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高暢大戰宋金剛(一)

在龍首山身亡之後,李靖很快率部趕到深澤城下,在行的配合下,無聲無息地拿下了深澤,不費一兵一卒之力。

占據深澤之後,李靖與葛舟行向領兵在外的魏刀兒的義子們派出了使者,要求他們歸順高暢,無條件投降。

俗語說樹倒猢猻散,這話一點也不假,魏刀兒死後,他的那些義子們就缺少了主心骨,就算有心與高暢軍作戰,卻也找不出領頭的人來,本來,這些家夥在魏刀兒麾下時就常常爭風吃醋,誰也不服誰。

再加上,他們領兵在外,士卒們的親眷卻都在深澤的老營之中,知道家人們都落在高暢軍手中之後,軍中自然士氣低落,兵無鬥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加不能組織起反攻,所以,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投降,畢竟,他們各自統率的兵馬並不算多,勢力也不夠大,無法攻城略地,沒有深澤的糧食補給,大家隻能喪身荒野。

最後,李靖和葛舟行隻花了短短幾天功夫,就招降了魏刀兒的餘部,占據了深澤四周,兵鋒一直向北,占據了安國等地,窺視博陵郡府之所在。

由於博陵郡如今仍在官兵手中,李靖也就沒有下令大軍去攻擊博陵,再加上除夕將至,後勤補給也跟不上,所以,高暢軍就在安國一線停止了前進。

雖說,大部分魏刀兒的舊部都選擇了投降,也有一小部分魏刀兒的舊部忠於舊主,他們沒有投降高暢,而是率兵北上,前往上穀郡去投靠魏刀兒的義弟宋金剛。

待他們風雪兼程,冒著嚴寒趕到上穀郡時,高暢派來招降的使者也來到了上穀郡。

宋金剛知道自己的義兄身死,部屬被高暢吞並之後,頓時怒不可遏,他不顧左右的勸阻,揮刀砍殺了高暢的使者,將其腦袋高掛在城樓祭旗,不顧天寒地凍,準備誓師出征。

在宋金剛麾下,有大量的部將反對在此時出征,其中,尤以尉遲恭反對得最為激烈。

尉遲恭知道宋金剛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人,與魏刀兒的感情也分外莫逆,所以,他不會勸說宋金剛投靠高暢,雖然在他自己的內心深處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為自己的義兄報仇,和高暢開戰無可厚非,但是,尉遲恭認為宋金剛應該壓住心中的怒火,不應該將高暢派來的使者殺掉,畢竟,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更何況,留著這個使者還有用,還可以利用他來迷惑高暢。

尉遲恭認為本方應該假意答應高暢使者提出來的條件,假裝投靠高暢,然後,乘使者南返之際突然出兵,打高暢一個措手不及,既然,高暢能夠用這樣的計策去對付魏刀兒,本方自然也可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不管怎樣做,也好比殺掉使者,擺明車馬和高暢硬碰硬為好啊!

然而,尉遲恭來遲了一步,當他得知高暢的使者來到上穀之後,立刻趕往帥府,卻隻看見宋金剛揮舞著染血的戰刀在那裏發怒咆哮,使者早已身首異處。

使者既然已經死了,尉遲恭製定的第一套計劃也就泡湯了,既然如此,那麽,他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之下,本方就應該采取忍耐的策略。

首先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季再說,日後待高暢率兵北上攻打幽州羅藝,或等幽州羅藝率兵南下攻打高暢之際,再伺機而動,利用本部軍馬全是輕騎,機動能力強的特點突襲高暢,有一句話說得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然而,宋金剛等不到那個時候,現在,他的腦袋已經裝滿了怒火,讓他無法冷靜的思考,他不顧左右和尉遲恭的苦苦勸解,立意要馬上率領大軍南下,去攻打高暢,為魏刀兒報仇。

主帥一旦一意孤行,部屬們再是反對也沒有什麽用,於是,大家隻好配合他的決定,整頓軍馬,在除夕將至的前夜,宋金剛率領兩萬精騎南下,朝河間郡殺將而來。

大軍從易縣出發,途經遂城,然後突入河間北部,兵行極速,當宋金剛的大部趕到清苑城下之時,城內的守軍根本來不及防備,還沒來得及關閉城門,宋金剛的精騎就衝入城中,清苑陷落。

清苑縣的守軍雖然打著高暢的旗號,也僅僅是打著旗號而已。

當初,高暢攻下河間城,生擒王琮之後,河間全境紛紛向他投降,但是,高暢手下沒有那麽多的地方官員可以派遣,所以,那些大隋官員仍然擔任原職,隻是將城樓的大隋旗號換成了高暢的夏字旗號而已。

當宋金剛率兵前來之後,那些原大隋官員也沒有組織丁壯抵抗,紛紛開門投降,將城樓的夏字大旗換成了宋金剛的宋字大旗,因此,宋金剛的大軍在河間行軍沒有遇見大的阻撓,行進的速度奇快,一路而來,異常順利。

他隻留了少量的部隊留守在那些城池裏,自己率領主力大軍依然一路南下,在元月七日,大軍來到了高陽城下。

在這裏,宋金剛的大軍遇見了第一次阻擊。

高陽是河間郡北麵的一道屏障,高暢並沒有對高陽置之不理,當高陽宣布易職投降高暢時,高暢派遣了一支五百人的軍隊駐紮在了高陽,所以,當宋金剛的大軍趕到高陽城下之時,守軍並沒有投降,

城拒收。

宋金剛大軍的行進速度雖然奇快,卻也沒有逃脫敵情司方麵的監視,高暢方早就對此有所準備。

高暢沒有和宋金剛展開一次正式會戰的意思,他選擇的戰略方陣是誘敵深入,堅壁清野,所以,宋金剛的大軍一路行來才如此順利。

為了給後方的轉移工作爭取時間,高陽的守軍並沒有隨著全城百姓一起撤退,而是依靠城牆,準備阻擊宋金剛的大軍。

宋金剛為了追求速度,兩萬大軍全是騎兵,高陽雖然是一座小城,城牆高不過兩丈,護城河也非常淺,人完全能夠徒步過河,然而,若是沒有攻城器械的話,單靠這些騎兵去攻城,卻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攻下高陽。

當然,宋金剛也可以留下一部分人馬在此攻打,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繞過高陽,繼續向南進發,然而,這樣做有一些冒險。

他不知道高陽城中的守軍有多少,留的人若是少了,恐怕攻不下高陽城,若是當他在河間腹地碰見高暢軍的主力後,留下的部隊仍然沒能攻下高陽,情況也就不妙了,後方有這樣的一個釘子在,後勤補給什麽的都成問題,那時也就隻能退兵了。

若是留下的軍隊多了,那麽當他與高暢軍的主力相遇時,兵力自然就會落在下風,一旦有什麽閃失,更是全盤皆輸。

正因為有這方麵的顧慮,宋金剛才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在高陽城下紮下營來,然後,他命令士卒四處砍伐樹木,製造簡易的攻城器械,準備先打下高陽城再說。

對宋金剛的這個決定,尉遲恭有不同的意見。

他認為本部人馬全是騎兵,而騎兵作戰就是講究速度和機動,故而留下來攻城殊為不智。

首先,現在是寒冬,四處都被冰雪覆蓋,所以,戰馬隻能吃隨軍攜帶的幹草,一旦草料耗盡,又無法補充,無奈之下,大軍也隻能退兵了,畢竟,人餓著肚子還可以打仗,馬要是餓著肚子,就什麽也不消提了。

所以,對本方來說,最為緊迫的是時間,本方的作戰方陣隻能是速戰速決,畢竟,這次戰役發動得太突然了,本方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好,開戰之後,就顯現出了許多錯漏。

因此,大軍隻能仗著速度的優勢,直搗中腹,不要在邊角之地與敵軍糾纏浪費時間,爭取在短時期內攻下河間,取得河間的物資補給,這樣方能和高暢軍決一死戰。

為此,適當地冒一些險是完全值得的,對於高陽這樣的小城,隻需要留下很少一部分兵馬圍住它,能攻下來就攻,不能攻下來就牽製著對方,將敵軍困在城中就行了,本方大軍還是應該快速地繞過高陽,直奔河間而去。

然而,宋金剛並沒有聽取尉遲恭的意見,而是決定先攻下高陽,然後以高陽為後方基地,日後大軍也能多種選擇,可進可退。

從這方麵來說,宋金剛並沒有孤注一擲,畢其功於一役的勇氣。

第一天紮營,第二天製造攻城器械,第三天進攻。

高陽的這五百守軍相當於高暢的棄子,然而,這些棄子卻並沒有把自己當作棄子,在神官們的鼓動之下,他們堅信自己的犧牲是有價值的,他們為了偉大的神君付出了生命,死後,他們一定會得到永生,天堂上必定有他們的一席之地,而他們活在現世的親人也會得到神君的照顧,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下去,孩子們日後也能讀上書,當上官,為了這些,他們無所畏懼,就算是死亡也無法讓他們害怕。

宋金剛攻城的部隊遇見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抵抗,他們對此完全沒有準備,所以第一次攻城很快就失敗了,在付出幾十具屍體的代價之後,他們連城樓都沒有上去過一次。

一天,兩天,三天!

三天之後,宋金剛的大軍才攻下高陽,為此,他們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而高陽的五百守軍幾乎損傷殆盡,除了有十幾個重傷無法動彈的傷兵之外,其餘的士卒全部戰死在了城樓上,沒有一個人選擇投降。

五百人,隻是區區五百人就帶給了本方如此慘痛的傷亡,這一點,讓宋金剛和手下們心中充滿了陰雲,他們不再認為自己能輕鬆擊敗高暢為魏刀兒報仇了。

戰後,尉遲恭和宋金剛發生了爭吵,尉遲恭認為在目前的狀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退兵,宋金剛則一定要繼續進攻,起碼要打下河間再說。

尉遲恭認為宋金剛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宋金剛則認為尉遲恭是膽小鬼,甚至出言譏笑他是不是上次被高暢在鬥將中擊敗,所以,害怕得連卵子都沒有了。

大業十四年,元月十二日。

宋金剛率領一萬五千大軍繼續南下,朝河間進發,尉遲恭則留了下來,率領一千多老弱駐守高陽,為大軍轉運糧草。

元月十四日,宋金剛的大軍與高暢軍隔著冰凍的沱河相遇,雙方紮下了營寨,形成了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