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九十二章 血戰到底(6)
“願為陛下效死命!”高升慨然說道,說起來,這也是鑾駕回陸以來,自己頭一次有機會獨當一麵,自然高升心裏很是興奮。
蕭統卻沒有顧的那些虛的,直接指著地圖說,“安慶城高池深,遽不當慮,朕所慮者,其一,京口,其二,采石也!”說罷單拳用力一砸,神色凝重。
京口曾為東吳都城,孫權曾肇基於此,號為京城,遷都建鄴後,立為京口鎮。自此以後,立國於東南者,均以京口為重鎮。東晉時,郗鑒經營京口以挫蘇峻之亂,遂建為雄鎮,號稱北府,與西府曆陽、南州姑孰一起拱衛京師建康。桓溫專擅朝政,視京口為眼中釘,曾謂“京口酒可飲,兵可用。”其帳下謀士郗超會其意,暗示其父郗將京口讓給了桓溫。謝玄在淝水挫敗前秦苻堅大軍,依靠的主要是京口的北府兵。桓玄自荊州東下,朝廷本欲倚北府兵以拒桓全,但北府將劉牢之舉兵降附桓玄,桓玄遂入建康。桓玄代晉,劉裕、劉毅等據京口起兵反玄,因以滅玄。劉裕代晉後,有鑒於京口的戰略地位,曾遺詔“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終劉宋一朝,無論是在對北敵的戰爭中,還是在內部政治鬥爭中,京口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
梁末,陳霸先鎮京口,王僧辨守建康,陳霸先襲殺王僧辨,亦據京口而發,並最終建陳代梁。7Z小說?隋滅陳之戰中,賀若弼自瓜洲率先渡過長江。攻占京口,與自采石渡江的韓擒虎合圍建康。唐初李子通攻沈法興,亦自廣陵渡江取京口。南宋偏安東南,主戰派大臣力主經營建康、京口以圖中原,如陳亮曾上書孝宗皇帝說:“京口,連岡三麵,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裏。其勢力大略如虎之出穴。”
至於采石,隔江與橫江渡相對,其地突向江心,有比較好的渡江碼頭,是長江易渡之處。昔日秦始皇巡視東南,即由此處渡江。孫策略取江東,也由此處渡江;後遂建為重鎮。西晉滅吳之戰中,吳丞相張悌率軍至采石。渡江迎戰晉軍,兵敗,晉上遊諸軍遂**,直抵建業。晉永嘉元年,陳敏據建業起兵。晉揚州刺史劉機由曆陽渡江討之。東晉鹹和三午,蘇峻據曆陽起兵,率軍自橫江渡江取采石,東逼建康。鹹康元年,後趙石虎率軍南下。遊騎至曆陽。東晉急增戍采石、蕪湖、慈湖以備之。梁太清二年,侯景起兵叛梁,自壽陽趨曆陽,曆陽太守莊鐵以城降,並建議侯景說:“宜乘此際速趣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為備,內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據采石,大王雖有精甲百萬。不能濟矣。”侯景遂自橫江渡采石,襲據姑孰,東下建康;先是,臨川太守陳昕啟湊梁主:“采石急須重鎮,王質水軍輕弱,恐不能濟。”隋滅陳,韓擒虎兵出廬州,由橫江濟采石,陷姑孰,從右翼包圍建康;此前,陳將樊毅提醒陳主說:“水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須銳兵五千、金翅二百,緣江上下,以為防備。”北宋開寶八年,曹彬率軍伐南唐,在采石大敗南唐守軍,占領采石,然後在采石架設浮橋,接應江北的宋軍,宋軍遂**,如履平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南侵,也試圖從采石渡江,被虞允文擊敗。
京口與采石雖同扼長江渡口,但在唐以前,采石地重要性有過於京口。采石附近,江麵較窄,京口一帶,江麵較寬,且京口以北,河湖密布,北騎驅馳不易;采石以北,隔淮西而直麵中原,敵騎驅馳,容易抵達。北騎南來,趨采石較趨京口為易。故前人有言:“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從京口渡者十之一。”
另外,采石除去扼長江渡口外,還與姑孰、東梁山一道起著阻遏上遊來敵。屏護建康的作用。唐以後,形勢稍有變化,一方麵由於泥沙衝積,瓜洲一帶江麵稍稍變窄,另一方麵,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和政治重心的東移,這裏是運河與長江、北方政治重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聯係的銜接地帶,因而地位有所上升。
看著蕭統凝重的眼神,高升也心中有些忐忑起來,昔日在白蓮教的時候,高升也親自去采石和京口實地考察過,自然知道其戰略意義的重要,無奈宋廷登陸時日畢竟不夠,雖然已經開始大規模募兵,可是從募兵到形成戰鬥力,還是需要不短地時間,因此宋軍兵力也一直不足,加上皇帝一直主張,要以消滅元軍實力為主,守城為輔,因此除了襄樊,江夏,安慶,九江和金陵,杭州這些必須固守的根基性要點外,其實宋軍的全麵布局遠遠沒有完成,換句話說,其實宋軍在大陸,還沒有徹底站穩腳跟,自保都還有問題,更遑論立即北伐了。
高升當然也知道,目前采石和京口,各自隻有一萬軍隊,而且並不是精銳,很多都是白蓮新附軍和台灣精兵的混合,雖然說不是沒人向蕭統提出過,可是蕭統的“集中精銳打幾場大仗”的意思,也確實站得住,畢竟一場大戰的勝利,對於士氣的鼓舞是不可用城池固守這樣來考量地。
隻想了一會,高升就覺得額頭上冷汗涔涔,阿術鐵軍如果南下,再有阿裏海牙從側翼卷積,那麽可以說京口和采石幾乎注定淪陷,這樣足以使江南震動,動搖金陵!
而這樣一來,大批元軍就可渡江,金陵,杭州等光複之地恐怕難保,而襄陽江夏又非根本之地,如果說一旦讓元軍得逞,剛剛亮起的星星之火,還沒燎原就會被撲滅,從這個角度,采石和京口之戰,甚至已經是決定全局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