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三十三章 定鼎金陵
五年了,整整五年了,五年前,他們幾乎是被趕出了大陸,他們被迫背井離鄉,他們被迫放棄自己的家園,被迫離開自己生自己長的地方,為了一個夢想,為了一個可能,為了一個民族純正的血脈,為了一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去沉潛孤島,去秣馬厲兵,去日夜操練,為的,不就是今天麽?今天,他們終於再次踏上了中華故土,今天,他們終於隨著他們的皇帝一起登上了紫金山,今天,他們終於在經過長時間摸索以後,似乎看見了曙光。
看著這些老兵們發紅的眼圈和有些扭曲的肌肉,邱尋長歎一聲,搖搖頭,而李千山一下子就像蒼老了十歲一般,原本炯炯的眼神變得渙散,變得無神,而一直冷眼旁觀的張世傑,自然知道,大勢已定。
幾乎是兵不血刃,蕭統率軍登陸後一旬即克金陵,旋即分兵攻略揚州,鎮江,蘇州,常州,湖州,安慶,所到之處望風披靡,百姓簞食壺漿以待王師,而沿路白蓮軍幾乎無一抵擋者,全部獻城投降,而此時淮泗一代的壽陽,彭城等地連續發生民變,領頭者趁阿術不在,在火器部隊的配合下裏應外合,一舉克複了淮南之地。
同時,襄陽樊城一代也是聞風而降,自此,不到四十天,新進登陸之宋軍幾乎完全接管了白蓮控製的區域,趙宋王朝沉潛五年後,這一次一出手,馬上就打下了大片的根據地。
十月二十,早已如驚弓之鳥的範文虎部放棄浙北大多數城鎮,收縮全部兵力以確保杭州,企圖倚城固守待援,沒想到同日宋軍張世豪部由杭州灣登陸,灘頭一戰大勝元軍,斬首三千餘,同時樞密使張世傑率虎翼軍約三萬人自金陵星夜南下,會攻杭州。
一時間。杭州幾成孤城,張家兄弟很快於十月二十四會師杭州城下,沒想到第二日,杭州城頭卻已經掛上了白旗,而且城門大開。赫然是擺出一副空城計的樣子。
張家兄弟猶豫了好久,卻終究還是延宕了一天,第二天入城時張世傑才追悔莫及,原來那城中還真是空的!雖然範文虎沒本事把城中百姓糧草運走,大軍在外他也沒本事將其焚毀,可究竟大部分蒙古人色目人,終究還是趁夜逃走,據追查是沿路南下退往福建。追之不及也。
可是雖然放跑了範文虎。可是城中畢竟還是留下了幾千異族之人,張世傑他們進城後。毫不客氣的將這些人全部解除武裝,投入大牢,等待皇帝的詔書。畢竟皇帝曾經有言在先,“對於所有非漢族的戰俘,都是不能隨意妄動的,有時對一個韃子是殺是放,是刑是虐。那是有大學問的。”
不管怎樣。光複行在,這可以說是蓋世奇功了。而雖然蕭統更期望於定都金陵,可是怎麽說臨安也是當了一百五十年地行在,其政治意義和象征意義實在無與倫比,因此不管怎麽說,蕭統都是得親自蒞臨臨安一次。
說起定都,蕭統曾經和張世傑深談過一次,蕭統一直堅持認為,靖康後高宗選擇臨安而不是金陵,是一個極大的戰略失誤,不論是進取中原,還是偏安一方,唯有金陵才是江南唯一能夠建都的地方,而在杭州,則是完全沒有進取心的表現,甚至連苟安一時都不可的,而張世傑在京湖任職多年,自然對此也是讚同不已。
從地理形勢來看,若要立於東南必須也隻能以金陵為政治重心。畢竟金陵作為江南都會實有得天獨厚地條件。金陵據險臨江,交通便利,西通巴蜀、荊襄,東接三吳,北麵兩淮。巴蜀、荊襄足以屏護上遊;三吳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兩淮地區為攻守進退之所,以攻以守,皆當以此地為根本。
如果立足防守,金陵本身“前據大江,南臨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眾所周知,金陵城周圍山丘很多,如鍾山、覆舟山、幕府山。孫吳最初建都於此,諸葛亮稱“金陵,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晉室南遷,亦建都於此,其後,宋、齊、梁、陳頻繁嬗代,但都不改舊轍;梁代經曆“侯景之亂”後,改都江陵,但很快亡於西魏。五代十國中的南唐也建都於此;就是蕭統所知,後世的朱元璋在明統一全國後,也定都於此,後雖遷都北京,但金陵一直是作為陪都。在近代,南京還作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的都城。
從南宋曆代積極派文臣的言論看,很明顯他們主張立都建康以為興王之基;屯兵江陵、襄陽、武昌、九江以固上下遊之勢;守江以治內,備淮以治外,表淮而裏江,如此則中原可複。
當然,這一決策不是沒有人反對,比如司徒不群就說固然江南之地甚好,然以金陵為都者皆是偏安之國,未有光複中原成功者,深究起來,這說的也是大實話,除了朱重八,還真沒誰以江南為根據地還能成功的,可是偏生就成功了這麽一個,還就是以金陵為都,那沒說的,肯定是他,可是蕭統卻不能把這一道理給他們講,這些腐儒們可不知道朱重八是什麽玩意。可是不管咋說,那定都金陵好歹能撐不少日子,定都江陵不便於控製下遊,至於杭州,蕭統可總是覺得不吉利呢,畢竟臨安投降這段恥辱,對於所有大宋子民來說,尤其是對於蕭統這些誓死不屈地人來說,是對他們地侮辱和褻瀆。
蕭統不好直接反駁,隻好問司徒不群的意思,沒想到他和一棒子文人居然主張大軍登陸後一路北伐,直趨汴京,光複舊都,然後和韃子隔黃河對峙,再圖其他,蕭統聽了差點當場發飆,這樣地無知言論自然被嚴詞駁回,於是定都金陵之議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