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牽招薦才
不足萬人的甄家“商隊”,自然不夠資格讓黑山賊全部出動,一番爭執商議後,最終由張燕、雷公、張白騎、李大目和於羝根五人各自選人三千出動,其餘人便被遣散,各歸各地,而張燕,則從三千名額中讓了一千與黃龍。
張燕的慷慨,讓黃龍心生感動,要知道,這一千的名額雖然看著不多,最終可是其所分得財物的三分之一啊!分配完畢,一眾人各自散去,而黃龍再對張燕感謝了一番後,也自挑選人去了。
天色將黑時,一路疾趕的董卓一行人駛進井徑。
徑道,既然是掛了個道字,聯想起太行山的地勢,其形已是可猜。董卓自馬車上走下,頓時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入目隻見巍巍山峰中,一條最多隻有三丈模樣的山道延伸向遠方,不見前路。
井徑,董卓並不是第一次通過了,隻是上次趕路匆忙,他們根本沒有在這裏停留,董卓也根本沒有下車駐足過,自然也就毫無觀感。井徑所在的位置,正是通往陽泉的入口,是以這裏並不是完全依靠徑道而建,就似一道關隘,隻是徑道卻建立在關隘正前,向外突出,是以井徑的麵積,並不算小。
井徑中,是有著守卒的,隸屬於冀州,而且由於此地易守難攻,周邊的百姓多進入其中居住,內裏倒也熱鬧。甄家經年走商,與此地守關之人早已熟絡,是以進出並不拿捏,在交納了足夠的錢幣後,七千多人的隊伍陸續進入隘中。
“文遠,待大家安頓好後,由公明帶人駐守,你與甄儼同去,帶兵將井徑接手,徑道漫長,如今想要通過,怕是隻能等陳到來援了。”坐定後,董卓便出聲對張遼低聲吩咐道,此時遇敵,身邊卻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董卓不由有些後悔沒有將賈詡帶在身邊了。
“主公放心,遼這就去準備。”張遼聽了便應下,轉身就要離開,不料立即被董卓叫住:“文遠且稍待。”
張遼停下,眼露疑惑之色。
“井徑中的士卒名義上雖在韓馥名下,卻早已獨立,徑中士卒也多已在此安家,能不殺就不殺,隻要能將守將製住,由甄儼前去勸說,很可能會為我所用,叔至趕來,還不知要多久時間,我們必須將徑中守卒利用起來。”迎著張遼的目光,董卓神色鄭重的解說道,隨即見張遼點頭表示明白,董卓便揮揮手讓張遼自去。
夜幕降下,黑漆的讓人懼怕,井徑中很快就沒了人跡,隻剩下幾堆忽閃跳躍的篝火劈啪的燃燒著,顯得格外的惹眼。
在甄儼帶領下,張遼與十餘人一道化作家奴分抬著三大箱東西去往守將府邸,因為早投拜帖,一路暢通無阻,在守將毫無防備之下,沒有怎麽反抗便被張遼俘虜,而後在見到董卓的印璽後,便直接選擇了投降。
有了守將相助,井徑中的士卒幾乎全部選擇了投降,張遼旋即將徑中一千守卒拆散,分別安置在他與徐晃兩支隊伍中,這才帶著守將趕來拜見董卓。
“末將牽招,拜見相國大人。”牽招進來後,倒地便拜。
也是董卓厲害,討董聯盟一戰而勝,其威勢直衝而起,讓很多原本不看好他的人紛紛側目,若是在之前,牽招即便是被俘,也不會這樣輕易的就轉而拜主。
“快快起來,途徑此地,沒成想會被黑山賊盯上,卓隻能借助此地暫守,之前文遠多有得罪,望你們能消掉芥蒂,為國效力。”對牽招,董卓腦中並沒有很深的記憶,隨即便放了下來,一個小小的井徑中,他原本也沒指望會有什麽驚喜,不過對於投靠而來的牽招,董卓也沒有隨意打發,而是一副很是高興模樣。
身處漢末日久,董卓心中也越發的謙遜起來,董卓的殘暴與他後世帶來的那些桀驁也日漸收斂,他心中很清楚自己的名聲不好,沒有可能什麽虎軀一震,出現名臣良將爭相投效場景,而征戰天下,可不是隨口一說就行的,人才,才是他所要仰仗的,帶人謙遜與量才而用,就成了他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張將軍勇武,招敬佩不已,能與張將軍相識,是招好運,又豈敢與張將軍心有芥蒂?”牽招躬身再拜。
董卓聽了很是高興,明白事理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招人喜歡,見牽招懂事,董卓心中對他的印象頓時提升不少,旋即高興的拉著他說起了話。
“徑道險峻,兩側皆乃懸崖峭壁,無人可以翻越,是以黑山賊隻能選擇從正麵強攻,山道緊窄,最寬的地方也隻有三丈,招到伺候又在徑道中建立了數個隘口,都是建造在最窄的地方,最多也隻有兩丈寬,十人並行已是上限,再多的話根本就鋪展不開,隻能成為我們的活靶子。”說起戰事,牽招有些把持不住,神色興奮的滔滔出聲。
“我們可將士卒分為百人一隊,分守在這幾個隘口上,而後十人為一組輪換,傷者或是疲憊者下陣,如此輪換,即可長時間對戰,即使是偶有不慎丟失一處,後麵的數個隘口,足可讓黑山賊感到絕望了。”
董卓見此大喜,原本還以為隻是小才,沒想到卻撿了個寶,有此見識,而且能付之行動,即便是一城之守都有些顯得小了,高興中的董卓也不管牽招臉上的尷尬,拉著他的手喜而讚歎道:“此行能得將軍,乃卓之幸也。”
“主公如此說,招實在惶恐,招乃粗人,薄鄙貧寒,沒成想為主公看重,主公思慕賢才之心昭昭可見,招之才淺薄,願為主公引薦兩位大才,還請主公饒恕招之前隱匿之罪。”牽招起身,眼含感激的看著董卓,砰地一聲跪倒在地。
“起來,你我初識,即能得子經誠心,卓感動還來不及,如何會因此而怪罪於你。”董卓臉上滿是誠懇的將牽招扶起道,見牽招眼眶微紅,旋即岔開話題道:“不知子經所言的兩位賢才在哪?卓可否親往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