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過陰館的戶籍、府庫,李重終於露出笑臉來了,陰館作為雁門郡的治所,無論是人口還是儲備都比廣武多得多。
陰館的共有戶七千三百四十三,口二萬四千一百二十八人,壯丁五千一百七十四人,府庫之內糧食兩萬餘石,李重抱著戶籍猛親了一口,楊醜真是好人啊,給自己留了這麽多好東西。
不得不說,李重的想法很有問題,他自己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他知道天下局勢會發生什麽變化,接下來就是群雄並起,天下逐鹿的態勢。可別人不知道啊,能看出天下大勢的人不多,也就曹操、袁紹等有數的幾個梟雄在瘋狂備戰、未雨綢繆,陶謙之流的還在做自己的富貴夢呢。
楊醜絕對算不上梟雄,在三國裏他也就是個三流人物,能有多高的見識,大家要都是曹操、劉備那樣的梟雄,天下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所以,楊醜一點也沒有練兵爭霸天下的心思,也可以說是目光短淺、胸無大誌,隻是為了防備黃巾餘孽,才囤積了些糧草而已。
過了幾天,李重等人將陰館的政事安排的差不多了,也將大本營搬到陰館,李重就叫陳琳上表自求郡守一職,陳琳領命,帶著些金銀財寶,直奔長安去了。
趁著這段時間,李重又將投降的軍卒去蕪存菁,留下七百餘人,又在陰館重新招募了一些壯丁,共計一千五百人,再加上馬邑投降的五百兵卒,李重現在共有軍卒六千餘人,其中騎兵近千。
不到一個月,陳琳自長安趕回陰館,一見到陳琳滿臉喜色,李重就知道事情辦得必然非常順利。
一問之下,陳琳笑道:“恭喜眾位大人,主公不但拿到了雁門太守的印信,眾位大人也都升官了。”
太史慈由於比較出名,被封為虎烈將軍,這是五品的雜號將軍,程昱被封為郡丞,陳琳自己被封為長史,周泰蔣欽等人也都被封為各縣的縣令,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李重把玩著手中的大印,心中有些疑惑,李傕有這麽好心嗎?見人就封官。
李傕當然沒那麽好心,不過封官也不用李傕花錢發放俸祿,何樂不為呢!更何況李重還是李傕執政後第一個上表的,李傕要是真敢不同意,以後誰還敢找他辦事啊,所以李傕必須做出這個姿態。
再說了,李傕同不同意也就是一個表麵文章,他犯不上得罪人。
大家歡天喜地的分賬完畢,收起自己的大印,眾人就開始商量如何增強實力,也不知什麽時候開始,這些人總是不自覺地想要招兵買馬,擴張地盤,李重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勾起了這些人的野心。
不過商量過後,大家卻很悲哀的發現,李重現在勢力膨脹過快,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如果接著擴張,後果難料啊!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民心未附,民心這東西很玄妙,說他有用那就有用,說他沒用吧,那就一點用也沒有,關鍵是看你的掌控力怎麽樣。
悲哀的是,出了廣武、樓煩兩個縣,原平、馬邑、陰館三縣李重的掌控力都不怎麽樣,都是他硬打下來的。而且李重在陰館造了不少殺孽,李重前腳派軍隊出城,後腳陰館都有造反的可能。
按照程昱的估計,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李重才能讓民心歸附,還得說李重不加重賦,不窮兵黷武,但這可能嗎。
至少戰死兵卒的撫恤金就讓李重心疼的滴血,這些錢從那裏出?
思來想去,李重隻能把目光放到長城之外的鮮卑身上,還好這個工作太史慈輕車熟路,很有經驗,但李重也有點害怕,所謂紙裏包不住火,魁頭早晚會知道太史慈這一夥草原盜賊的存在,到時候雙方必然是兵戎相見的結果。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鮮卑單於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立,和連既無才力,性又貪2淫,斷法不平,人眾叛者居半。靈帝末年,和連在鈔略北地郡時被人射死。其子騫曼年小,兄子魁頭代立。
李重現在確實打不過魁頭,此時魁頭手中最少有上萬控弦之士,可以說整個雁門郡的軍事力量都不足以抗衡魁頭,搶2劫鮮卑無疑是飲鴆止渴的做法。
接下來就是休養生息了,李重努力做出親民的姿態,派出兵卒幫助百姓收割穀物,疏通河道,砍伐過冬用的樹木等等。
不過李重也終於有些時來運轉的態勢,這一日李重正在處理公務,有人進來稟報:有河東人士賈逵、賈梁道相投。
李重十分高興,急忙接見賈逵。
對於能記住名字的文臣武將,李重認為都是人才,當然夏侯恩之類的人物例外,他們就是送裝備的。
賈逵此時還不到二十,衣衫襤褸,一副窮困潦倒的摸樣。這讓李重心中十分納悶,在他的記憶中,賈逵此人還是有些手段的,怎麽窮成這樣呢?李重都不知道,這都是高看賈逵了,事實上賈逵比李重看到的還窮,現在賈逵身上穿的褲子都是偷的。
不過李重也不會以貌取人,熱情的接待了年輕的賈逵,留在手下任事,讓他掌管陰館的治安,先鍛煉一下。
就在李重休養生息之際,河北的像是卻愈發緊張起來,幽州牧劉虞好公孫瓚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人的矛盾主要是出自對待異族的理念不同,劉虞是典型的文人,主張用安撫政策,用仁德感化異族,使之拜服。公孫瓚的想法和劉虞正好相反,公孫瓚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待異族必須采用高壓政策,敢反抗者、一律殺光。
久而久之,二人逐漸離心。
袁紹占據冀州之後,公孫瓚雖然在界橋戰敗,但猶不死心,依然不時攻打袁紹,劉虞覺得公孫瓚有些窮兵黷武,就開始著手削減公孫瓚的兵權。但公孫瓚也不把劉虞的命令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搶2劫了劉虞賞賜異族的財物。
劉虞勃然大怒,開始上表聲討公孫瓚,公孫瓚也不甘示弱,立即上表聲稱劉虞辦事不利,二人相互攻訐,關係嫉妒惡化。
後來劉虞數次召公孫瓚議事,公孫瓚生怕劉虞暗害自己,於是稱病推辭,劉虞開始密謀征討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