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反擊
從提出戰略設想到變成現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海軍方麵,艦隊兵力依然非常有限。就算第二批“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能夠提前服役,也隻有十六艘,而不是原先規劃的二十艘,因此每支航母戰鬥群隻有四艘,與牧浩洋最初的安排相當。更重要的是,第二批“泰山”級航母不可能在三月份服役,因此艦隊的總體作戰能力不會有明顯提高。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海軍投資研製的大口徑遠程炮彈肯定能在二月底量產。
這種新式炮彈在戰前就已開始研製,隻是進度不是很快,直到戰爭爆發後,才加快了研製進度。與普通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相比,遠程炮彈的主要改進之處,除了采用長徑比更大的彈體之外,就是安裝了火箭助推發動機,把中段彈道的飛行速度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從而使‘射’程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公裏。
增加‘射’程是主要目的,但是也因此帶來了負麵影響。
最大的影響有兩個,一是炮彈的威力大幅度降低,二是‘精’確度有所下降。
威力降低主要是炮彈的有效載荷降低,裝‘藥’量減少了百分之七十,即便采用了最新研製成功的高能炸‘藥’,爆炸威力也比普通型低了百分之五十。如此一來,對付同樣的目標,增程炮彈的打擊能力明顯降低。根據海軍做的測試,增程炮彈在對付大型戰艦時,打擊威力僅有普通炮彈的三成。
‘精’度降低帶來的影響更加突出,增程炮彈的散布範圍比普通炮彈高了一倍以上,因此在同等情況下,需要增加一倍的彈‘藥’投擲量,才能達到同樣的打擊效果。如果把威力降低帶來的影響算進去,則需要增加六倍以上的彈‘藥’投擲量,才有可能達到同樣的毀傷效果,而這無疑降低了艦炮的作戰效率。
事實上,這也是海軍不太重視增程炮彈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戰前,大口徑電磁炮的主要任務是轟擊岸上的目標,特別是防禦較為堅固的軍事目標。
當然,增程炮彈也有非常突出的優點。
除了‘射’程更遠,能夠讓戰艦在更加安全的海域開火之外,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增程炮彈的體積進一步縮小,突防率大幅度提高。在進入末段彈道之前,炮彈的彈頭將與火箭發動機脫離,從而使得末段防禦係統更加難以攔截。根據海軍的測試,增程炮彈被末段防禦係統擊中的概率僅有普通炮彈的百分之四十。
當然,對海軍來說,增程炮彈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打擊海上目標。
根據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的經驗,牧浩洋把增程炮彈的生產工作排在了首位,要求承擔生產任務的三家兵工廠在三月中旬‘交’付兩萬枚,確保在接下來的海戰中,為十六艘大型綜合戰艦提供一個基數的彈‘藥’。
可以說,在航母不夠的情況下,牧浩洋不得不倚重大型綜合戰艦。
為此,他對現役的八艘大型綜合戰艦也做了調整。
特遣艦隊返回太平洋之後,被安排進駐金蘭灣,“黑龍江”號等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在南海區艦隊反潛戰艦掩護下返回本土,前往廣州造船廠與湛江造船廠進行改裝,即用對地打擊模塊更換防空模塊。
隻是,要到三月初,這四艘戰艦才能完成改裝。
主要就是,第一批八艘全是按照防空標準建造的,而且海軍沒有采購多餘的對地打擊模塊,隻是在采購第二批的時候,才額外采購了八套對地打擊模塊,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對已有的大型綜合戰艦進行改造。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到時候將有十二艘大型綜合戰艦具備全部的對地打擊能力,而另外四艘則是典型的防空戰艦。
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特遣艦隊裏的其他戰艦也將進行改造。
主要的改造項目隻有一個:增加末段防禦係統。
按照牧浩洋的要求,“泰山”級航母的末段防禦係統將達到八套,而這也是該級航母搭載末段防禦係統的極限。在八套末段防禦係統全部啟動的情況下,航母不但要停止向大部分電子設備供電,還要把航速控製在四十節以內。隻是好處更加突出,即航母的末段攔截能力將增強三分之一。
這些改造工作,都安排在二月份進行。
因為末段防禦係統是非開口接入武器係統,即在安裝的時候,不需要破壞航母的艦體結構,所以改造工作可以在任何一座擁有必要基礎設施的軍港內進行,不用返回造船廠,也不會占用造船廠的人力資源。
相對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地麵部隊。
戚凱威已經明確提出,陸軍承擔了足夠多的作戰任務,而且元首已經命令向伊朗與中東增兵,所以陸軍無法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提供幫助。說得直接一點,牧浩洋不要指望派陸軍去攻打馬裏亞納群島。
如此一來,牧浩洋能夠調動的,就隻有陸戰隊了。
雖然龐躍龍已經表示,陸戰隊將全力配合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但是當時陸戰隊能夠調動的作戰部隊隻有四個陸戰師,而且其中兩個部署在衝繩島,也就隻有兩個陸戰師可用。
顯然,對於攻打馬裏亞納群島來說,兩個陸戰師顯然不夠。
最初的時候,龐躍龍建議把進攻時間推遲到四月底,因為到時候,將有四個預備陸戰師完成整編。可是牧浩洋要求在三月底發動進攻,而且明確無誤的告訴龐躍龍,元首不會推遲進攻行動。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推遲,元首就會取消進攻行動。
到了一月底,這個問題變得更突出了。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美國正在向西南太平洋增兵,到了三月底,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美軍將超過五十萬,其中大約有十五萬地麵部隊。也就是說,美軍很有可能在四月份攻打東南亞地區。
當然,事後證明,軍事情報局的情報有誤。
美國向澳大利亞增兵,不是為了攻打東南亞,而是為了增強西南太平洋上的防禦,或者說兌現美國總統的承諾。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國沒有任何在西南太平洋上發動進攻的作戰計劃。
問題是,在當時,這條情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不能在三月底攻打馬裏亞納群島,掌握戰略主動權,那麽海軍與陸戰隊就得在四月份把重點轉向東南亞,迎接美軍的戰略進攻。結果就是,牧浩洋將不得不取消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
進入二月份,牧浩洋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即將發動的戰略進攻上。
其他戰場上,二月初期的局勢也比較平靜。
中東戰場上,美以聯軍在“德拉-霍姆斯會戰”之後,發動了幾次戰術級別的進攻,沒有取得多大收獲。根據羅林森的作戰規劃,除非把美軍增強到十個師,不然美以聯軍將不會發動進攻。
此時,羅林森已是聯軍總司令。
在美國與以‘色’列當局達成妥協之後,聯軍司令部不再是擺設,而是美以聯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最高指揮部。
也就是說,以‘色’列總參謀部也得聽從聯軍司令部的調遣。
結果就是,巴拉姆受到冷落。雖然他在一月底提出,聯軍應該在二月份發動進攻,而且把重點放在約旦戰場上,甚至認為在美軍不肯出力的情況下,以‘色’列國防軍可以單獨承擔起攻打沙特的作戰行動,但是在羅林森的幹預下,巴拉姆的提議被以‘色’列總理否決,以軍必須配合美軍作戰。
這讓巴拉姆非常不滿,甚至威脅要辭職。
伊朗戰場上,俄軍仍然在圍攻由數十萬伊朗軍隊守衛的德黑蘭,雖然一度突破了伊軍的外圍防線,但是始終沒能攻占德黑蘭,反而損失了上萬名官兵,布魯希洛夫則再次提出放棄伊朗戰場,結果再次遭到否決。
大陸戰場上,中國軍隊的進攻非常穩健。
到二月一日,中國陸軍已經控製了俄羅斯的大半個遠東地區。向北推進的先頭部隊到達了馬加丹附近。隻是受惡劣氣候影響,這支進攻部隊在烏斯季奧姆丘格停了下來,預計要到五月份才能繼續前進。向西推進的第三十九集團軍已經到達貝加爾湖北岸,另外一路部隊則到達了赤塔東麵。雖然受後勤補給影響,第三十九集團軍的進攻速度有所放慢,但是戚凱威增在策劃圍殲赤塔州的七十萬俄軍。
西伯利亞戰場上,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亞,並且第三次放棄了這座在戰火的摧殘下已經變成廢墟的城市,退回到了尤爾加西麵的防線上,在此為俄軍增添了近五萬人的傷亡名單。在第三十八集團軍的協助下,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充分利用強大的戰術機動能力,突襲了方圓三百公裏範圍內的俄軍重要據點,使俄軍在該方向的大規模反擊行動不得不一再推遲。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基本上兌現了承諾,即穩住了幾個主要地麵戰場。
當然,這對改變戰略態勢沒有太大的幫助,畢竟‘交’戰雙方動員的力量都很有限,地麵戰場還不具備決定勝敗的重要‘性’。
二月一日,牧浩洋簽署了一道重要的命令,開始了海軍的戰略反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