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清風的背後靈司馬懿,其在曆史上為西晉高祖宣皇帝,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很奇怪,三國演義中這位最後的勝利者,這最終統一了天下的西晉王朝的奠基人,留給人們的竟然是這樣一種感覺。
盡管史書上清清楚楚地記載著他的外表:鷹視狼顧,非人臣之相也,但在人們的心中,他的麵目卻如此模糊。根據書上的內容怎麽也沒法讓人相信這個表麵上渾渾噩噩的老者,能有著一雙鷹的眼睛、狼的耳朵,沒法想象那雙混沌的老眼也能暴射出犀利的凶光,更沒法想象那副“麵正向後而身不動”的“狼顧”模樣。
這個世界對他不公平,一個能讓曹操視為最大隱患、能成為諸葛亮最強勁敵手的人,一個集厚黑學之大成的陰謀家,一個為自己的子孫奪得了天下的準竊國大盜,無論如何都應該帶著些陰沉詭譎的氣質,或多或少。可是他展現在後人麵前的,卻隻是一次次的裝聾作啞,假癡不癲。以至於人們每一次從各種書籍上讀到這個永遠沉默寡言、不動聲色的老者出場,總是會習慣性地和他那些政敵一樣,撇撇嘴,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容。
這是個索然無味的人物,與那些燦若群星的謀臣勇將相比,他沒有任何閃光之處:沒有曹操的霸氣張狂,沒有諸葛亮的揮灑自如,沒有周瑜的風流倜儻,沒有呂布的睥睨天下,沒有孫策的激情飛揚……
整本三國演義中最乏味、最沒有英雄氣概也最不討人喜歡的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畢生都窩窩囊囊的劉皇叔,另一個便是這位司馬宣王。
結果,偏偏是這個最乏味、最沒有英雄氣概也最不討人喜歡的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也許真是君子不敵小人、英雄不敵無賴,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無數當世人傑近百年的逐鹿問鼎,卻徒為司馬氏作了嫁衣,上天總是這樣愚弄著人們的感情,但所有人都隻能無可奈何地發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慨歎。
盤點司馬懿成功的資本,讓人感到的是一種啼笑皆非的荒謬。誠然他有自己的真才實幹,可比起其他人,終究還是遜色了一籌:打仗不如曹操,治國不如諸葛亮,識人不如劉備,謀略不如郭嘉、賈詡,勇武不如關羽、張飛,魅力不如孫策、周瑜……之所以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首要原因居然是——長壽。他比66歲的曹操晚死31年,比63歲的劉備晚死28年,比40歲的曹丕晚死25年,比54歲的諸葛亮晚死17年,比34歲的曹叡晚死12年,隻比72歲的孫權早死1年,竟一直活到了73歲,居然是曹丕、曹叡父子二人壽命的總和。
在人才凋零的三國後期,閱盡魏蜀吳,能出其右者竟都已相繼作古,上天為司馬懿帶走了所有強悍的對手,給他剩下的不過是一個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上的7歲小皇帝,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政敵,兩個一天天走向腐朽沒落的敵國,至於孟達、公孫淵、王淩之流,更是碌碌之輩,不足掛齒。
從他的身上世人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即使你不如對手強,至少也要比他們活得長。
然而有得必有失,在這場遙遙無期的長壽競賽中取得勝利,司馬懿同樣也付出了驚人的代價。他那漫長的人生頗為坎坷,論命運的多舛,恐怕僅次於一生都鬱鬱不得誌的劉備:三國演義群星璀璨的前半部,這個人物一直默默無聞地隱藏在曹操身後的陰影中,從29歲出仕到曹丕稱帝,被壓製了整整10餘年;曹操、曹丕相繼亡故,他嶄露頭角沒多久便被朝廷貶黜;雖然後來得以官複原職,但緊接著又被演義中的半仙諸葛亮一次次打得左支右絀;好不容易拖死諸葛亮,卻被政敵曹爽再次排擠出權力中心,又是長達10年之久……
73年的生命,44年的仕途,居然絕大部分歲月都在不如意中度過,這樣的人生,是怎樣的晦暗壓抑?
麵對著如此不公甚至殘酷的命運,換成其它任何人恐怕都會心灰意冷,然而司馬懿卻偏偏是個例外:數十年如一日地蟄伏隱忍著,藏匿自己的鋒芒,掩飾自己的光彩,甚至泯滅自己的人格,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始終是這樣堅忍不拔地一次次承受住了來自對手,也來自命運的各種各樣的打擊與考驗。
割草喂馬的生活沒能磨滅他出人頭地的野心;曹氏祖孫整整三朝四代的猜疑冷淡沒能瓦解他的力量;宦海的潮起潮落沒能淹沒他;疆場的屢戰屢敗沒能擊垮他;政敵的排擠打壓更是沒能動他分毫……
他的那些對手,在性格上各自都有著強大的優勢,同時卻也各自有著致命的弱點。曹操敗於貪,過分的自我膨脹使他太盲目輕敵,結果導致了赤壁的慘敗;演義中的周瑜敗於嗔,過分的嫉妒使他盛年夭亡,飲恨千古;諸葛亮敗於癡,對信念的過分追求使他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之火,最終燈盡油枯。
狂放的曹操敗於狂放,激情的周瑜敗於激情,執著的諸葛亮敗於執著,他們各自鮮明的性格成就了他們,也毀滅了他們。唯有司馬懿,性格上幾乎沒有任何亮點,然而與之對應的,便是沒有任何破綻缺陷。這是司馬懿的乏味之處,也是高明之處,更是可怕之處。
在旁人眼中,喜怒哀樂憂悲驚恐,能幹擾常人的一切情緒,到他這裏竟完全不起作用:
他沒有恐懼,刺客的利刃架在脖子上,他還能繼續假寐;
他沒有沮喪,一次次地被貶黜、一次次地吃敗仗,他都沒有灰心喪氣、一蹶不振;
他沒有快樂,無論取得了什麽樣的成就,他都沒有長久沉醉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繼續殫精竭慮,苦心孤詣地盤算下一步棋該怎麽走;
當然,和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政治家一樣,他也沒有憐憫,擊敗曹爽後不為任何哀求所動,充分發揚了“對敵需狠,斬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的精神,冷酷無情地滅掉了對方的三族;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他沒有憤怒,麵對著諸葛亮的羞辱,他居然能坦然穿上女人的衣服,麵對著曹爽的驕橫跋扈,他寧可躺在病榻上裝瘋癱!
最為可怕的是,這種隱忍的功夫仿佛已臻化境,他的情感幾乎完全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徹底服從於理智。在這點上,與司馬懿對比最鮮明的還是劉備。呂夢眼中所看整部三國演義中最能忍的兩個人,仍然非他倆莫屬。兩人同樣野心勃勃,同樣忍辱負重,同樣壓抑自我,但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卻使得他倆形似而神非。
來自北地邊陲的劉備,身上多少流淌著些胡人剽悍的熱血,他終究還是個性情中人,否則關張相繼殞命後,他不會那樣悲痛欲絕,不會不計後果地攻打東吳,為此付出一切代價也在所不惜。他的壓抑自我與自身的天性完全相悖,所以他的忍耐也就充滿了被動的痛苦。
然而司馬懿卻迥然不同,不同於劉備的矛盾掙紮,他的忍耐完完全全是出於清醒冷靜的主動選擇,那樣安之若素,那樣自然而然。讓後人不禁懷疑這人性格中是否天生就帶著那麽一股冷漠涼薄,或許正如呂布純粹是為戰鬥而生一樣,他也純粹是為玩弄權術而生?這是個什麽樣的人?這是一個冷酷的人,一個陰狠的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一個很難稱之為人的人,簡直是一架冷冰冰的機器,隻有對形勢和利益的縝密算計,沒有任何常人的情感。
這網上最近流傳了一句關漢卿的自我表白:“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司馬懿實在是一隻龜,萬年龜,龜雖壽;更是縮頭龜,忍者龜,龜仙人。
可他是一味的隱忍麽?絕非如此!光靠著隱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麽?決不可能!後退是為了更大步的前進,防守是為了更好的進攻,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的忍耐,也同樣是為了積蓄力量,為了時機成熟後的爆發。旬月內剿滅孟達、百日內平定遼東、數日內完成高平陵事變,這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這樣摧枯拉朽的威力,能是一個隻會唯唯諾諾的糟老頭做得到的麽?
“凡攻敵,必先扼其喉而搗其心。”司馬懿的手段,真可謂不發則已,一發必中!
金大大曾為華夏曆史上成功的政治領袖列出了幾項要求,排在最前邊的第一個條件便是“忍”,這裏又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克製自己之忍,二是容人之忍,三是對付政敵的殘忍。司馬懿完完全全符合這些:數十年的蟄伏是為克己之忍;詐中空城計、死諸葛走生仲達是為容人之忍;南平孟達、北破公孫淵、內摧曹爽是為對敵殘忍。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有著重大篡位嫌疑的陰謀家,原來還飽受儒家思想熏陶——出身於“傳禮來久”的士族大家,與崔琰等名士交好,《晉書•宣帝紀》更是記載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實在出人意料。
然而仔細想想,卻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說宿儒未必都是大奸大惡之輩,可大奸大惡之輩卻多是宿儒,話雖刻薄,但未必沒有道理:最鍥而不舍追求貞節牌坊的,恰恰是婊子;越是一肚男盜女娼的,越是要滿嘴仁義道德。既然如此,司馬懿成得了例外麽?這或許可以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皮厚”吧?
根據司馬懿自幼所信奉的儒家學說,他的人生其實是最成功的,整個三國時代,隻有他一個人完全做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麽多年的隱忍韜晦,能說他沒修身麽?教出了司馬師、司馬昭這心思能路人皆知的兩個“德才兼備”的兒子,能說他沒齊家麽?位極人臣、權傾朝野,能說他沒治國麽?給子孫們打下了統一的基礎,能說他沒平天下麽?
再看三國演義中被立為道德標杆的劉備、諸葛亮、關羽,至多做到了前兩層,諸葛亮勉強達到了第三層,與司馬懿相比,實在是螢火與日月爭輝,“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縱然如此,對這位內聖外王的三國第一人,呂夢還是沒有多少好感;對他建立的那不世功業,呂夢也同樣提不起多大興趣。誰讓自己的背後靈根本就不是做政客的料?捫心自問他呂夢學不了司馬懿。實在難以想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司馬懿這個人竟能如此無所不用其極:每天都要壓抑自己的情感,掩飾自己的本心,揣摩別人的心思,孜孜不倦地去策劃如何算計別人和防備別人算計,就這樣度過自己大半生的時光,還要賠上一輩子的幸福和快樂,賠上自己的一切人格甚至人性……
而在三國誌中他的謝幕演出,更是讓人深感匪夷所思:當司馬懿忍耐了最後一個10年,徹底鏟除了曹爽、一朝鹹魚翻身時,他已年屆古稀,離人生的終點隻有區區3年。即使是這樣,時日無多的他仍然沒有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居然還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關頭回光返照了一把,鏟除了最後一個政敵王淩。好個戰鬥的一生,好個“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好個“與人鬥,其樂無窮”!
可是,有這個必要嗎?他這樣一生營營役役,又換回了怎樣的成功?那個目標真的偉大到值得他做出這樣的犧牲嗎?惡的手段能換來善的結果嗎?
而對於這些疑問,曆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公元262年,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手。
公元263年,蜀後主劉禪降魏,蜀漢率先滅亡,共曆備、禪二帝,前後42年。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讓,廢其為陳留王,曹魏滅亡,曆丕、叡、芳、髦、奐五帝,前後45年;司馬炎登基,改國號晉,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追諡司馬懿為宣帝,其叔父司馬師為景帝,其父司馬昭為文帝。
公元279年,晉大舉伐吳,步騎二十餘萬分五路直指建業、夏口、江陵等地。晉將王浚率水軍自巴蜀順江而下,直逼建業。
公元280年,晉將王濬破建業,吳主孫皓降晉,孫吳滅亡,共曆權、亮、休、皓四帝,前後58年。華夏曆經將近一個世紀的分裂混戰,至此重歸統一,史稱三分歸晉。
然而,故事卻並未就此結束,這個結束了長年戰亂的新朝代竟然毫無任何新氣象,反而從頭到腳浸透著史上罕見的腐朽黑暗。統一天下後,整個朝廷便由上至下沉浸在一片醉生夢死中,皇帝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大臣們以奢侈浪費為能事,黎民百姓繼續朝不保夕。中央朝廷與各地藩王的矛盾、各地藩王彼此之間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士族與庶族的矛盾、民間知識分子與官方意識形態的矛盾,各種各樣的矛盾都在表麵的繁榮下不斷激化。隨著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個糜爛透頂的王朝急速滑向了衰落,僅僅維持了52年便壽終正寢。它所經曆的五位皇帝,同時也是司馬懿的後代們,一個病死,兩個被毒死,另兩個因國破被殺,幾乎皆未得善終。
而晉之後的華夏,更是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真正亂世。
有破,無立。司馬懿打碎了舊世界,他的子孫們卻沒能建立新世界,於是他打出的天下,終究還是亂世中城頭不斷變換的大王旗之一而已。這個純純粹粹的目的論者,這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從來隻會關心能否實現目標、能否取得勝利,除此以外的一切他全都漠不關心。最後他成功了,可事實卻偏偏證明,他以獻祭般的犧牲換回的所謂成功,竟是何等的蒼白,何等的單薄,何等的慘淡,不過又是一場清秋大夢而已,轉瞬之間便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中,還是被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一個又一個亂世所取代。這些,九泉之下的司馬懿若是知曉,不知該作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