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出生士族,文武兼備,吳國名將,聯蜀抗曹的策劃者與執行者。赤壁之戰,孫劉結盟,魯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少懷壯誌,學擊劍騎射

魯肅出身富家,但祖上幾世衰微,湮沒無聞。魯肅一出世,便失去了父親,依靠祖母撫養成人。他身材魁梧,體貌健壯,少有大誌,不治家事,性好施與。他曾標價出賣田地,大散錢財,救濟貧困,在家鄉很有威信。

漢末,豪強蜂起,魯肅為應對時變,學劍習射,常聚集一批青年,以出獵為名,往山中練武治兵。

建安三年(198),周瑜出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長,積極為孫策擴大勢力謀劃。居巢離東城三百餘裏,周瑜特帶領幾百人專程拜訪魯肅,並且請他資助軍糧。魯肅家有兩大糧倉,每倉藏米三萬斛,他即撥一倉米周濟周瑜。魯肅與周瑜素昧平生,便如此慷慨,使周瑜十分感動,知道魯肅為人非同尋常,從此結為知己。

這時,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聽到魯肅的名聲,特任命他為東城長,但魯肅見袁術行事了無綱紀,不足與圖大事,辭不奉命,帶著家小及年輕勇士百餘人到南邊居巢去投奔周瑜。這表現了魯肅的遠見卓識。不久,周瑜東渡還吳(今江蘇蘇州)往依孫策,魯肅與周瑜同行,將家屬安置在曲阿(今江蘇丹陽),正要與周瑜共同輔佐孫策,不幸祖母去世,魯肅隻得留下料理喪事。將祖母靈柩運回老家東城安葬。

二、初見孫權,縱論帝王之業

建安五年(200),魯肅辦完祖母喪事回到曲阿,不料孫氏集團發生了非常事變,孫策遭人刺殺,年少的二弟孫權任事,麵臨嚴重危機。為此,魯肅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去向。他打算北歸故裏,靜觀時變。周瑜及時加以勸阻,言說孫權親賢貴士,是位人主。於是,魯肅聽從了周瑜的意見,去投孫權。

因有周瑜的大力推薦,對於魯肅的到來,孫權十分高興,立即接見,並單獨宴請密談。孫權表示:如今漢朝岌岌可危,四方豪傑並起,自己繼父兄遺業,擬建齊桓、晉文之功,希望能給予幫助。魯肅當即指出,漢朝已名存實亡,不可能再複興,曹操已牢牢控製了天子,又不能把他馬上除掉,您怎麽能做齊桓、晉文呢?為今之計,隻有鼎足江東,靜觀整個形勢發展,相機占領長江流域,然後建號以圖天下。一席話表現了魯肅的卓識遠見,孫權隻恨相見之晚。

三、赤壁大戰,首創聯劉拒曹之策

孫權任事之後,尊賢納士,悉心整頓內部,經過幾年努力,先後粉碎廬陵太守孫輔、廬江太守李術、丹陽大都督媯覽等多次叛亂,平定江東各處地方豪強武裝,攻殺黃祖,圓滿完成了魯肅所謂的“鼎足江東”的任務,進一步壯大力量的時機成熟了。

建安十三年(208)荊州劉表病逝。魯肅不失時機立即向孫權進言,言說荊州外有長江、漢水環繞,內有山陵屏障,土地廣大肥沃,人民生活富足,將它據而有之,是成就帝王大業的保證。而荊州內部矛盾重重,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一向不合,軍中諸將分成兩派,各自擁護一方。劉備一世英雄,寄居荊州,若劉備能與荊州方麵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當支持他們,使其和我們結盟交好;如果不能,就應當相機行事,另想辦法。於是,他主動要求以吊喪為名,出使荊州,慰問軍中諸將,並且勸說劉備,安撫劉表舊部,齊心協力,對付曹操。最後指出,此事要立即辦,不然的話,恐怕會被曹操搶在前頭。魯肅首倡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意義深遠,他的深謀周慮、遠見卓識又一次得到證明。孫權完全采納了魯肅的建議,當即命他啟程前往荊州。

果然不出所料,魯肅剛到夏口(今湖北武漢),就聽到曹操大軍南下的消息。他晝夜兼程,等趕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形勢又發生突變。劉琮投降曹操,劉備戰敗南逃,正是千鈞一發之際。魯肅臨危不懼,毅然親赴前線,在當陽(今湖北當陽)長阪坡遇見劉備,轉達孫權旨意,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處在敗軍之際,正待有人支援,自是欣然同意。孫劉聯盟於是告成,功在魯肅。

魯肅勝利完成出使荊州使命,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複命,事態又陡然發生巨變。孫權得到曹操下來戰書,東吳群臣震驚失色,以長史張昭為首,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孫權也有動搖。隻有魯肅力排眾議,針對孫權的個人得失曉以利害,說:如今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但是主公您不行。為什麽呢?我魯肅投降,曹操把我送回家鄉,根據我的名聲地位,仍然有官可當,有車可坐,有隨員士兵跟從,可以交朋結友,升官還可以當太守。主公投降曹操,能有什麽結果呢?孫權聽後,堅定了聯劉拒曹的意誌,於是派人到鄱陽(今江西鄱陽)召回周瑜,命為都督,率軍與劉備聯合,迎戰曹操。魯肅被任命為讚軍校尉,協助周瑜製定作戰方略。

孫劉聯盟是赤壁大戰的根本保證。赤壁大戰的勝利,就軍事指揮而言,首功當推周瑜;就戰略決策言,首功則當推魯肅。赤壁大戰結束,魯肅先回柴桑,孫權率諸將吏出迎。他對魯肅說:“子敬,我持鞍下馬親自歡迎你,你該感到光榮吧?”魯肅回答說:“不!”眾人聽到這話無不吃驚,魯肅接著說:“願您威德遍及四海,統一天下,完成帝王大業,另用軟輪小車召見我,那才感到光榮哩!”孫權拊掌大笑。於此又見魯肅的豪情壯誌與幽默風趣。

四、維護孫劉聯盟,終身不易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魯肅被任命為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屯駐江陵。魯肅即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共同對抗曹操。借荊州,是魯肅接替周瑜主持軍務所采取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措施,意義十分重大。

赤壁大戰後,三足鼎立之勢已成,但論實力,仍是孫、劉弱而曹操強,無論孫權還是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單獨對抗。孫、劉隻有聯合,否則必被各個擊破,或者投降曹操,三足鼎立會不複存在;如果兩弱相鬥,更有利於強者,加速自身滅亡,所以孫劉聯合是關係雙方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這時孫劉聯盟卻因荊州歸屬出現了危機。劉備在取西川前,要依靠荊州為立足之地,取西川後,要利用荊州作北伐的前哨,這是《隆中對》所規劃好的方略,而孫權把荊州看作是奪取天下的保證,豈能讓與他人?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除非兵戎相見,卻又與基本戰略方針相違背。既要維護孫劉聯盟,又不失去荊州,這是魯肅接替周瑜時麵臨的難題。於是,魯肅來了個“借荊州”。既是“借”,說明荊州的主權屬吳,力量不足以吃掉對手時,可以讓你使用;力量夠時,隨時可以收回。“借荊州”,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不借荊州,長江以南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已經為劉備所控製,如果不使用武力奪回,借與不借是一樣的。東吳控製的荊州,隻是江北的南郡、江夏兩郡,所謂“借荊州”,其實不過是把南郡讓出來而已,江夏仍在東吳掌握中。“借荊州”,使東吳在政治上贏得了主動。在軍事上,“借荊州”對東吳也是有利的。東吳占據江北的南郡、江夏直接與曹軍對峙,把劉備隔在江南,實際上是給他人當保鏢、打頭陣,讓劉備坐觀鷸蚌相爭。現在讓出南郡,把他人推到前麵給自己當屏障,實屬便宜之事。可惜孫權沒能真正認識“借荊州”的深意,否則縮短西邊戰線,大力在東邊發展,形勢會是另一個樣子。倒是曹操很有戰略眼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三國誌·魯肅傳》)。

“借荊州”後,魯肅領兵四千從江陵移師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駐防,一邊操練,一邊擴軍。魯肅帶兵,賞罰公允,紀律嚴明,深受士兵愛戴。部隊迅速擴大到萬餘人,他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升偏將軍。建安十九年(214),他隨孫權攻破皖城(今安徽潛山),又升橫江將軍,這表明,魯肅當時不僅韜略過人,也很有領兵作戰的實際才能。孫權曾與陸遜評論周瑜、魯肅、呂蒙長短,在談及魯肅治軍時說:“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三國誌·呂蒙傳》)當時,關羽守江陵,魯肅防區與關羽相鄰,關羽曾多次因猜忌而生異心,每次魯肅都以友好的態度安撫,目的都是為了孫劉聯盟不受損害。

建安二十年(215),劉備取得益州,孫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去成都要求劉備還荊州諸郡。劉備不答應,孫權大發脾氣,派呂蒙帶兵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當即投降。劉備得知,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關羽帶兵爭三郡。孫權也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一時劍拔弩張,大戰迫在眼前,為不使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魯肅決心做最後努力,打算當麵和關羽商談。當時,魯肅部下擔心發生意外,紛紛勸阻魯肅。魯肅說:今日之事,應當開導勸說。是劉備對不起我們,是非還沒弄清,量他關羽不敢亂來。於是,他邀請關羽見麵,各自把軍隊留在百步之外,隻是將領們各自攜帶單刀相會。會談時,魯肅義正詞嚴,說得關羽啞口無言,使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得以緩和。隨後,劉備派人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於是孫劉聯盟得以繼續維持。這次單刀會後來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見關漢卿《單刀會》及《三國演義》六十六回),關羽成了威風凜凜、智勇雙全的英雄,而魯肅則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實際情況並不是那樣。曆史的真實是,大義凜然、單刀赴會的主角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魯肅不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且為維護這個聯盟嘔心瀝血、費盡心力,誠如王夫之所說“守之終身而不易”(《通鑒論》卷九)。魯肅之所以如此,“魯、葛定**力以與操爭存亡,一時之大計有出於此者”(同前引)。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病逝,孫權為他治喪,並且親自送葬。諸葛亮也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這都說明了魯肅在當時吳蜀兩國的影響。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臨壇,環視公卿大臣,對他們說:“當年魯子敬就曾講到此事,可說是明於大事啊!”孫權的讚語充分肯定了魯肅在吳國形成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鄧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