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淺水原大戰

李淵登基為帝,國號唐,年號武德。

除了少部分對隋王朝死心塌地的迂腐份子外,大多數世家大族和官吏對此都表示讚同,畢竟,新朝改元,他們每個人的官職都向上升了一步,新人事,新作風,想往上麵爬也容易一點,隻要你多立功勞即可。

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金鑾殿上坐著的那個人是姓楊,還是姓李都沒有多大分別,隻要能讓他們吃飽飯,能勉強活下去,他們就支持,若是讓他們無立錐之地,無遮雨之廬,他們自然會鋌而走險,起來反抗。

在李淵稱帝之前,他就像秦嶺之難,潼關以東,關中以西派遣了許多慰撫使,當楊廣身死,他稱帝的消息傳來後,大部分尚在猶豫不決的郡縣皆紛紛易幟,把城頭上的大隋戰旗換為了李唐的戰旗。

好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

李孝恭率部不戰而取巴蜀,平定了秦嶺以南,正伺機順著大江東進,攻伐荊楚的蕭銑。在溫家兄弟的穿針引線下,幽州羅藝派來使者,向李唐稱臣。進入七月,宜州(陝西省耀縣)刺史周超攻擊迦樓羅王朱,大破朱粲軍。四日,梁帝梁師都率軍攻擊靈州(寧夏靈武市)被驃騎將軍興粲擊敗。不久,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達度派使節前來長安歸降。十二日,榆林郡永樂王郭子和派遣使節到長安來請求歸降。

對李唐來說,形勢可以說是一片大好。

有足夠的威望,各地紛紛不戰而降;有大量的人口。不愁沒有精壯加入軍隊;太原。河東,關中,巴蜀等地皆有豐饒地糧倉。百姓,士兵不愁沒有糧食,在這樣地情況下,何愁大事不成,就算是一向小心謹慎的李淵,此時也躊躇滿誌。雄姿英發。

然而,很快,各種各樣的壞消息就傳來了,讓他地好心情並未能持續多久。

首先,幽州羅藝在與河間高暢的交鋒中,被其在野戰中擊敗,最後被高開道所殺,身首異處。幽州也被高暢所占據。

隨後,山東慰撫使張道源在趙郡被刺客所殺,山東情勢危急。

然而,最迫在眉睫的威脅還是來自西邊的西秦霸王薛舉。哦!這時他已自稱為帝,國號秦。七月,他率軍進犯長安,前鋒斥候出現在了岐州(陝西鳳翔縣),距離長安極近。

前些日子,李淵命令秦王李世民率領八總管兵十餘萬迎戰薛舉,他現在正在長安等待前方即將傳來的消息。

最初,李世民命令士兵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拒絕和秦軍會戰,他打的主意非常簡單,就是想和秦軍比拚消耗。

本方雖有十多萬大軍,每日消耗不在少數,不過,奪下關中之後,唐軍頗得了幾個大良倉,因此,不缺糧食,就算是十萬大軍作戰,也可以供軍隊消耗一年之久。

而秦軍原來作戰,又多為騎兵,故而需消耗大量糧草,秦地貧瘠,要供應數萬秦軍地消耗甚是困難,何況,路途遙遠,秦軍後勤的負擔更是沉重,隻要比拚消耗,最終,薛舉隻能無功而返。

隻是,有時候計劃雖然美妙,卻不見得能像製定計劃那人想象中的那樣發展。

關中平原地勢平坦,並無險要地段,李世民要想遏製薛舉的攻勢談何容易,薛舉的秦軍可不是當初諸葛亮的蜀漢軍,蜀軍中戰馬奇缺,故而機動作戰能力不行,在平原會戰,才會被司馬懿以深溝高壘,高築營寨所拖垮,拖得斷糧了,隻好無功而返,隴西產馬,薛舉的秦軍中有大量的騎兵,自然不會像諸葛武侯那樣坐以待斃。

在與李世民對壘之際,薛舉時常派出千人隊地騎兵繞過唐軍的大寨,迂回唐軍後方騷擾唐軍的糧道,有膽大的甚至衝到了長安附近,燒殺劫掠一番,再揚長而去。

這些千人隊地騎兵神出鬼沒,難以防範,當你集重兵押解糧草時,他就不靠攏來,采用襲擾之術,不時地衝陣騷擾,一粘即走,如果你要追擊,那正好中了對方之計,很有可能被其伏擊,唐軍中雖然也有騎兵,卻不如秦軍中那麽多,不敢像對方那樣將精銳騎兵用作遊騎前來騷擾。

所以,最後比拚消耗的結果反而是李世民吃不消了。

麵對對方地遊騎騷擾,他找不出好的辦法來對付,對方一擊不中,立刻遠遁,除非他也有著大量的騎兵,不然隻能被動挨打。

這時,薛舉的騎兵衝到長安附近燒殺劫掠的消息使得長安震動,有好幾個被秦軍劫掠的世家大族紛紛向李淵進言,懷疑前方的秦王是不是難當大任,李淵雖然沒有臨陣換將的意思,不過,為了平息那些京兆家族的憤怒,他還是派來使者假意訓斥了李世民一通,當然,背地裏,他讓那使者告訴李世民,說自己這個老爸還是相信他的,前方戰事任由他做決斷。

然而,不管怎樣,這的確給李世民平添了許多壓力。

大哥建成是世子,他隻需要謙和圓潤即可,作為次子的李世民,要想得到李淵的認同,隻能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在這亂世之中,唯有開疆辟土方是大功績啊!沒有什麽能力比得上這個。

既然和秦軍比拚消耗這條路走不通,那麽,隻能和薛舉決一死戰了,對李世民的這個決定,劉弘基,殷開山,李安遠,慕容羅睺,包括行軍總管劉文靜都沒有反對,那些武將被困在營壘裏,無仗可打,早就憋得發慌了,對李世民出戰的決定,自然拍雙手讚成,劉文靜為人謹慎一些,他本讚同李世民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的決策,不過,這個計劃明顯行不通,最後,他還是讚同了李世民的決定。

七月二十三日。李世民率領大軍出營在淺水原布陣迎戰薛舉的西秦軍。這一日,比

時空晚了十幾天。

薛舉,原籍河東汾陰人。在其父時,舉家遷移到了金城,薛舉身材高大,凶悍善射,為人豪爽,擅於結交豪強。家產眾多,起兵時為金城校尉。

由於他交流廣闊,散盡家財後不久,各方好漢紛紛來投,此地地漢人多為犯罪被遷移來此地之徒,世代在隴西居住,個個驍勇鬥狠,不服王法。他們敬仰的乃是像薛舉這樣輕財重義的大豪,故而,不多時,薛舉就盡站隴西之地。聚眾十三萬,於天水稱帝。國號秦。

隴西是隋朝地養馬之地,故而秦軍多為騎兵,針對這一點,李世民采用了防守反擊的策略,在列陣之時,將步兵集結於中路,將騎兵放在後方,兩側的兵力最多,卻多為進關中時方投靠於唐軍的各路人馬,他們人數眾多,戰鬥力卻不見得有多強,李世民將他們安排在兩翼,是為了迷惑薛舉,如果,薛舉見得唐軍兩翼兵多,以為唐軍將重兵放在兩翼,故而采取中路突破之術,想在唐軍兩翼合攏之前,戳穿中路的話,那就上了李世民的圈套。

在李世民看來,若自己是薛舉,恐怕也會采用這個戰術。

薛舉地性格本就豪邁,對這些陰謀詭計並不精通,隻知道硬衝硬打,在他的心目中,西秦騎兵無堅不摧,恐怕他就算知道李世民暗暗將精兵安排在中路,仍然會揮師猛攻中路吧?

唐軍總兵力達到了十來萬,薛舉的西秦軍則十萬不到,然而,戰事一開始,唐軍就在被動挨打,這局麵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改變過來。

李世民的安排雖然巧妙,薛舉似乎也是上了他的圈套,大戰一開始,他麾下猛將就宗羅睺就率領五千精騎猛攻唐軍中路,而棄兩翼不顧。

李世民最怕的就是薛舉看破他的安排,舍中路不攻,而是先以精兵擊潰唐軍兩翼的烏合之眾,那麽,此戰唐軍就再無勝機了,李世民隻能率中路之軍撤回大營,舍棄兩翼地友軍,表麵上,唐軍雖然損失嚴重,卻還在李世民的忍受範圍內,那些雜兵本就是拿來消耗的,通過他們的犧牲,李世民也就對西秦軍有了直觀形象地了解,下一次會戰,就會避實就虛,堂而皇之地擊敗對方了。

不知道薛舉有沒有看穿李世民的布置,反正是命令精騎猛攻中路,他安排在本方兩翼地軍隊則是小股精騎混合大隊步卒。

唐軍的中路集團,劉弘基和殷開山率領一萬精銳步卒在前,這一萬人乃是一路從晉陽打到長安來的唐軍精銳,李世民則率領三千玄甲精騎在後方壓陣,待秦軍的精騎在步兵方陣前碰過頭破血流後,李世民再從後殺出,一舉將其擊潰。

安排是巧妙的,然而,李世民小看了西秦精騎的衝擊力,麵對宗羅睺的騎兵衝擊,劉弘基,殷開山統率的那一萬精銳竟然難以抵擋,位於第一線的士兵很快就在鐵騎的衝擊下,敗下陣來。

薛舉擁兵似乎沒有保留預備隊的習慣,就在宗羅睺衝垮唐軍的第一線後,他的兒子薛仁果馬上統率薛舉的三千親兵衝入唐軍陣中,這三千親兵同樣是騎兵,戰鬥力和宗羅睺的五千騎兵相比一點也不差,唐軍的中路徹底崩潰了。

麵對這樣的情況,李世民知道大勢已去,長歎了一聲,並未將這三千玄甲精騎投入戰場,而是率領三千人且戰且退,向東而去,這一仗,讓李世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統帥就算再有計謀,手下的士卒若不是強兵,麵對絕對強大的軍隊,也是難以抵擋的。

西秦騎兵衝陣的威力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定集關中之財力,打造出一隻真正的玄甲精騎來,以血今日之恥。

西秦軍與唐軍在淺水原這一仗,獲得了大勝,唐軍的八總管的部眾全部潰散,除了李世民的玄甲精騎避戰得快,沒有受到什麽損傷外,其餘的部眾士卒死亡十之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在戰陣中被殺,殷開山等一些將領則被薛舉俘虜,薛舉將唐軍的屍體築成了高台,向天下炫耀他的武勇。

回到長安後,劉文靜成為了李世民的替罪羊,被李淵所免職,至於秦王李世民,因為此戰之前身患疾,沒能親自指揮軍隊作戰,故而無罪!

淺水原一戰,西秦軍雖然獲勝,但是,由於薛舉采用的猛攻戰略,帳下的精騎損失也有不少,士卒倒還罷了,大量戰馬的損傷才讓薛舉感到心疼。

大軍一路攻伐至此,已然勞累不堪,薛舉於是決定將軍隊留下來休整,暫緩向前進攻,不過,也不是全無作為,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多獲得功勞,他命令薛仁果率領本部人馬前五圍攻寧州(今甘肅省寧縣)。

薛仁果其人,孔武有力,武藝尚在薛舉之上,為全軍之冠,然而,其人甚是殘暴,且驕傲自大,與薛舉手下的那些大將多有不和,為了讓其上位,需多立功勞,故而,薛舉讓他去攻打孤城寧州。

然而,薛仁果的軍隊卻被寧州刺史組織郡兵所擊敗。

薛舉大怒,欲率領全軍往攻寧州,謀士郝瑗向其進言,說是唐軍剛敗不久,關中人心**,這時,正應該乘勢追擊,直抵長安,一戰定乾坤,無謂在寧州這樣的小城糾纏,隻要主公奪得關中,那些小城自然會向主公投誠。

薛舉同意了郝瑗的建議,然而,就在他準備率軍出發之際,卻患病臥床,計劃得以終止。

八月,薛舉病逝,太子薛仁果繼承帝位,為了安撫眾將,獲取軍心,薛仁果駐軍原地,停滯不前,長安之危至此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