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三國時期一位文武兼備、風流儒雅的青年將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孫吳政權建樹了豐功偉績。他協助孫策在江東站穩了腳跟,輔助孫權立國江東,在三十三歲那年,取得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是促使三國局麵形成的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一、佐孫策,輔孫權,立腳江東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出身於世家大族,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他的曾祖周榮在東漢章帝、和帝時任尚書令,堂祖周景以“廉能見稱”,官至太尉。父親周異曾任東漢洛陽令。叔父周尚為丹陽(今安徽宣城)太守。周瑜少時練武習文,胸有大誌,十幾歲時已為鄉裏所知。周瑜好交遊,與孫策同年,特別友好。公元189年,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孫策與其母從吳郡富春遷到舒縣,依托於周瑜家。周瑜十分豪爽慷慨,撥出道南一幢大宅給孫氏母子居住。公元192年,孫堅戰死,孫策代領父兵,依附於袁術。公元195年,孫策脫離袁術開拓江東基業,寫信相召周瑜。周瑜從叔父周尚那裏帶兵迎孫策。孫策高興地說:“我得到你,大事一定可成。”可見孫策倚重之深。周瑜與孫策向揚州刺史劉繇的領地進攻。連破橫江、當利(均在今安徽和縣東)、湖孰(今江蘇南京江寧區)、江乘(今江蘇句容北),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趕走了劉繇。這時,孫策已擁兵數萬,就遣周瑜回丹陽鎮守。不久,袁術委派堂弟袁胤為丹陽太守,周瑜轉為居巢長。建安三年(198),孫策與周瑜領兩千人馬去鎮守長江要津牛渚圻(今安徽當塗西北),當時周瑜二十四歲,人皆呼為“周郎”。不久,孫策委周瑜為中護軍,領丹陽太守,發兵攻皖(今安徽潛山)。攻破皖城之後,得到貌美傾國的喬玄二女,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建安五年(200)四月,孫策被仇人刺客所殺,周瑜便和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在這個膽識和才華過人的青年身上,表現出不同凡響的氣魄。建安七年(202),曹操乘擊破袁紹之聲威,下書責令孫權送質子到許昌。孫權懾於曹操的兵勢,又怕受到挾製,猶豫不決,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在張昭、秦鬆等人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下,孫權便把周瑜叫到家裏和他的母親吳夫人共同密議。周瑜斬釘截鐵地說:“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裏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製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仆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麵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三國誌·周瑜傳》)周瑜的一席話,正合孫權的心意,吳夫人也極表讚同。吳夫人高興地說:“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同上)在周瑜的勸說下,孫權決心不送質子給曹操,從而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
二、析敵情,戰赤壁,三國鼎立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荊州,順流東下,號稱八十萬大軍,要與孫權決戰。在強敵壓境之際,孫權六神無主,急忙召集群臣會議。大家都麵麵相覷,“莫不響震失色”。大臣之間主戰主降的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意見很不統一。盡管魯肅從夏口請諸葛亮來到柴桑,表示孫劉聯合,力陳抗曹的主張,但孫權還是懾於曹操的威勢,難以下定決心。這時,周瑜奉命駐守鄱陽,所以魯肅建議孫權急速把他召回,以便決定抗曹大計。
周瑜回來以後,在群臣會議席上,以張昭為首的文臣極力主張投降。他們的理由是:“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資治通鑒·赤壁之戰》)這說明他們在精神和輿論上已被曹操所懾服,因而喪失了抗曹信心,結論是隻有投降這一條路。張昭既是文臣之首,他的主張代表了多數人的心情。周瑜當時力排眾議,挺身而出,駁斥了這種投降的論調。他首先指出,“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既然是漢賊,那麽為漢王朝討賊,自然是正義之師。這在精神上建立了支柱,在理論上名正言順,有了根據,以此號召天下,可以取得更廣泛的支持。從眼前來說,正是鼓舞士氣,同仇敵愾,以便為孫氏政權效死的大好時機。接著,他說:“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周瑜這番話,正是針對孫權及群臣膽怯心理而發的。但這並未完全解除孫權的擔憂。再接著,他又指出操軍不利的四個方麵:一是北土未安,操有後患;二是北方步卒,不習水戰;三是戰線太長,供應不濟;四是北兵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周瑜透過曹軍強大的表麵現象,洞悉了曹軍虛弱的本質,故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誌·周瑜傳》)孫權聽了周瑜精辟的分析,解除了顧慮,信心倍增,精神大振,說:“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猛地拔出佩刀向奏案斫去,大聲說:“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孫權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並且決定聯合劉備,共破曹操,而這個決心,正是周瑜影響的結果。
散會的當夜,周瑜又麵見孫權,進一步分析雙方的力量對比。周瑜說:“曹操下戰書,聲稱八十萬,完全是虛張聲勢,就把張子布等人嚇住了。實際上,曹操隻有十五六萬人,已經十分疲乏,所得七八萬荊州水軍,尚未心服。曹操用疲病之卒,驅趕著狐疑之眾來和東吳較量,是自來送死。主公給我五萬精兵,就足以對付曹操了。”周瑜這一席話使孫權徹底安下心來,他說:“五萬兵一時難以聚合,你先領三萬兵前去對敵,我領大軍繼後。”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為左督,程普為右督,領兵三萬,與曹軍在赤壁山(今湖北赤壁西北)隔江對峙。
周瑜認為以少勝眾隻可智取,不可力敵。他趁曹軍初到水上,還不習水戰,且又在進行中沒有準備應戰,突然向曹軍發起了進攻,打了一個勝仗。初戰勝利,大大鼓舞了江東士氣。曹操停止了前進,把大軍收縮在江北,又下令把戰船用鐵鏈連接起來,在上邊加緊訓練士卒。周瑜又用黃蓋詐降計,火攻曹軍。曹軍此役損失慘重,隻得退回北方。孫劉聯軍經過一年的征戰,劉備得了江南四郡,周瑜占了江北的南郡、江夏等郡。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
三、說孫權,進西川,巴丘殞命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寫成一個氣度褊狹、忌才妒能的人物,被諸葛亮用計氣死。實際上,周瑜是一個儒雅風流、氣度軒昂,很有大將風度的人物。周瑜精通音樂,醉酒之時也能聽辨出曲子是否彈奏得準確。所以,江東流行著這樣的話:“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雖然不是被諸葛亮直接氣死的,但他的死確實與劉備集團和諸葛亮有點關係。赤壁戰後,周瑜與曹仁爭奪南郡,打了一年多的仗,周瑜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費了很大的力氣,左肋還受了箭傷。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駐江陵。劉備在江南,劉琦死後,他稱荊州牧,駐屯在公安。臥床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實在是周瑜心上的一塊心病。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勸孫權把劉備籠絡起來,由他帶兵去打西川,實現孫吳統治長江的計劃。孫權眼看劉備實力壯大,又在長江上遊,也很感頭疼。孫權為了聯結劉備,就把妹妹嫁給劉備。劉備也覺得周瑜擋住了自己的出路,無法施展。他趁聯姻的機會到東吳去麵見孫權,要借南郡。諸葛亮認為這太冒險,不讓劉備去。劉備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終日困在公安,不是長久之計。孫權懼怕曹操,他不會下決心和我們斷絕,東吳之行是一定要去的。”劉備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周瑜和呂範同時上書孫權,建議把劉備扣留起來。辦法是:“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周瑜在書裏對孫權說:“你隻要籠絡住劉備,我就能指揮得動關羽、張飛為東吳效力。”周瑜的建議遭到魯肅的反對,孫權認真地權衡利弊,沒有采納。
接著,周瑜又提出了第二個建議,兵伐西川。他說:“趁曹操吃了赤壁大敗仗的機會,讓我和奮威將軍孫瑜一起去取蜀,再並了漢中張魯,然後留下奮威守西川,我前據襄陽,壓迫曹操。實現了這一步,北方也可以拿下來。”孫瑜是孫權的堂弟,一直與周瑜並肩作戰,是孫氏宗室勇將。進西川要大舉發兵,為了打消孫權的疑慮,周瑜提出與孫瑜同行。為此,周瑜回到建業與孫權商量。這一次孫權同意了,讓周瑜帶領大軍西上。周瑜進行到巴丘(今湖南嶽陽),箭瘡複發,死在那裏,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死後,孫權極為悲哀。他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來,孫權稱帝,撫今追昔,還念念不忘地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由此可見周瑜對孫吳政權的貢獻了。(曾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