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是曹操的五大良將之一,但一個“徐晃應聲而出,戰二十餘合,敗歸本陣”讓他已趨完美的形象蒙上了一層很難抹去的陰影。

徐晃和張遼同為曹操手下外姓武將中最有能為的大將,但不知道為什麽三國遊戲裏徐晃各項數值都比張遼稍低一點,難道張遼真樣樣比徐晃強?至少三國裏徐晃對曹操獻策大大多於張遼,在武將之中我也未發現誰比徐晃的智謀記載更多。

而徐晃最有爭議的恐怕要算他的武力了,演義裏他既能跟許楮戰50合不分勝負,在樊城大戰受了箭傷已快痊愈的關羽80合還站了上風,然而他在顏良手下隻走了20回合,這讓他似乎判若兩人。

三國誌裏的徐晃,自從投靠曹操後,履立戰功,以勇猛和治軍嚴厲著稱,在官渡之戰前從軍破顏良,率軍擊殺河北名將之首文醜。

文醜在演義裏不到十合就擊敗公孫攢,是三國裏有數的猛將之一,就是他碰到的對手是智計過人的曹操,中計後被徐晃率部擊殺於亂軍之中。至於徐晃和顏良交手的情況,除了一句“從軍破顏良”以外並未發現更多的記載,當時顏良率領袁紹大軍數萬做先鋒,而徐晃也參加了白馬之戰,徐晃和他對陣是很有可能的,顏良是河北名將,他打仗勇冠三軍,徐晃是不是被顏良擊敗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可以肯定的是他協同關羽斬了顏良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當然武力是小說裏用來吸引讀者興趣的,和正史關係不是很大,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但就依據三國演義來看徐晃仍然是曹操陣營中最勇猛的將領之一。徐晃的出場是很有氣勢的:奉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手持大斧,飛驟驊騮,隻一合,斬催勇於馬下;隨後的李樂同樣被一合斬於馬下。三國裏被寫一合斬將的將領不多,除了趙雲張飛以外就很少有這印象了,甚至包括呂布關羽在內,後來救駕天子又和曹操的虎將許諸戰50回合,看到這裏當時我的心裏就認為徐晃以後一定會戰無不勝,可是後來他在顏良手下20合就敗了,再後來看到趙雲膽戰心驚,不敢迎敵,成了他武力上難以抹去的汙點,直到解樊城之圍時作者終於為徐晃恢複了一流猛將的本色,和武聖關羽大戰80合。

再看看徐晃的對手,關羽,張飛,趙雲,許諸,顏良,文醜,幾乎包含了大部分三國名將,交手名將之多僅次於許諸,而真正的敗仗也隻有一次:“徐晃為什麽會20合敗於顏良”?徐晃武力太弱,和顏良相差很遠?

這明顯不成立,至少50合平許諸沒有幾個人能做到;而徐晃敗後的一句諸將栗然更否定了這一點,還有可能就是顏良很強,甚至比呂布還強,但是這種可能沒有機會證明了,顏良對關羽偷襲毫無防備,成全了三國裏不可一世的武聖關羽。

1小說手機站..C整理

演義裏關羽是神話最大的人物,什麽溫酒斬華雄,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魂追呂蒙等全是虛構的,為了反襯關羽簡直不遺餘力。在那一戰裏他幫曹操解白馬之圍,是鐵定的主角,這自然就需要陪襯的配角,而宋憲,魏續這倆個人明顯不夠分量,需要一位名將,很不幸作者選中了參加了那一戰的徐晃,那次許諸沒有出戰也是出於同一原因,對比一下許楮與顏良,我想很多人都不會認為顏良強過虎癡,畢竟許楮是他筆下的虎將,怎麽也不能寫許諸敗於顏良吧.

而徐晃曾經平過許楮,這自然就該關羽出場了,羅先生就為讓關羽出采,斬顏良,誅文醜,造就了他幾竟天下無敵的神話。三國演義裏的大將的勇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意思,他對徐晃的武力定位也許不在超一流之列,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出於情節的發展,在這個環節上讓徐晃敗。

就這樣徐晃與武力超一流大將之間拉下了差距。三國誌裏徐晃沒有象關,張,呂,馬那樣“雄烈過人,號為飛將”之類的評價,所以徐晃的武力在這些虎將之下是應該的,我一直都認為徐晃的武力在曹營中是僅次於典許龐,他的勇猛應該在張遼張合之上:他是演義裏極少能一合斬將的人物,在大宴銅雀台時表明他的箭法冠絕曹營時,作者對他武力的安排從曹營眾將出場的順序可以見到一點端倪,文聘,曹洪,張合,夏侯淵,然後是徐晃,最後許楮。

徐晃的出場就很威風:奉回顧陣中曰“公明何在?”一將手持大斧,飛驟驊騮,隻一合,斬催勇於馬下。滿寵招降他之前,寫他戰平虎癡,威風凜凜,曹操起了愛才之心;而滿寵到達楊奉帳時,晃正秉燭披甲而坐(委婉表明他勤奮好學,熟讀兵書;答應相叢曹操,與趙雲類似,有良臣擇主而事之意,當叫他殺楊奉時的一翻話“以臣拭主,大不義也,此等之事,吾決不為”

可以看出了他為人重情重義)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約也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評價。請注意是“勇略”,三國裏徐晃用智的時候不少: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鬥,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這可是一些戰略性的建議,表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他也看出跟隨楊奉不可能有什麽大的作為,就建議投靠曹操.

可惜楊奉並未聽從他的建議,後來在袁術手下不得重用,而他在曹操招降時毫不猶豫地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武將之中隻有趙雲有過類似的經曆和建議,這證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出征河北時,曹操攻鄴郡,破邯鄲,易陽令韓範偽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調徐晃進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書進城招降成功。當時曹操欲屠城,徐晃就進言曹操“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太祖善之。潼關戰馬超時,曹操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複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阪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裏,賊可擒也。

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在陽平劉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征破之,賊自投山穀,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隨後曹操調遣徐晃助曹仁征討關羽,屯兵於宛城。徐晃深通兵法,治軍嚴謹,智勇兼備,在人才濟濟的曹營中依然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

徐晃最閃光的一戰,無疑是解樊城之危。

關羽擊敗於禁後,聲威大震,加上投降的七軍,估計荊州軍力大約有4到5萬左右,這無論對曹魏還是東吳都有足夠的威脅性,如果指揮得當,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荊州。

諸葛亮的計劃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卻驕傲自得,強奪東吳軍糧,而後又不充分準備讓呂蒙襲了荊州。

但是他的軍力強大是不爭的事實,曹仁隻能固守,希望有援軍解圍,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芒。而徐晃當時屯於宛城,軍力不足,雖然曹操調了12營歸他調遣,也不過2萬餘人,並且多為新兵,戰鬥力不高。

曹操都沒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親統大軍在後,並調回了張遼等名將,說明了當時形勢關羽占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指揮得當還可以收複荊州。

可曹操軍還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塚。羽見四塚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這可是一場苦戰,並不象演義裏關羽受傷裏他乘虛而入那麽簡單,看看曹操的評價就知道了:“荊州兵圍嶄鹿角數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獲全功,孤用兵30餘年,未嚐敢長驅竟如敵圍,公明真乃膽識兼優者也”。(這戰不亞於張遼的逍遙之戰。逍遙之戰是以奇,八百猛衝,數千在外圍殺。而此戰是硬戰,徐晃處處都在劣勢,憑的就是指揮,沒有一點虛假。)

三國誌裏曹操如此評價:“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裏,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鹹離陳觀,而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歎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這一仗讓曹操都如此歎服,我們可以預見其過程的不易。

逍遙之戰曹操可以預測。而樊城之危曹操都說自己用兵三十餘年都不知道戰還可以向徐晃這麽打的,最後更是將他的功勞蓋過,孫武、穰苴。

孫武、穰苴是誰就不用我說了吧。

在將領中,得到曹操評價最高的人就是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