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人。東漢舊臣,曹魏元勳,曆仕三朝,位列三公,道德、學問均著稱於世。他不僅為曹魏名臣,也是三國時代的著名學者。
一、策帝東遷,立功封侯
鍾繇出身於潁川望族,其家世善刑律,祖父鍾皓為海內知名的學者,“博學詩律”,教授門生千餘人。其父鍾迪為郡主簿,後因黨錮牽連,退出仕途(《後漢書·鍾皓傳》)。鍾繇小時候曾和叔父去洛陽,路遇相麵者,謂其有貴相。鍾繇少而好學多才,為人機敏,喜談笑。後任郡功曹,被以薦賢著稱的太守陰修所賞識,舉為孝廉,先後在東漢朝任尚書郎、陽陵令,後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
當時,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等操縱朝政,而關東諸侯割據自立,不尊漢室。這時,兗州牧曹操首派使者來長安,上書致命於天子。李傕、郭汜以為曹操實無誠意,要扣其使者。鍾繇力勸傕、汜,說曹操忠心漢室,應予鼓勵,而不應拒絕其好意。李傕、郭汜采納了這一建議,對使者厚加款待,並予答報,這樣曹操使命得通,方和朝廷有了聯係。後曹操聞此事,加之荀彧以前也一再稱讚鍾繇,曹操就更加傾慕其為人和才幹了。
興平二年(195),鍾繇又與尚書郎韓斌等共同策劃,幫助獻帝逃離長安,東奔洛陽。鍾繇從行,拜禦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建安元年(196),作為護駕十三功臣之一,被封為東武亭侯。不久,獻帝遷許,鍾繇成為曹操重要謀臣。鍾繇多智多謀,為荀彧所推重。一次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曰:“荀攸,鍾繇。”可見鍾繇也為曹操智囊團重要人物。
二、經營關中,平亂河東
建安二年(197),曹操欲東擊呂布,又恐袁紹西擾關隴,南誘蜀漢,與之抗衡。曹操想物色一個人物去鎮撫關中。荀彧向曹操推薦鍾繇,說:“侍中、尚書仆射鍾繇有智謀,若屬以西事,公無憂矣!”於是,曹操表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鍾繇至長安,移書馬騰、韓遂等,撫以恩德,為陳禍福。於是,馬騰、韓遂表示要效忠朝廷,並各遣子入侍為質。這樣,曹操消除了西顧之憂,得以放手爭奪中原。
鍾繇暫駐弘農(今河南靈寶西),以撫關中。時經戰亂,關中荒蕪,人民幾乎散盡,鍾繇招納流亡,供給耕牛、農具,使勤耕積粟,經濟得以恢複。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與袁紹決戰,鍾繇又送馬一千匹給前線,供作戰之用,大大增強了曹操的騎兵實力,對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後曹操給鍾繇的信中,將其比為漢之蕭何,讚曰:“得所送馬,甚應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昔蕭何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建安七年(202),曹操率軍擊河北袁尚、袁譚。袁尚派所置河東太守郭援與並州刺史高幹率軍數萬人,進攻河東。並遣使爭取關中諸將聯合反曹,諸將猶豫未決,欲擁兵觀望成敗。時匈奴南單於起兵據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以應之,鍾繇率諸軍圍平陽。城未拔,而郭援率兵來救。其眾甚盛,所經城邑皆下,部下諸將恐不勝,欲撤圍避其兵鋒。鍾繇說:“袁氏方強,(郭)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之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得其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又說:“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此前,鍾繇又派張既去爭取馬騰之援。張既為陳利害,說服了馬騰,於是馬騰派其子馬超率精兵萬人與鍾繇軍會合。
不久,郭援率軍至,未知虛實,即欲渡汾,部下阻之,不從,渡河未半,鍾繇率軍截擊,大破之。戰後,眾人均言郭援已死,而不得其首。晚後,馬超部將校尉南安龐德,從鞬中取出其手斬之一人頭,卻為郭援頭。郭援為鍾繇親外甥,故繇見之而痛哭,龐德深表歉意,鍾繇說:“援雖我甥,乃國賊也,卿何謝之有!”之後,南單於也舉城降。
建安十年(205),已降曹之並州刺史高幹複反,河內張晟、弘農張琰等起兵應之,河東官吏衛固、範先也發兵作亂。鍾繇複率部下及關中諸將合擊張晟等,破之,斬張琰、衛固,其餘黨徒赦之(《三國誌·張既傳》)。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為消滅關中割據勢力,派鍾繇聲討漢中張魯,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鍾繇會合入關。馬超、韓遂等被逼,皆反。七月,曹操率諸軍進攻關中,由於鍾繇的多年經營,關中及司隸校尉所屬之河東等郡農業恢複,民戶增加。曹操“得以為資”,很快擊敗馬超、韓遂,取得關中,曹操表鍾繇為前軍師。
三、助魏建業,曆仕三朝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魏公曹操晉爵為魏王。八月,鍾繇被任為魏相國。鍾繇擔任此要職首先是因為他忠於曹操,為魏國的建立立了大功。再一個因素是他與魏太子曹丕關係密切。他們為文字之交,常有書信往來,鍾繇曾送美玉給曹丕。當鍾繇就任相國職位時,曹丕特賜其五熟釜,以示籠絡,上麵鑄有這樣的銘文:“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幹心膂。”表明其對鍾繇之依重。並為此事,與鍾繇書說:“今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堂堂之德,於斯為盛……故作斯銘,勒之釜口,庶可讚揚洪美,垂之不朽。”(本傳裴注《魏略》)顯然,這是為了代漢時能得到上層士族領袖鍾繇的全力支持而拉攏鍾繇的舉措。
當時,沛人魏諷才華出眾,傾動鄴都,被鍾繇辟為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219)九月,忠於漢室的魏諷與陳禕等人密謀起兵襲鄴,響應關羽。謀泄,魏諷等數十人被殺。鍾繇因此受累,免官歸第。
鍾繇罷官後,仍和曹丕有密切書信往來。時孫權稱臣,斬關羽首,獻予曹操。曹丕手書鍾繇,告訴此事。繇答書曰:“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當道情,愛我者一何可愛,憎我者一何可憎。顧念孫權,了更嫵媚。”不久,曹操逝世,鍾繇複任大理(即廷尉);曹丕稱帝,鍾繇仍為廷尉,並進封鄉侯。黃初四年(223)遷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
時魏文帝以個人私怨,欲枉法誅治書執法鮑勳。鍾繇領頭,與大臣華歆、陳群、辛毗、高柔等並表勳父鮑信在兗州有助於太祖,請赦之。後,事雖不果,但說明了鍾繇為人正直,敢於主張公道。
鍾繇性格剛正。晚年時其妾張氏妊娠,嫡妻孫氏下毒欲害之。事覺,鍾繇休其嫡妻。時卞太後使文帝下詔令繇複妻。鍾繇恚憤,欲自殺未果,文帝乃止。後張氏生鍾會,鍾繇另娶嫡室賈氏。
當時,鍾繇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均功高德茂,並為先世名臣、士族領袖,文帝對他們十分尊重,曾對左右說:“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鍾繇生平雅重荀彧、荀攸。他曾將荀彧比為孔門之顏回,說:“顏子既沒,能備九德而不貳其過,惟荀彧然。”(《三國誌·荀彧傳》裴注《魏氏春秋》)又與荀攸有深交,佩服其多智,讚之曰:“我每有所行,反複思惟,自謂無以易之,以谘公達,輒複過人意。”(《三國誌·荀攸傳》)(吳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