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負隅頑抗

作戰行動提上日程安排,發動地麵進攻成了鐵板釘釘的事,再也不能更改。

隻是,美國並沒放棄抵抗。

七月十日,也就在牧浩洋簽署作戰計劃的這一天,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美軍攻擊了從美國東部地區上空經過的中國衛星,二是美軍轟炸機穿越北極、對中國本土進行了戰爭期間的最後一次轟炸。

從時間上看,美軍首先攻擊中國的軍事衛星。

雖然美國的航天活動已經停止了十多年,但是美國沒有喪失反衛星能力,而且當時的軍事衛星都在近地軌道上,極易受到攻擊。

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軍方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

在年初的時候,也就是開始清理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之前,中國軍方首先想到美國也會利用開辟出來的近地軌道。

為此,中國軍方做了充足準備。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部署反衛星武器,在必要的時候擊毀美國的軍事衛星。

因為已經開始轟炸美國本土,而且即將登陸美國本土,所以美國不太可能大規模發‘射’軍事衛星,對反衛星手段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當時,中國軍隊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讓戰艦攜帶反衛星導彈,二是改裝一批轟炸機攜帶反衛星導彈。這些反衛星手段,足以確保擊落美國發‘射’的軍事衛星。

當然,最有效的手段,還是阻止美國發‘射’衛星。

為此,中國空軍重點轟炸了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後來進入北大西洋的中國艦隊也轟炸了卡拉維拉爾角。等到古巴參戰之後,中國空軍向古巴派遣了一支作戰力量,專‘門’負責打擊佛羅裏達州的美軍航天發‘射’場。

通過積極主動的軍事打擊,美軍一直沒有能夠發‘射’軍事衛星。

當然,美國也確實想過在二零五六年發‘射’軍事衛星。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底,美國軍方就組建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發‘射’軍事衛星的可行‘性’。隨後,美國軍方進行了更加全麵的準備,比如委托洛馬公司的航天部‘門’設計與製造軍事偵察衛星、通信衛星與預警衛星,還向通用電氣公司下達任務,讓其組織一批火箭技術專家,設計一種運載能力在一噸左右的固體燃料火箭,準備用來發‘射’洛馬公司製造的軍事衛星。

可惜的是,這些計劃都沒得到落實。

當時,洛馬公司的航天部‘門’已經荒廢了十幾年,人才大量流失,而且也沒有多餘的能力生產軍事衛星。要知道,洛馬公司是f-51戰鬥機的子承包商,還是f-42戰鬥機的開發商與主承包商,另外參與了多種軍用飛機的製造工作,生產任務非常重,幾乎所有生產人員都沒有空閑時間。更重要的是,中國空軍逐步擴大轟炸規模,洛馬公司的飛機製造廠在主要打擊名單之內,而其在西雅圖的飛機製造廠還被迫向五大湖地區轉移,公司的情況非常‘混’‘亂’,根本無法組織衛星生產工作。

在火箭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然在大戰爆發前,美國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火箭製造技術,而且擁有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最重要的是,這些用於商業航天活動的火箭不在核武器運載工具的銷毀清單之內,但是在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本土遭到轟炸時,美國根本無法生產超級運載火箭,甚至沒辦法製造出大型火箭的所有零部件,也就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型火箭上了。

當時,美國準備研製的小型火箭,實際上就是以往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

問題是,洲際彈道導彈作為核彈頭的運載工具,早就被銷毀了,保存下來的都是‘射’程在三千公裏以內,不具備再入大氣層能力的戰術彈道導彈。更重要的是,銷毀非常徹底,不但所有導彈被銷毀掉了,連導彈的設計圖紙、相關的工業生產設備都被銷毀,而從事導彈設計與生產的人員,都受到了締約國的監督,不得再從事與導彈、火箭等有關行業。十多年過去了,美國根本沒有這方麵的人才。

也就是說,美國不可能在短期內設計出一種能夠使用的固體燃料火箭。

顯然,製造就更加別指望了。

綜合這些因素,美國基本上放棄了發‘射’軍事衛星的想法,隻是沒有停止相關的研究工作而已。

當然,在戰爭後期,這種情況在美國極為普遍。

說得直接一些,在戰敗的威脅下,美國軍方把一切先進技術都當成了救命稻草,在相關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五六年初,美國還啟動了核武器計劃。

從時間上看,美國的核武器計劃與軍事衛星、運載火箭計劃是同步進行的,及其載體就是沒有研製出來的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事實上,以美國的技術實力,隻要能夠研製出能夠把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的固體燃料火箭,就能研製出足以打到中國本土的彈道導彈,而且能為其裝上核彈頭。

事實上,這也是美國軍方為什麽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達到一噸的主要原因。

根據解密的資料,當時美國在核武器領域的研究進度、或者說是恢複核武器的工作進度非常快。

最大的問題,不是製造核武器的技術。

說白了,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簡單,在高中物理課本中就有,而且製造出可以引爆的核裝置也不是難事。

真正的難題隻有兩個,一是核原料,二是彈頭小型化技術。

相對而言,美國在後一個問題上遇到的麻煩不是很大。雖然以往從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技術人員已經轉業,而且有十多年沒有接觸過與核武器有關的技術了,但是在大戰期間,這些技術人員都得到了軍方的保護,正在努力複原美國的核技術,特別是彈頭小型化技術,期待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場。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當時美國在彈頭小型化技術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開發出了高‘逼’真‘誘’餌彈頭。

這下,美國需要的就隻是濃度足夠高的核原料了。

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美國沒有打算製造第一代核彈頭,而是直接製造氫彈,並且在大戰爆發前就已經製造出了足夠多的鋰化氘與鋰化氚,隻要有引爆器,即原子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製造出上百顆爆炸當量在百萬噸級tnt以上的氫彈。

問題是,在技術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原子彈是最難攻克的一關。

這其中,又以原子彈的原料為主。

要知道,在全麵銷毀核武器的時候,所有國家的核彈頭都被銷毀掉了,而武器級核原料在充分稀釋之後,都進行了永久廢棄處理。更重要的是,這些在應對全球自然災害的拯救行動中沒有用掉的核原料在處理之後,絕大部分被丟到了離海平麵一萬多米、地球上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裏麵。

當時,除了各國用於科研的少數核物資之外,就隻有沒有開采的鈾礦了。

顯然,美國要在戰時開采鈾礦,並且提取核原料,絕對不可能做到保密,也不大可能順利完成。

有證據表明,美國軍方曾經開采過鈾礦,隻是很快就放棄了。

主要就是,從礦石中直接提煉出足夠多的濃縮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建造增殖反應堆,生產鈈,再用高濃度鈈來製造核彈頭。可問題是,建造增殖反應堆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後來,中國在堪薩斯城附近發現了一座美軍的秘密軍事基地,並且找到了一座還沒建成的增殖反應堆,證明美軍確實做過這方麵的努力,隻是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主要原因就是所需時間太長。

當然,製造核武器,隻是美國軍方在戰爭後期進行的很多瘋狂計劃中的一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一個。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美國軍方是在二零五六年初啟動核武器項目的,如果美國軍方提前一年、哪怕提前半年啟動該項目,就很有可能在戰敗之前製造出核武器,而不是到戰敗時仍然毫無進展。

要知道,美國並不缺乏鈾礦,也不缺少必要的工業資源。

隻要時間充足,美國就能製造出核武器。

可惜的是,美國軍方采取行動的時間太晚了。

當然,核武器也不能拯救美國。不管怎麽說,就算美國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就啟動核武器項目,也不可能在戰敗之前製造出足夠摧毀中國的核武器,也就不可能改變戰爭結局。更重要的是,要到二零五六年,才有可能使用戰略彈道導彈投擲核武器,在此之前,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就足以撞毀戰略彈道導彈。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投擲手段受到限製,美國軍方才沒有在二零五五年啟動核武器項目。如此一來,就算美國製造出了核彈頭,離戰敗也不會太遠了,而幾枚核彈頭根本無法改變戰爭結局。換個角度來看,美國沒能製造出核彈頭對美國民眾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設想一下,如果美國的核彈頭在中國城市上空引爆,中國肯定會徹底摧毀美國。

當然,核武器項目,絕對不是美國軍方在戰爭末期最瘋狂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