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假戲真做
再次進軍印度洋,對美軍來說,既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必然的結果。:\\綠色小說
策劃這次行動的,正是剛剛晉升為海軍上將的弗倫奇。
從某種意義上講,弗倫奇是大戰初期,唯一能與牧浩洋匹敵的海軍將領,而且兩人的履曆也非常相似。
在前往太平洋艦隊之前,弗倫奇在國防部工作了十四年,主要負責海軍裝備管理。
因為美國海軍沒有打幾場大仗,所以直到二零四七年,已經五十四歲的弗倫奇才晉升為海軍少將,獲得了去太平洋艦隊任職的機會,也因此擺脫了文職軍官的身份,成為在一線部隊供職的職業軍人。
對他來說,這個轉變既遲了一點,又恰到好處。
說遲了一些,主要是對五十四歲的軍人來說,已經過了黃金時期,而且弗倫奇在艦隊裏沒有任何基礎。說恰到好處,主要與他長期從事的裝備管理工作有關,即他為美國海軍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講,弗倫奇是美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大戰初期,包括“美國”級航母在內的好幾種大型戰艦,都與弗倫奇有關,或者說與他的堅持有關。
可惜的是,與牧浩洋相比,弗倫奇的影響力差了許多。
別的不說,在五角大樓任職的時候,弗倫奇隻是海軍上校,隻負責向國防部長與海軍參謀長提交裝備規劃,是否采納他的建議,則是國防部長與海軍參謀長的事,而不是由他主導裝備建設。
即便如此,弗倫奇依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比如,正是在他的堅持下,美國海軍才建造了“美國”級航母,以及與“黑龍江”級相當的“班布裏奇”級防空巡洋艦。事實已經證明,這兩種戰艦的性能非常先進,足以與中國海軍最強大的戰艦媲美。要知道,在弗倫奇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沒有必要跟中國海軍比拚戰艦的噸位,甚至認為過於龐大的戰艦在未來海戰中的生存率非常低,應該以戰艦的數量為主。“美國”級航母動工建造之前,美國海軍設計了幾種排水量在六萬噸左右、載機數量在六十架左右的中型核動力航母。支持中型航母的海軍將領認為,在未來海戰中,充足的艦隊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海軍戰術的靈活性,從而使海軍能夠在任何情況下,應付任何形勢的挑戰。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美國”級航母,美國海軍會是個什麽樣子
弗倫奇在艦隊建設上的努力收到了回報,可是他的另外一項努力卻沒有任何結果。
在美國海軍中,弗倫奇是少數幾個反對與中國開戰的將領之一,而且一直認為不應該與中國直接對抗。
他的這個觀點,主要來自他的自身經曆。
在去五角大樓之前,弗倫奇擔任了七年的駐外海軍武官,其中四年在中國,因此對中國有較為全麵的了解。
雖然在公開場合,弗倫奇從未提到美國與中國的差距,但是他一直在強調一點,即中國的發展勢頭遠遠超過了美國,而且中國早就在各個方麵為全麵戰爭做準備,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正是這個觀點使弗倫奇在海軍建設上產生了極為明確的觀點。
如果中美之間的全麵戰爭不可避免,那麽美國海軍將成為決定性的力量,因此海軍建設必須以全麵戰爭為目的。
顯然,在與中國的全麵戰爭中,戰艦的性能至關重要。
也正是這些經曆,讓弗倫奇對牧浩洋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而且他也是美國海軍中少數關注牧浩洋的將領之一。
在國防部任職期間,弗倫奇還寫過一本與中國海軍有關的書,在其中強調了牧浩洋為中國海軍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由他打造的中國海軍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有趣的是,這本書的銷量非常慘淡。
弗倫奇能夠成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與他的履曆有關。
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之後,美國高層才猛然認識到,中國海軍確實不可小覷,即便隻剩下了四艘航母,也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威脅。結果就是,喬丹上將下課,默默無聞的弗倫奇被委以重任。
在戰術策劃中,弗倫奇隻強調了一點:奇襲。
雖然從兵力上講,美國海軍的優勢依然非常明顯,九支航母戰鬥群的攻擊力相當於中國艦隊的兩倍,但是美國海軍處於戰略進攻態勢,而且戰線拉得更長,所以隻有靠奇襲才有機會取勝。
對此,弗倫奇有極為清醒的認識。
要知道,下一場海戰能否打起來,關鍵不在美國艦隊是否進軍印度洋,而是中國艦隊是否前來迎戰。
在已經攻占了迪戈加西亞的情況下,中國海軍很有可能避而不戰。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的兩個多月裏,中國海軍已經逐步修複與完善了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基地網絡,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控製北印度洋的製海權,暫時沒有必要出動艦隊在這裏與美軍決戰。
如果中國艦隊避而不戰,美國海軍就有煩了。
要知道,接下來,美國海軍隻能反攻迪戈加西亞,除了需要動用陸戰隊,還要出動艦隊奪取製海權。由此引發的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將以退為進,在美軍攻打迪戈加西亞的時候發起反擊。
說得直接一點,迪戈加西亞的中隊就能抵消美國海軍的兵力優勢。
正是如此,弗倫奇在製訂戰術計劃的時候,除了強調奇襲的重要性之外,還著重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在與中國艦隊決戰之前,美軍不能攻打迪戈加西亞,甚至得動用戰略航空兵壓製迪戈加西亞。
也就是說,美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去與中國艦隊決戰,而不是反攻迪戈加西亞。
當時,在得到了五角大樓與參聯會的準許之後,弗倫奇才接受了任命,率領艦隊殺赴印度洋。
動用快速運輸船欺騙敵人,隻是弗倫奇耍的小把戲。
當時,進入印度洋的是九支航母戰鬥群,而不是六支、也不是三支,留在西太平洋上的隻是一支由巡洋艦率領的小型艦隊。
按照弗倫奇的判斷,中國艦隊很有可能利用這個機會主動出擊。
雖然他有較大的把握與中國艦隊決戰,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中國艦隊趁此機會進軍西太平洋。
為此,弗倫奇就不得不在戰術上有所保留。
按照他的計劃,美國艦隊在進入印度洋之後,不會立即開赴迪戈加西亞,而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北上,在東印度樣上等待幾天。確定中國艦隊沒有返回西太平洋之後,再向西航行。
事實上,這與之前聯合艦隊的作戰行動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弗倫奇的戰術意圖更加明顯,即隻與中國艦隊決戰,暫時不參與其他的作戰行動。
到了一月七日上午,情況出現了變化。
根據的情報,中國在策劃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反擊,而且很有可能是馬裏亞納群島。
雖然從戰後披露的資料來看,當時cia沒有獲得確切情報,而是根據中隊的相關調動與部署做出的推斷,即牧浩洋在中俄戰爭爆發後,一直沒有向大陸戰場增兵,反而在扶桑地區集結了大批地麵部隊,加上部署在琉球群島的陸戰隊,足以讓美國情報機構做出類似的判斷,但是這條情報至關重要,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海軍很有可能把僅有的艦隊派回西太平洋。
當然,關鍵就是,中國海軍打算在什麽時候攻打馬裏亞納群島。
根據中隊的部署情況、以及後方物資調動與囤積狀況,cia做出了推斷,即中國海軍將在三個月內發動反擊。
顯然,這個推斷非常準確。
緊接著,弗倫奇獲得了一條更重要的直接情報,即中國艦隊已經離開阿拉伯海,正在向東航行。
這條情報是由一艘發現了中國艦隊的潛艇提供的,非常可靠。
如此一來,弗倫奇不再懷疑的情報,並且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艦隊將在適當的時候返回西太平洋。
問題出來了。
如果中國艦隊返回西太平洋,那麽弗倫奇策劃的作戰行動就將落空。更嚴重的是,美國艦隊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返回西太平洋。也就是說,如果不得不在西太平洋上決戰,美國艦隊將喪失主動權。
當時,美國艦隊已經完成了補給作業,處於最佳狀態。
擺在弗倫奇麵前的問題是:繼續深入印度洋,還是原路返回太平洋
深思熟慮之後,弗倫奇決定繼續北上。
如果中國艦隊從馬六甲海峽、或者巽他海峽返回太平洋,就在東印度樣上決戰。如果中國艦隊留在印度洋,美國艦隊就向西航行,主動尋找決戰機會。隻是,必須修改計劃,即得提前轟炸中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特別是南安達曼島上的浩洋港與躍龍空軍基地,消除潛在威脅。
一月七日夜間,弗倫奇做出了決定。
此時,美國空軍派來協作艦隊作戰的機群已經到達澳大利亞,完成了前期部署,隨時都能執行作戰任務。
八日天亮前,美軍首先轟炸了浩洋港與躍龍空軍基地。
這個時候,特遣艦隊剛剛繞過斯裏蘭卡,進入孟加拉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