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朝鮮
理藩院的前身是皇太極所設的“蒙古衙門”,專管歸附的蒙古族,後來,隨著清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理藩院成為統管內、外蒙古、察哈爾、青海、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區土司各少數民族事務的機關。同時還兼辦與外國通商及外事交接事務。權力之大,幾乎就相當於現在外交部、民族事務部、商業部的綜合。
本來,在順治年間,理藩院的地位還低於六部,理藩院尚書、侍郎都是兼任禮部官銜,定為“禮部尚書銜掌理藩院事”或者“禮部侍郎銜協理理藩院事”。十八年,順治認為理藩院管外藩事務,責任重大,附屬於禮部不合適,便下諭此後理藩院不必兼禮部頭銜,於是又改稱理藩院尚書、理藩院侍郎。並規定理藩院“官製體統”與六部相同。理藩院尚書可參預議政之事。
理藩院具體的職掌,第一、掌諸藩部王公、土司等官員的封襲、年班、進貢、隨圍、宴賞、給俸等事,並派遣該院司員、筆帖式等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管事,定期更換;第二、辦理滿、蒙聯姻事務。皇帝下嫁公主,一向都是由宗人府會同理藩院辦理;第三、管理蒙古各旗會盟、劃界、驛道及商業貿易事;第五、修訂懲治少數民族的法律,參加審理刑名案件。理藩院駐各處司員,參加對該地區民族案件的判決。凡判流放罪以上者,均需報理藩院會同刑部或三法司審定執行。第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務。
康熙讓費老頭出任理藩院尚書,本是因為他覺察到與海外各國的交往的重要性,而整個清廷,像費老頭這種“資格”的人,除了於中和馬德兩人之外,再無一人。而且他也比較重視費老頭的辦事能力,再加上幾年來費老頭幾人與蒙古各部藩王也比較有交情,所以,由費某人出任此職,便於進一步拉攏蒙古各部與清廷的關係。至於理藩院所具有的多項大權,他倒是並不怎麽在意,理藩院事實上的事情並不多,一般也不大,而一遇到各族之間的大事,就用不著一個理藩院尚書單管了,那得他這個皇帝親自出馬。
不過,康熙沒有想到的是,費老頭這個理藩院尚書上任後的頭一件事,居然會是找上朝鮮!事實上,朝鮮雖是清廷的附屬國,卻一向不被視為理藩院管轄的範圍,不過,費老頭這麽做,卻又說不上越權!
……
朝鮮對清廷,從始至終,一直都是敵視的。當初,清朝以後金之名複興,為了避免兩麵作敵,努爾哈赤曾對朝鮮采取拉攏之策,並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與後金結盟。但是朝鮮不為所動,仍然支持明朝,反對後金。後來,後金進一步壯大,終於,由皇太極繼位,而就是在這天聰元年,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郎等人率兵東征,意圖剿滅當時威脅清朝側翼的皮島毛文龍部。然而,把毛文龍打回海上的過程中,阿敏卻發現朝鮮兵不堪一擊。於是,後金把進攻目標轉為朝。並最終迫使朝鮮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結盟宣、與清朝約為兄弟之國。可是,朝鮮其他的幾條都願意答應,就是不願意“永絕明朝”。後來,阿敏讓了一步,沒再強求,不過,因為不滿朝鮮的表現,他還是下令八旗將士分兵擄掠三日,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後來,皇太極再次東征,俘虜朝鮮國王後妃群臣,將朝鮮國徹底納為藩屬之國。而朝鮮人,則將皇太極的這次東征稱為“丙子虜亂”。
虜,胡虜!
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對儒家思想極為祟信的朝鮮,對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無論君民都是痛心疾首。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朝鮮的前兩任國王,孝宗李淏,顯宗李棩,在位時都一直謀劃著一件事,那就是“北伐”!伐誰?自然是……伐清!
李朝君臣確信“胡人無百年之運”的儒家格言,為了北伐,他們采取措施,擴大軍備,將兵力擴充數倍,甚至於,為了增加兵源,還下令僧人也必須服兵役!不僅如此,朝鮮對南明政權、吳三桂和三藩分裂勢力、台灣鄭成功、準噶爾蒙古等反清勢力都寄以厚望,曾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朝。甚至於,他們還曾計劃過“聯日伐清”。可是,這些計劃最終全部“壽終正寢”。朝鮮最終沒有介入中國內戰,也沒有鋌而走險聯合日本跨過鴨綠江入侵滿洲,冒犯正處於全麵上升和旺盛時期的新興清帝國強權。……這是朝鮮的大幸,日本的大幸,卻是中國的大不幸!
孝宗,顯宗之後,康熙四十年的時候,朝鮮是肅宗李焞在位。
這位肅宗為人懦弱,一直受妃子大嬪張氏所欺,張氏把持朝政,臣下也大多親附那個女人,所以,他過得十分憂鬱。而且,朝鮮的黨爭十分激烈,南人派與西人派相互對立,勢同水火。
不過,內有悍妻掌權,外有眾臣黨爭的肅宗在即位後,依然一直不忘父祖“反清尊明”的遺願。明朝滅亡的周年,他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昌德宮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明朝神宗皇帝。並且不斷推行各項法令,修築城郭,以圖軍旌北向。(“大報”出於《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而在這種情況下,費老頭和薩布素派出的使臣到了!
清廷駐朝鮮的軍隊本來隻有兩千人,後來由於滿洲受襲事件,清廷便在此加派了一萬五千多兵馬,由三名都統率領,一駐牙山,一駐成歡,一駐公州。再後來,兵馬減為一萬,再減為七千,一直到現在的五千人便不再減少。
這五千人也不再分散,而是駐紮在公州,由都統奇佩帶領,受薩布素節製。
……
費老頭派出的人是理藩院的一名員外郎,他直接向李焞提出了費老頭的要求:將朝鮮水師的戰船裁減一半!
這個要求在朝鮮宮廷內外起起了一場看不見的軒然大波!
李焞大懼,慌忙召集諸大臣商議對策!
一直以來,清廷都對朝鮮沒什麽大的戒備。畢竟,兔子能對老虎有什麽威脅?就連上一次派遣一萬五千多人過來也隻不過是走個過場,主要對象也隻是防備日本可能的突襲,後來,日本表現的卑躬曲膝,清廷也就把這事放下了。至於朝鮮所謂的“北伐”,清廷根本就從來沒聽到過。所以,朝鮮上下才會沉浸在某種幻想之中而不用擔心什麽。
可費老頭這回卻突然要求他們裁去一半的水軍!
這是什麽意思?以前清廷隻是要這要那,後來占據了中原之後也就懶得要多少了,可清廷卻從來沒有向朝鮮有過這樣的要求啊!裁軍?難道清廷覺得他們的軍隊已經過多了?
清廷或許不清楚他們那所謂的北伐意圖,可這並不代表著清廷一旦聽說後不會對他們進行懲罰!阿敏、皇太極兩次的進攻,已經讓朝鮮君臣受夠了那份屈辱,雖然恨,可朝鮮人更多的是懼!雖然他們一直在擴軍備戰,卻沒有真正開戰的膽子,尤其是現在這種情況,清廷已經完全據了了整個大陸的情況下,他們就更加不敢了。
李焞在自己小小的宮殿內接見了幾個大臣,金春澤、宋時烈、尹鏞和樸泰輔。
“怎麽辦?你們說,為什麽清朝會突然朝我們下這個命令?”一見麵,李焞就急不可待的問道。
“大王,臣想,極有可能是清虜發覺了什麽!”宋時烈想了想答道。他和尹鏞、樸泰輔都是倡導朱子理學的人,把朱熹在朝鮮上升到了偶象的地位,在朝鮮士人中的影響力不小。
“發覺了?那我們怎麽辦?”李焞驚恐叫道。
“清虜實力強大,連吳三桂大元帥那樣厲害的人都被他們打敗了,我們……唉!”金春澤歎氣道。李焞繼位的當年,就是清朝“三藩之亂”暴發的那一年,看到吳三桂連戰連捷,朝鮮上下都認為北伐的時機已到,可是,由於李焞之父顯宗也是在那一年去世,所以,李焞君臣決定等一等,等到喪期過了再出兵,結果,這一等就再沒了下文。李焞一直就是那句話:“清國雖疲,製我則有餘”。對此,朝鮮的史官評價道:“……三桂一呼於雲南(朝鮮似乎忘了誰在雲南絞死的永曆帝),群雄並應於海內。乘此之幾,我若提兵渡遼,直搗巢穴,王室攻其南,我兵擊其東,則可殪蛇斬豕,掃清腥穢。……使天下萬國知三韓之忠節,猶有不泯。而不幸喜報(指吳三桂反訊)才至,先王奄棄群臣。主上衝年蒞祚,老奸當國,群邪匯進,咀嚼賢儒,斥逐士類,何暇念及國家大計乎?!……可勝痛哉!”
“那我們要不要派人到北京上書請罪?”李焞又問道。
“此計甚佳!隻要我們表示不願與清虜為敵之態,自然無事,頂多隻是受些斥責……隻是臣等無能,累大王委屈求全!有罪,有罪啊!”尹鏞喪氣道。
“唉,若是當初吳三桂大元帥起兵之時我們便過海進攻清虜王室,又豈會落到如今任人欺侮之境地?”宋時烈歎道。
“哼!任人欺侮?明明是你們無能!”一聲冷哼,一個年輕的女人拉開門從外麵走了出來。
“……是禧嬪(大嬪張氏)啊!”李焞看著這個悍妻,垂頭不再講話。而他的幾位大臣則紛紛向這位沒有王後之名卻有王後之實的張氏行禮問安。
“請問王妃,我們該如何應對此事?”見過禮之後,宋時烈很自然地又朝張氏問道。
“哼。清國隻是派人來讓我們削減水師,所以,他們目前肯定還隻是懷疑,你們這麽早就急著上書請罪,豈不是自投羅網?”張紙看著幾個大臣,厲聲斥道。
“臣下無能!”
“禧嬪,你覺得我們該怎麽做?”李焞又抬頭問道。
“大王。臣妾以為,我們一是要派使臣去北京,以進貢之名探聽虛實,若清帝對我們仍如以前,則表明不會有什麽大事;若是不如,則我們應當立即上表請罪;二,就是馬上裁減水師艦船。兩百艘戰船,必須立即裁掉一百五十艘!”
“一百五十艘?可清國隻要我們裁一半兒啊!”李焞說道。
“哼!留一百艘不是說明我國原有兩百艘戰船?清國既然派人來讓我們裁減,自然會派人檢查!而且,我們的水師以後還要聽從清國滿洲水師的調遣,又豈能不早做防備?所以,另外一百艘,應當馬上毀掉,不能讓清國人知道!”張氏說道。
“毀掉?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李焞為難的說道。
“大王,船毀了還可以再造,可如果讓清國發覺我們心有不軌,則將是滅頂之災啊!難道,大王你忘了‘丙子虜亂’之禍了嗎?……那個理藩院的使者可是帶著奉天提督的人一起來的,說不定就是存了什麽動兵的心思啊!”張氏說道。
“這……既然如此,就這麽辦吧!”李焞歎了口氣,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