平公主卻又以一陰身操控權柄,眼瞅著大唐即將再次上演“母雞司晨,不祥於天”的大禍事,孔珪等人身上以“氣節”與“風骨”為根基的鬥誌在極短時間裏就被推上了頂點。
由是,在太平公主多年經營積累下勢力絕對占優的朝堂上出現了一支固定的反對力量,這支力量在朝堂上的勢力雖然不是很強大,但其在天下讀書人及民間的影響力卻遠超公主府及東宮兩係,而且這支力量還非常堅定,至少李隆基就知道公主府大管家曾帶著價值不下十萬貫的金珠古玩前往孔珪私宅,結果卻連大門都沒進去。
與此同時,這還是一支韌勁極強的力量,孔珪前時雖從禦史中丞的位子上被調離到禮部侍郎,但其在反太平公主的力度上卻沒有絲毫減弱,以至於以前經常上朝堂直接參與政事的太平公主已經很久都沒在朝會上露過麵了。
也正是由於孔珪等人的異軍崛起吸引了太平的力量,李隆基這段時間裏的日子才能如此輕鬆,相對的他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自己的實力,在此過程中他隻需力保住孔珪等人不被再次趕出朝堂即可,而從父皇念舊情又行事寡絕的性格來看,太平一時三刻之間就想把孔珪等人攆走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她即便能做到這一步,也必將盡失士林之心,至少在這一塊兒上便要將十多年的水磨工夫毀於一旦。不管怎麽說都是有輸無贏。
李隆基想到這裏,靈機一動之下喚進人來囑咐了幾句。待這人走後,他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了一絲淺笑,等孔珪“曲折”的知道太平今天又在謀圖廢黜太子的消息後,他將作何反應……這事情隻是想想就很讓人期待呀!
另一方麵也正如高力士剛才所說,自打孔珪回朝跟太平針鋒相對之後,幾乎現在的每次朝會最終都會演變成一場辯經大會,一方引經據典力陳女子幹政之於禮不合,懇請皇上削太平權柄並將之移居東都洛陽;而另一方太平的爪牙則拚死力爭,直將父皇弄的連他這做兒子的看著都難受。而照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這種折磨人的朝會似乎在短時間裏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做皇帝並非就能為所欲為的,曾祖貞觀朝中,太宗皇帝便經常被魏征在大庭廣眾的朝會中頂的幾欲惱羞成怒,而看父皇的性子,他對這種生活的厭煩與忍耐隻怕也已快到盡頭了吧。隻是不知道介時他究竟是會將孔珪等人再次趕出朝堂,還是會在無比的倦累之後索性讓出皇權……
這個想法讓李隆基的心情激蕩了許久後才慢慢平複下來,由高力士所說父皇心情煩躁而想到孔珪及近來的朝局,此刻任思緒繼續漂浮下去時,他便自然而然的由孔珪又想到了那個遠在饒樂草原的唐成。
一想到唐成,李隆基的心情就變的更複雜了,仔細回顧一下這幾年兩人交往的過程,他心裏其實真的已經有些相信張亮不止一次說過的那番話了,“天將明君必予賢臣以佐之,此正可謂君臣際會者也!”,否則的話又該怎麽解釋自從唐成在揚州主動向其靠攏後的一係列事情。
他那個時候還僅僅隻是一個安國相王府裏的庶三子,可謂是要什麽沒什麽,要論投靠對象的話唐成至少有不下十個比他更好的人選,可他為什麽就選擇了自己?若說他在那時就看出了帝王氣象所在,這樣的話連李隆基自己也不會相信的,但若不是如此,這又該怎麽想?
這個唐成第一次出手就給了他一個龐大而穩定的財源,且不說以前,甚至就是到了現在,揚州海胡商依舊是他東宮最大的一注財源,不管是之前發動廢韋後的宮變還是此時的爭位,哪一樣少得了錢?可以說他能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就由一個王府庶出的三子走上太子之位,唐成為其開辟出的這個穩定財源實在是居功甚偉。
然後就是在廢韋後的宮變中唐成親身上陣,再立大功;再接著又是他出謀劃策使得自己能將孔珪等人援引入京,從而收到了眼前的奇效。
細思這幾年的經曆,李隆基身為最大受益者,每每想到唐成時最終總是要歸結到“奇才”兩個字上。更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是此般奇才竟然比自己還年輕,這樣的人若不是天縱天授,依著常理常情怎麽能解釋的通?
“本宮實在是有愧於他!”,靜室遐思,想想唐成立下的功績,再想想他如今的處境,李隆基黯然發出了一聲長歎。若是前次他能從龍門縣令任上能順利回京的話,自己可是添一大助力了。
一件件事情積累下來,或許就連李隆基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對唐成已在潛移默化之間有了一種無法解釋的信任,似乎什麽事情隻要是交給唐成去辦就能讓他份外的放心。
此時的李隆基遠沒到開元末期當皇帝當久了後倦政的時候,現在一心想著就是到得那一日登上皇位後該怎樣如曾祖太宗皇帝般手創出一個大唐極盛之世。
有如此強烈的奮進之心,又有度量寬大連魏征都容得下的李世民做榜樣,他對於唐成這樣的奇才就隻有看重的。至於忌憚,那是笑話兒!李隆基要真是個連皇位都沒登上就開始忌憚臣子才能的心胸狹小之輩,還怎麽一手創建出長達二十九年的開元盛世?
念及唐成所處的危險處境,李隆基心裏免不得有些焦躁。這樣能幹,又隱隱似乎與他的“天命”勾連在一起的臣子若是折在饒樂草原上,那可真是太可惜了!隻有在想到前不久親筆寫給那個天成軍都尉的那封信後,這份因擔心而起的焦躁才稍稍平複了些。
那個都尉賈子興的回信不久前已經送到,李隆基對於這封回信中再明顯不過的投靠言辭真沒怎麽在意,即便他現在正在積蓄力量也正是四下搜羅羽翼的時候,一個邊軍的小小都尉也入不得他眼。回書裏唯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這個賈都尉慷慨激昂的用腦袋擔保了唐成的安全,這話李隆基雖不至於就全信,但好歹也多了幾分安慰。
有八千天成軍在,保一個唐成該沒什麽問題吧?
正自想到這裏時,門外當值伺候的小宦輕手輕腳的進來稟說張大人到了,正在外請見。
一聽小宦報出的官職知道是張亮到了,李隆基擺了擺手,片刻之後張亮就走了進來。
張亮待那當值的小宦上過茶水退出去後也不等李隆基發問,先自開口道:“殿下,唐別情又用急腳送了信箋過來”。
剛想到唐成,這就送來了他從幾千裏之外急腳來的信箋,這算不算眼前這個張明之所說的天意?這個驀然而起的想法讓李隆基臉上浮現出淡淡的淺笑,“噢?你上次替本宮給他回書中所征詢之事可是不好作答的,竟然這麽快?”。
此前東宮曾經收到過一份唐成從饒樂急腳來的信箋,內容是請太子殿下幫忙督促著讓鴻臚寺盡快知會新羅朝廷禁斷對鬆漠契丹人的軍器及鐵器貿易,這份信的回書是由張亮按照李隆基的意思完成的,自然也就熟悉裏麵的內容,聞言邊遞信邊笑著道:“盡管臣在前封回書中將最近的朝局及太平種種作為寫的清楚,但別情畢竟隔著朝堂這麽遠,殿下所問怕也是不好回答的”。
“看看再說”,李隆基接過信拆開後便即專心的看了起來,看著看著他的臉上慢慢浮現出絲絲笑容。
將這封厚厚信箋的前三頁看完後,李隆基暫時放下了後邊的部分,“這是唐別情的回答,你也看看”。
張亮在看這三頁信箋時,李隆基既沒繼續看後麵的內容也沒說話,邊用手指無意識的輕輕叩擊著旁邊的書幾,邊繼續思慮唐成這三頁信箋中的作答。
不一會兒,張亮也已看完,抬起頭來看著李隆基,“唐別情言說太平企圖染指皇權的想法必定落空,其人也必將敗亡,在這一點上臣是同意的,不過他就此提出的四點辯說卻也隻是泛泛而談”。
李隆基聞言,深深看了張亮一眼後微微一笑,“還是你的原話,他距離朝堂太遠,無力顧忌細部。不過,他這四點可不是泛泛空談,相反卻都是切中要害之論。明之,單從統禦全局的眼力上來看,你不如別情啊!”。
聽到這話張亮不僅沒有色變,反倒是一臉坦然的笑說道:“別情奇才,臣自歎不如久矣!隻是這信中所言……”。
“他這回信中說了太平必然敗亡的四條緣由”,李隆基明顯是來了興致,從座中起身繞室踱步中緩緩聲道:“其一,太平對錢財寶貨貪欲無度,其公主府中的日常起居驕奢淫佚到了極致,若依著她鎮國公主的身份這些倒也算不得什麽,但其最不當的便是縱容府中下人奪民財產,與民爭利。這些事想必你也聽到過不少風聲吧,京兆衙門雖然不敢接這些案子,但越是如此太平就越損民心。昔曾祖太宗皇帝有言:‘萬民如水,社稷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平以一公主之尊與民爭利,必將民心盡失。這等短視之人竟欲染指重寶,若不敗亡,天理難容!”。
“其二,太平多年來勢力擴充雖速,但其網絡羽翼時卻盡是以錢財開道賄買,她對下人?‘儒官多窮困,當厚持金帛以謝之’的吩咐早已流出公主府近乎人盡皆知。似這等一點財帛就能被打動收買的羽翼們品性如何還需多說?不過是烏合之眾的土雞瓦狗之輩,這等人便是再多,又有何懼?方今政事堂七位相公中雖然五出其門,但品性能力最強的宋璟卻對其避之猶恐不及,僅此便可管中窺豹”。
“其三,太平雖好弄權,但她所擅者不過是小陰私小手段,自父皇重登大寶以來,朝政之權可謂盡在其手,但這兩載之中可見她在朝政上有何建樹?不僅如此,她在去歲一力推動恢複的‘斜封官’更是愚不可及”。
這事是自打去年就成了長安城中議論的焦點,張亮自然也清楚事情的緣由,聞言笑著道:“這還是前朝時太平聯合韋庶人及那上官婉兒弄下的手尾,歸根結底不過是幾個女人納賄斂財的手段罷了,隻要交錢三十萬,便是商賈屠夫也能授官,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就為此,市井間可是議論紛紛,說‘姚、宋為相,邪不勝正;至太平用事,則正不如邪’”。
這話李隆基是早就聽過的,但此時再聽張亮說出還是忍不住的笑出了聲,“太平去歲之所以不顧宋璟的反對而強力推動恢複斜封官,是以為此事關係到女子能不能幹政之爭。卻沒想到正因此事卻將她的愚笨明彰天下。朝廷命官亦可如貨物般明碼買賣!人言太平擅權術,豈非笑話?”。
“殿下說的是”。
“這是唐別情的辯說”,帶著滿臉的笑容李隆基繼續道:“其第四點亦是最重要的一點,以昔則天皇後之心性與手段,也是經過三十年執掌朝政的準備後方才於六十七歲上登上偽帝之位。饒是如此,俟其年老多病之際仍不免遭遇五王逼宮之變,太平跟先則天皇後相比又當如何?何況自先則天皇後稱偽帝改國號為周以來,我朝野上下實對女子幹政警覺甚多,在這等大勢之下,任何女子幹政的企圖都必將敗亡,韋庶人如此,太平定也難逃如此結局”。
一口氣說了這許多話,李隆基回轉小幾端起茶盞一飲而盡後,這才哈哈一笑道:“這四點句句言之有物,何來泛泛之說?唐別情果不讓人失望,此言深得我心!”。
“隻可惜他如今不在京中”,張亮一聲笑歎後,指著小幾上其它的信箋道:“殿下且先看看他還有什麽事情?”。
欣然拿起這些信箋,李隆基看著看著臉上的笑容全都沒了,反倒是慢慢的起了一層淡淡的暈紅,這反應明顯是情緒產生巨大波動的結果,見其如此,張亮本有心想問,但再看看李隆基緊緊抿住的嘴,遂又將話壓了回去,隻是安靜的等著。隻不過在他心裏難免迭生疑惑。
唐成在這信裏究竟說了什麽,竟讓殿下反應如此之大?
張亮等待的時間很長,這份信箋剩餘的部分讓李隆基看了又看,似乎這幾頁紙真有千鈞之重。
許久之後,李隆基吐出一口氣後開了口,想必是有什麽東西在心裏憋的很了,就連他這吐氣都是惡狠狠的,“唐別情想讓朝廷出兵饒樂,並請本宮盡快知會幽州大都督,準其借兵”。
聞言,張亮猛然從座處站了起來,“什麽?”。也不怪他反應如此激烈,迫於諸多藩屬蕃國的壓力,當今天子在太廟中重申“海內如一”的詔書這才多久?唐成此舉豈不是讓朝廷自己打自己的臉,這怎麽可能?
現如今的朝局是太平公主被孔珪等人纏的焦頭爛額,東宮正該趁著這壓力減輕的時候埋頭擴展實力才對,此時去出這個頭,而且說的還是如此敏感的話題就是明顯招人攻擊的。甚至都不用真到那時候,張亮就能想出一旦東宮提出此事後,太平一係朝臣蜂擁而上的樣子。隻怕就連天子臉上也好看不了。
至於說給幽州大都督去信,那也純是昏招兒。這個張守義對當前朝局擺明的態度就是公主府與東宮兩不靠,以他的位份,在這種態度下即便是太子殿下給他寫了信也難說有多大作用,反之,這封不一定會起作用的信卻會給太子帶來極大隱患。
“這個唐別情,他到底想幹什麽?”,張亮直接搖頭道:“此事斷不可行”。
“他想圖謀一件大事”,李隆基的眼神在這一刻份外清亮,“此事若真能成的話,便是近數十年來國朝未有之大功”。
“遇事未慮勝當先慮敗,行事最需防備的便是利令智昏,這可是他唐別情的原話”。
“他在信中言及能有讓朝廷之出兵名正言順之策,之所以如此安排,是怕饒樂距離長安太遠,趕之不及罷了。明之放心,此事我斷不會現在就在朝堂上捅開,不過張守義那裏這封信嘛……”。
“臣下以為此信不能寫,殿下試思……”。
“你要說的風險本宮都知道”,李隆基擺擺手製止了張亮將要出口的長篇大論,“不過對本宮而言,這其實就隻是一個問題”。
“什麽?”。
“究竟該不該信他唐別情有這隻手翻天的本事”,李隆基拍著小幾上那疊輕薄的信箋沉聲道:“若真信他有班定遠的手段,這信就該寫,不信這封信就寫不得,化繁為簡之後,此事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那殿下……”。
“若是別的事情本宮定不遲疑,即刻修書,但此事實在太大……容本宮想想,好生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