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防空作戰
攻擊主力編隊的四百三十二架戰鬥機中,有多達二百一十六架護航戰鬥機。
因為美軍機群得繞過南下的偵察編隊,所以空戰是分批次進行的,從離主力編隊五百五十公裏處開始,一直打到離主力編隊不到兩百公裏處。隨著美軍機群進入區域防空導彈的攔截範圍,空戰才宣告結束。
在長達二十分鍾的空戰中,雙方的戰鬥機都拚出了全力。
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可以說不分高下。主要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九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都是主力部隊,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間在三千小時以上。雖然在此之前,美軍飛行員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特別是大規模空戰經驗,但是長期的高強度訓練,賦予了美軍飛行員極高的戰術素養。要知道,大戰爆發前,美國海軍飛行員的年均飛行訓練時間高達六百小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所幸的是,中國海軍的飛行員並不是菜鳥。
與美軍飛行員相比,中國海軍飛行員的年均飛行訓練時間相差不大,而且半數飛行員參加過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還有部分飛行員參加過七年前的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擁有更加豐富的實戰經驗。
在這場交戰中,雙方都犯了一些錯誤。
中國艦隊最大的錯誤,就是提前升空的防空戰鬥機隻有四十八架,即這四十八架戰鬥機組成了第一道防空攔截線,而麵對的美軍戰鬥機多達一百零八架,結果四十八架j-33b沒能發揮多大作用。也就是說,離艦隊五百五十公裏的處的第一道防空攔截線,沒能打散美軍的攻擊編隊,更沒有威脅到攻擊機群。
結果就是,第一批攜帶反艦導彈的美軍攻擊機在離主力編隊大約五百公裏處,在沒有受到阻攔的情況下發射了導彈。
如果美軍沒有犯錯誤,主力編隊的命運肯定會非常悲慘。
要知道,在引導防空戰鬥機作戰的時候,防空戰艦很難攔截反艦導彈。如果集中力量攔截反艦導彈,就無法掩護支援防空戰鬥機。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所有進入區域防空導彈攔截範圍的戰鬥機,不管是美軍的戰鬥機、還是艦隊防空戰鬥機,都有可能遭到防空戰艦攻擊。
一般情況下,防空戰艦的火控係統會處於鎖止狀態。
也就是說,隻要攻擊區域內有己方的戰鬥機,防空戰艦就不會主動發射防空導彈。要想發射防空導彈,就得使用手動操作方式,而人為控製的時候,防空導彈的攔截效率將降低九成以上。
所幸的是,美軍在這個時候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擊潰第一批防空戰鬥機之後,飛在最前方的美軍護航戰鬥機沒有繼續前進,至少沒有全部殺向主力編隊,隻有不到四十架美軍戰鬥機在向主力編隊飛去,其他的美軍戰鬥機去追殺逃竄的防空戰鬥機。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第二批防空戰鬥機輕而易舉的擊潰了逼近的美軍護航戰鬥機。
緊接著,這些防空戰鬥機離開了艦隊區域防空導彈的攻擊區域,讓防空戰艦能夠轉為執行反導攔截作戰。
美軍第二批護航戰鬥機趕到時,防空戰鬥機已在主力編隊南麵構築了新的防空攔截線。
此時,美軍攻擊機群投射的反艦導彈已經逼近主力編隊。
反導作戰立即開始。
必須承認,偵察編隊提供的二十分鍾預警時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讓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全部機動到了最合適的位置上。
在攔截反艦導彈的戰鬥中,四艘大型綜合戰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使用末段攔截係統之前,有八成以上的反艦導彈被區域防空導彈擊落,剩下的也在末段突防時被擊落。
美軍的這輪攻擊,隻是消耗掉了主力編隊數百枚區域防空導彈。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美軍護航戰鬥機沒有理會那些逃竄的防空戰鬥機,而是集中力量向主力編隊衝刺,大型綜合戰艦的防空作戰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使末段攔截係統承擔更重的防空任務。因為每艘航母身邊隻有一艘大型綜合戰艦,所以掩護航母的防空網存在很大的漏洞。也就是說,航母很有可能遭到攻擊。即便四艘航母的末段攔截能力都很強,其他戰艦也有可能遭到攻擊。
相對而言,美軍犯的最為嚴重的錯誤,還是在機群編組方式上。
需要為此負責的不是飛行員,而是弗倫奇本人。
在安排攻擊行動的時候,弗倫奇首先讓護航戰鬥機出發,然後才是攜帶反艦導彈與反艦製導炸彈的攻擊機。
這下,問題出來了。
正常情況下,護航戰鬥機的作戰載荷不會超過兩噸,而攻擊機的作戰載荷在兩噸到四噸之間。結果就是,在巡航飛行階段,護航戰鬥機的速度比攻擊機快一些,因此將一直在攻擊機前方。
為了使護航戰鬥機與攻擊機群有效配合,在安排攻擊任務的時候,一般都得讓攻擊機首先出發,然後再出動護航戰鬥機。如果得首先出動護航戰鬥機,就得讓護航戰鬥機減慢飛行速度。
可惜的是,美軍機群裏的護航戰鬥機沒有減速。
結果就是,主力編隊開始攔截反艦導彈的時候,攜帶反艦製導炸彈的美軍攻擊機群還沒有進入主力編隊的區域防空網。
雖然隻相差了幾十秒,但是在快節奏的現代化戰爭中,幾十秒足以改變結局。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第二批美軍攻擊機跟隨反艦導彈逼近主力編隊,攻擊結果肯定會截然不同。要知道,在大型綜合戰艦攔截反艦導彈的時候,很難對超低空突防的攻擊機進行攔截。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大型綜合戰艦攔截完反艦導彈的時候,美軍攻擊機已經到達了投彈距離。
結果可想而知,四艘大型綜合戰艦根本無法應付同時到達的兩波攻擊。
隻要美軍飛行員有足夠的決心,就算不能全殲主力編隊,也有很大的把握重創主力編隊裏的四艘航母。
實戰已經證明,美軍飛行員有足夠的決心。
這個時候,主力編隊犯的一個錯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緊急升空的防空戰鬥機沒有去攔截超低空突防的攻擊機群,或者說根本沒有發現超低空突防的攻擊機群,而是把第二批到達的護航戰鬥機當成了攻擊機群。這也可以理解,因為誰也沒有想到美軍會讓半數戰鬥機執行護航任務。結果就是,在發現了第二批護航戰鬥機的時候,連牧浩洋都認為,這是執行攻擊任務的美軍戰鬥機。即便已經有預警機發現了從超低空突防的美軍機群,也得首先攔截從高空突防的“攻擊機”。原因很簡單,反艦製導炸彈在高空投放時的投射距離是超低空投放時的三倍,即能在離目標大約六十公裏處投下,而這正好在中程防空導彈的攔截區域之外。別忘了,在攔截反艦導彈的戰鬥中,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基本上耗光了區域防空導彈。
結果就是,等到防空戰鬥機的飛行員發現接戰的不是攻擊機,而是攜帶著對空彈藥的護航戰鬥機時,從超低空進入的美軍攻擊機已經突破了防空網,並且分散成攻擊小組,向四支航母戰鬥群發起衝擊。
戰鬥進入到了最後階段。
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主力編隊既有幸運的地方,又有不幸的地方。
幸運的是,每支航母戰鬥群裏,還有一艘對地打擊型的大型綜合戰艦,而且都呆在離航母不到五公裏的地方,充當航母的貼身保鏢,能夠用性能強大的末段攔截係統掩護航母,起到了防空屏障的作用。
不幸的是,四支航母戰鬥群是分散活動的,沒有聚集到一起。原因就是,在出動艦載戰鬥機的時候,航母需要較大的活動範圍,所以分散成了以各自為中心的戰鬥群,間隔距離在二十公裏以上。
毫無疑問,四支航母戰鬥群聚集在一起,肯定要比分散活動更難對付。
要知道,隻要四艘航母呆在一起,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就能提供全方位的防空掩護,而且在敵機來襲方向有重合區域,而四艘航母分散活動,兩艘大型綜合戰艦最多隻能在二百四十度方向上提供防空掩護。事實上,防空配置的大型綜合戰艦離航母較遠,所以隻有一艘大型綜合戰艦在航母附近,隻能在敵機來襲方向上,提供大約一百二十度的防空掩護區域,無法做到麵麵俱到。
因為在二十多分鍾前,主力編隊已經轉為向東航行,而美軍機群從南麵進入,所以首先遭到攻擊的不是打頭陣的“泰山”號航母戰鬥群,而是為於編隊中央的“華山”號與“恒山”號航母戰鬥群。
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美軍攻擊機衝向這兩艘航母。
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美軍攻擊機中,隻有十來架朝“泰山”號殺來,剩下的二十多架全部撲向了編隊末尾的“嵩山”號航母戰鬥群。
此時,編隊防空已經沒有用了,隻能看末段攔截係統的作戰能力。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攻擊方的火力是否強大到足以刺穿防禦方的反導攔截屏障,或者說防禦方的反導攔截能力是否強大到頂住攻擊方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