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營地,公孫瓚便讓士兵們開始準備防禦工事,同時加強巡邏,以防袁紹軍的偷襲。
他知道,雖然今天打退了麴義的進攻,但是袁紹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接下來的幾天,袁紹軍果然如同張太平預料的一樣,沒有發動進攻。
而公孫瓚也在這幾天內,反複思考著張太平的提議。
終於,在一天晚上,他派人請張太平過去商議要事。
“張大人,我想好了,我願意與你合作,共抗袁紹。”公孫瓚神色堅定地說道。
張太平聞言一笑:“公孫將軍能做出這個決定,實在是明智之舉。”
接下來的時間,雙方開始緊密合作,共同對抗袁紹的進攻。
在張太平的謀劃下,公孫瓚軍與劉備等人聯手,多次打退了袁紹的進攻。
袁紹見久攻不下,不由得心生焦躁,直接派遣高覽前去接替麴義。
而這正是張太平所期待的。
“玄德兄,接下來,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給你去辦。”張太平看著劉備,神色凝重地說道。
劉備聞言,立刻拱手道:“張大人請盡管吩咐,備定不負所托。”
張太平微微點頭,低聲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劉備聽完後,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立刻領命而去。
隨著張太平不斷出謀劃策,公孫瓚對張太平越發信任。
而袁紹則是陷入了困境,進攻無果,士氣低落,他不得不開始考慮撤退的事情。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卻帶著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了袁紹軍的後方。
他們如同猛虎下山般,對袁紹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袁紹軍措手不及,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大敗而逃。
這一戰,袁紹損失慘重,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
公孫瓚見狀,立刻揮師追擊,與張太平、劉備等人聯手,一路追殺袁紹軍數百裏,直到麴義逃回冀州,才停止追擊。
高覽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活著逃回去的麴義卻不被袁紹所待見,終於被袁紹不喜斬首示眾。
自此,袁紹隻是防守,不進攻。
公孫瓚和劉虞冰釋前嫌,共歸於好。
劉虞拜張太平為軍師,對幽州進行治理。
沒過多久各種措施落地,胡漢通婚、擴大互市範圍,一時間幽州繁榮。
自此三年之後,張太平重拳出擊設立小學,不限戶籍,無論出身平等相待。
法令一下,九州各地皆為之震動。
這些時間的動作將幽州的公信力打了出來,各州府皆有人響應。
學堂也迎來各種各樣的老師和學生。
其中最讓他意外的時候,一個名叫諸葛亮的學生也慕名而來。
時光荏苒,轉眼三年已過,幽州之地,在張太平的治理下,煥然一新。
春日的暖陽灑在剛剛翻新的學堂之上,孩子們清脆的讀書聲穿透了寧靜的村莊,那是希望的聲音,也是未來的序曲。
張太平站在學堂前,望著那些認真學習的孩子們,心中滿是欣慰。
他深知,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也是國家強盛的基石。於是,他親自參與課程設計,不僅教授四書五經,更引入了算術、地理等實用之學,讓孩子們能夠全麵發展,為將來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幽州的胡漢關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街道上,胡漢商人往來不絕,互市繁榮,商品琳琅滿目,各種文化交流也悄然興起。
張太平倡導的胡漢通婚政策,更是讓許多家庭跨越了種族的界限,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和親情。
然而,張太平並未因此滿足。
他深知,真正的繁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於是,他又著手建立圖書館,廣集天下書籍,供百姓免費借閱。
每當夜幕降臨,圖書館內燈火通明,人們或坐或立,沉浸在書海之中,享受著知識的滋養。
在他的推動下,幽州還興起了一股學術研究的熱潮。許多學者慕名而來,聚集於此,共同探討治國理政之道,研究天文地理之學。
一時間,幽州成為了學術的殿堂,文化的中心。
而張太平本人,則始終保持著謙遜和低調。
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他時常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聲音,
了解他們的疾苦和需求,然後對症下藥,製定出更加符合民意的政策。
在他的治理下,幽州的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就連附近的州郡也有百姓舉家投奔,為此影響最大的州郡不得不跟風。
最終這股風席卷整個九州,學堂開遍天下。
做完這些後,劉虞將幽州州牧讓給張太平。
他也難得的開始享樂。
沒過多久,在幽州裏隻有幽州子民和其他人。
自此胡漢一體。
張太平眼看時機已到,他找到那些喜歡研究的學子們,開始對種子進行研究。
依靠著雜交的理解,耗時兩年開發出來了雜交水稻。
開始種植的那一年所生產的糧食,居然直接碾壓了其他州郡的糧食之和。
一時間九州震動,各個地方派人打聽。
張太平沒有滿足於此,他將種子賣出求購海魚,迫使近海的州郡開始捕魚...
種植、養殖、捕魚,張太平換著花樣來,竟然讓各大州郡都沒有打出一個像樣的大戰。
肚子不餓,後代有盼頭,在張太平的作用下,劉協竟然真正的掌權了。
而張太平所在的幽州則是被封為其的郡國。
張太平嫌這些人吃得太飽,鬧出事來。
他安排船隊,出海去尋找礦產、水果等。
多年後,船隊回來他們在琉球發現了銀山。
孫策坐不住了,立即帶領著江東的水師殺了上去。
除此之外,他們還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香料和水果蔬菜的這種。
其中一個叫土豆的種子最讓張太平驚喜。
看到這樣的收益,張太平下達了他這一生中最殺氣騰騰的指令。
“遇島,占島,立碑。”
並且他還給了劉協一個建議。
為國拓土,海外封王。
張太平為的就是給後世的人,一個自古以來的旗幟。
晚年時,有人說張太平娶了兩個妻子。
有人說,他沒有娶妻。
隻有和他關係好的人才知道,他確實娶妻了。
他的妻子也姓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