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是曹操智囊團的領袖,三國時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謀略家。他比曹操小八歲,投奔曹操時既沒帶過兵,也沒打過仗,但曹操卻能慧眼識英雄,引為軍師,讓他參決機要,喻之為漢高祖劉邦的張良。荀彧亦感知遇,不僅勤於政事,出謀善畫,還替曹操推薦了大批人才,如荀攸、鍾繇、戲誌才、郭嘉等。但是,他反對曹操謀篡漢室,被曹**迫而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具有超人智慧的荀彧,在亂世中維護正統,終於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一、避亂擇主

潁川荀氏是一個世家大族。荀彧祖父荀淑,曾任朗陵(今河南確山西)令,在漢順帝、桓帝之時,有名當世。荀彧父荀緄,濟南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荀緄、荀爽兄弟共八人,皆是名士,也稱“八龍”。緄、爽兩人最賢明。荀彧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族中,門第書香的熏陶,使他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在少年時就受到南陽名士何顒賞識,稱他有“王佐之才”,而遠近聞名。

荀彧二十六歲時舉孝廉,拜守宮令。這一年正是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京師大亂。荀彧請求外出補吏,做了亢父(今山東濟寧)縣令。荀彧並不到任,他回到故鄉對父老們說:“潁川是四戰之地,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天下將要大亂了。”人們並不相信,依然懷戀故土,不肯離鄉。荀彧隻好帶領全家投奔河北冀州牧韓馥去了。不久關東兵起,董卓西遷,派部將李傕等擄掠潁川、陳留等地,荀彧的鄉人大多遭殺害,這才認識到荀彧有先見之明。在冀州,袁紹把韓馥趕下了台,把荀彧奉為上賓。但荀彧經過一段觀察,看出袁紹隻是布衣之雄,“終不能成大事”,毅然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這時曹操在兗州,正在網羅人才,思賢若渴,見了荀彧隻恨相見甚晚。曹操欣然說,“我的子房來了”,立即任用他為司馬,這一年荀彧二十八歲,時為公元191年。

二、挫敗張陳之變

興平元年(194),兗州牧曹操第二次東征,陶謙、荀彧留後。陳留太守張邈和曹操的另一謀士陳宮,兩人合謀發動叛亂,秘密迎接寄屯在河內的呂布偷襲兗州。兗州很快落入呂布之手。與此同時,豫州刺史郭貢也引數萬兵奔襲鄄城。荀彧時在鄄城(今山東鄄城),他與程昱一起商量,沉著應付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荀彧連夜調來駐在東郡的夏侯部,果斷地殺掉了鄄城內謀叛的幾十名士吏,穩定了軍心。他自己則不顧個人安危,親到郭貢軍中陳以利害,郭貢兵退。與此同時,程昱到範縣(今河南範縣)、東阿(今山東東阿)穩定軍心。就這樣,荀彧與程昱等人終於保住了這三座縣城,等待曹操回軍。這一場危及曹操生存的張邈、陳宮之變被荀彧挫敗了。

張邈、陳宮都是曹操的好朋友。他們為何背叛曹操呢?有兩個原因。一是陳留名士邊讓譏刺了曹操,曹操殺了他,激起了兗州士族的不滿。二是曹操軍打仗濫殺無辜。他的父親曹嵩曾為太尉,搜刮了許多財寶;董卓之亂,避難琅邪,被陶謙的部下掠殺。曹操於是東伐,向徐州百姓出氣。曹操連年攻打徐州,殘殺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莊園頹敗,雞犬不留,激起人民的反抗。張邈、陳宮叛亂,一夜之間兗州喪失。從此以後,曹操在荀彧的勸導下改變了濫殺無辜的政策,對士族也取妥協態度,因之勢力日漸壯大,於公元199年並滅了呂布。

三、七出奇計

曹操倚重荀彧,視為心腹和左右手,荀彧視曹操為明主,盡心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們兩人經常縱論時局,製定戰略。單是《三國誌·荀彧傳》中就記載了七次大的獻策,均被曹操采納,使曹軍連獲大勝。

第一次,公元194年,陶謙死後,曹操打算再次興兵東征,奪取徐州。荀彧說:“前兩次討伐徐州,殺戮過多,徐州人民切齒痛恨,必定堅決抵抗,一時攻打不下,呂布將在背後作難,我們將腹背受敵。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先滅呂布,後平徐州。”曹操允諾,專力攻打呂布,收複了兗州。

第二次,公元196年,漢獻帝東還洛陽,荀彧建議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一著高棋。從此,曹操在政治上居高臨下,天下無敵。

第三次,曹操迎獻帝都許後,袁紹不服,寫信恐嚇曹操。這使得曹操又氣又惱,想與袁紹決一死戰,又恐敵不過,十分心焦,舉動都有些失常。荀彧深知曹操內心,勸諫說,應先滅呂布,後平河北。荀彧還把曹、袁兩方做了一番對比,指出袁紹外強中幹,外寬內忌,優柔寡斷,軍法不嚴;曹操恰與之相反,明達不拘,剛毅果斷,信賞必罰。曹操在度、謀、武、德四個方麵都勝過袁紹,不愁抗不過袁紹,更要緊的是等待時機。曹操豁然開朗。

第四次,公元200年袁、曹官渡之戰,兩軍相持半年之久,處於僵持狀態。曹軍乏糧,使得曹操喪失了信心,打算退兵。荀彧寫信給曹操說:“楚漢相爭,對峙成皋,誰也不肯先退。因為誰先退,誰的士氣就瓦解了。你應當用奇兵打破僵局。我還料定袁紹軍中不久會發生內訌,因為他們被你僅及十分之一的力量扼製在官渡,欲進不能,欲退不忍,意誌已經沮喪了。”果然不出荀彧所料,不久,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奇襲烏巢袁軍屯糧,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第五次,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欲南下襲劉表。荀彧說:“袁紹慘敗,正好乘勝追擊,如果讓他喘息養力,卷土重來,豈不前功盡棄?”於是曹操重新屯兵黃河,趁袁紹病死,袁譚、袁尚不和之機,掃**了河北,統一了北方。

第六次,公元204年,曹操打破鄴城,領冀州牧,聽從趨炎附勢之徒的建議,準備恢複古代九州製度,擴大冀州地域,使天下臣服。荀彧進諫說:“如果實行古製,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州、並州等都包括在冀州境內,奪人之地眾多,將引起關西諸將的疑心,如果袁尚、袁譚趁機鑽空子,恐怕天下要紛亂了。當前的首要任務是乘勝平定河北,然後南下討劉表,待到天下安定,再議古製也不晚。”曹操因之改變了主意。

第七次,公元208年,曹操已平定塞外烏桓,滅了袁尚、高幹,再無後顧之憂,決定大舉南下,問計於荀彧。荀彧說:“顯出宛葉,間行輕進。”就是大造聲勢,從宛葉進兵;而實際上,用奇兵從空虛之處迅速插入,迫降荊州。曹操從其計,果然兵不血刃下荊州。

以上七計,僅舉其大要。荀彧從公元191年到公元212年,前後二十二年在曹操營壘中出謀劃策,主持政務,舉薦賢才,所立功勳,卓越無比。曹操曾高度評價荀彧的功勞,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本傳裴注《別傳》)

四、荀彧之死

荀彧替曹操出謀獻策,共事二十餘年,親密無間。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曹操女安陽公主是荀彧長子荀惲的妻子。但是,荀彧與曹操思想意趣有很大差異。荀彧出身世家大族,他佐曹操征伐,是希望這位曹丞相興複漢室;曹操則是蓄謀異誌。隨著曹**宮步驟的加緊,兩人逐漸產生了裂痕,甚至矛盾公開化。《獻帝春秋》曾記載了當時的民間傳說。據說伏後與其父伏完書,指責曹操殺董承,要伏完除掉曹操。荀彧知情不舉。後事敗露,曹操深恨之,就命荀彧去殺伏後,荀彧不從,於是自殺。《三國誌》本傳載,建安十七年(212),曹操諷喻董昭等建言晉爵為魏公,加九錫。荀彧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不滿意。正好曹操出征,荀彧便留守京師,這次特地要他出京勞軍,荀彧覺得十分意外,感到了曹操對他的不信任。荀彧懷著不安的心情出京,到了壽春,曹操又不讓他到前線濡須去勞軍。荀彧恐慌,不知所措,憂愁而死。《魏氏春秋》則說,曹操贈送點心給荀彧,打開一看是空的,示意一場空,荀彧就抑鬱而死。

這些不同的記載都說明荀彧死得突然,內情隱秘。荀彧死時五十歲,正當年富力強之時,怎麽會突然死去呢?無論是憂愁而死,還是吞藥自殺,總之與曹操晉爵魏公的事有直接牽連。荀彧死後不久,曹操就晉爵為魏公。荀彧之死,沒有改變曹操進逼漢室的野心。但是,荀彧不同於孔融。孔融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而荀彧卻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因此荀彧之死給曹操代漢帶來很大的心理影響。所以,曹操隻好做周文王,而讓其子曹丕來登基了。(趙全聰 張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