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登陸美國

收費章節(12點)

美國西海岸時間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被稱為“最後的登陸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登陸作戰行動,隻是在戰術性質上,可以看成是澳洲會戰時登陸行動的放大版。

當時,中國陸戰隊一口氣投入了二十個陸戰師。

這些陸戰師,在登陸前不是在登陸戰艦上,而是集中在毛伊島與瓦胡島上,空軍則在這兩座到上總共部署了一萬二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一千架充電飛機,確保隻需一次,就能把二十個陸戰師的四十萬官兵與全部主戰裝備以及一個基數的彈藥全部送到目的地,再返回毛伊島與瓦胡島。

當然,這麽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占用前方的海上基地。

登陸場不是某一個地點,而是從西雅圖到聖迭戈,在南北長三千公裏東西寬兩百到四百公裏的區域。準確的說,是在這片區域內由陸戰隊精心挑選的二十個重要地點,主要是關鍵交通線上人口較少的城鎮。

指揮登陸作戰的不是龐躍龍,而是司馬文正。

顯然,龐躍龍也想讓司馬文正把握住最後的機會。雖然在攻占所羅門群島之後,司馬文正晉升陸戰隊元帥的條件就全部達標了,隻是苦於龐躍龍還是陸戰隊大將,所以直到澳洲會戰結束,司馬文正才在龐躍龍晉升為陸戰隊元帥的第二天,拿到了元帥軍銜,但是關於司馬文正晉升為陸戰隊元帥的資格,三個軍種的高級將領都有異議,主要就是司馬文正指揮的作戰行動都有點不那麽名正言順,而且所羅門群島會戰的損失極為慘重,讓人覺得他沒有資格成為元帥。

如果能夠指揮陸戰隊攻上美國本土,那就沒有人敢懷疑司馬文正的資格了。

也正是如此,司馬文正沒有照搬龐躍龍在澳洲大陸上的登陸戰術,而是決定把登陸戰役與第一次大規模地麵進攻戰役合到一起,即在登陸戰役中就完成對前沿敵人的包圍,一口氣吃掉美軍主力。

當然,司馬文正絕對不是眼大肚皮小,他手裏有足夠的資本。

要知道,當時空軍準備的不是一萬二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而是三萬多架,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DY-2型,因為從二零五五年開始,DY-1型就停產了,國內幾大飛機製造廠全部生產DY-2型。

如果前線有更多的機場,空軍第一批投入的大型電動運輸機肯定不止一萬二千架。

結果就是,空軍把大型電動運輸機分成了三批,規定每一批在執行十次空運任務之後就返回馬裏亞納群島與扶桑,除了進行全麵維護之外,還能讓飛行員喘口氣,等到狀態達到最佳之後再奔赴前線。

此外,還有一個極為明顯的好處,即在前線戰時緊張的時候,可以動用部署在後方的大型電動運輸機,在充電飛機的協助之下,把戰略預備隊或者是裝備物資直接跨洋運送到戰場上去。如果戰場上沒有足夠多的野戰機場,可以采用空投的方式提供增援。有足夠多的野戰機場,那就再好不過了。

也就是說,在極端情況下,空軍準備的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一次性把六十個陸戰師或者是二十四個集團軍,相當於一百二十萬的地麵部隊,以及至少一個基數的彈藥物資送上戰場。

當然,前提是得有這麽多地麵部隊。

毫無疑問,司馬文正手裏有這麽多的地麵部隊。

別的不說,僅陸戰隊就有八十個師,其中六十個師部署在毛伊島與瓦胡島,二十個師部署在馬裏亞納群島。

此外,魏成龍也提供了全力援助。

當時,中國與歐洲聯邦已經成為盟友,所以魏成龍把部署在俄羅斯的地麵部隊減少到了十個集團軍,把大部分的占領任務移交給了盟軍。另外,中東戰爭也已結束,蔣博文把部隊削減到了四個集團軍。加上陸軍在二零五五年組建的部隊,總共有八十個集團軍,也就是四百萬地麵部隊可供調動。

魏成龍非常大方,表示司馬文正要哪支部隊,他就給哪支部隊。

當然,魏成龍這麽做,並非完全為司馬文正著想。

從兵力上講,陸軍比陸戰隊大得多,因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陸軍的將領數量也比陸戰隊多得多。雖然魏成龍非常清楚,在大戰結束之前,恐怕陸軍不會誕生新的元帥了,但是多幾個大將上將中將與少將,肯定是好事。別的不說,魏成龍手下就有一大批軍官與將官等著晉升呢。

顯然,這也是陸軍的機會。

在魏成龍看來,就算陸軍不是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的主力,也應該積極一些,讓更多的部隊上戰場撈取戰功。

當然,這還涉及到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國軍隊登上美國西海岸之後,戰爭就會結束,因為美國當局肯定能夠認識到,連太平洋都擋不住中國軍隊,洛基山脈也擋不住,中國軍隊肯定會向東推進,隻要美國不投降,就會一直把戰火燒到華盛頓燒到紐約燒到費城,一直打到美國投降或者是全麵占領美國為止。毫無疑問,戰火所經之地,絕對會生靈塗炭,成千上萬的美國平民會成為炮灰成千上萬的城鎮會被夷為平地,美國也將因此徹底喪失在大戰後恢複元氣的機會。更可怕的是,如果中國兵力不足或者中國不想犧牲更多的軍人,就會把後方占領任務交給盟國,並且分區占領美國,也就必然導致美國被肢解成眾多小國,使美國變得無足輕重。

問題是,這些都是推測,當時誰也不敢肯定美國會在西海岸淪陷後投降。

如此一來,就有可能向美國中部地區進軍。

毫無疑問,這是陸軍的戰場,而不是陸戰隊的戰場。

要知道,打了這麽久,陸戰隊仍然隻在一些較小的戰場上作戰,即便是澳洲會戰,交戰區域也在澳洲東部地區,戰場僅有澳洲大陸麵積的四分之一。與之相比,美國是一個更加巨大的戰場,隻有陸軍才有在這種大型戰場上作戰的經驗,也才有能力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後的勝利。

說白了,真要翻越洛基山脈的話,陸軍肯定是主力。

為此,魏成龍就得把陸軍的作戰部隊送上戰場,而不是讓陸戰隊獨霸戰場,不然就沒有辦法獲得進軍美國中部地區的立足點了。

真要征服整個美國的話,說不定陸軍還能誕生好幾個元帥。

顯然,積極支持出兵的不但是魏成龍,還包括所有陸軍將領與軍官,連陸軍的基層官兵都十分積極。

這下,司馬文正手裏多出了四百萬地麵部隊。

也就是說,當時司馬文正的用兵極限是五百六十萬地麵部隊

這麽多作戰部隊,別說攻占美國西海岸地區,掃蕩整個美國本土都足夠了,多餘的兵力還能攻占墨西哥與加拿大。

事實上,司馬文正根本用不了這麽多地麵部隊。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他肯定會首先使用陸戰隊,在陸戰隊不夠用的時候,才把陸軍派上戰場。

登陸當天,運輸機群出動了兩次,第二次主要運送作戰物資,特別是彈藥。

三月二十九日,運輸機群出動了三次,淩晨的第一次送去了二十個陸戰師,中午與夜間的兩次則主要運送物資。

接下來的兩天,運輸機群又出動了五次。

到三月三十一日夜間,第一支大型電動運輸機群返回後方。

利用這個機會,由運輸船送抵夏威夷群島的戰術運輸機出發,在充電飛機的支持下,分批次飛往戰場。在十二個小時內,二萬四千架電動戰術運輸機到達前線,相當於為每個陸戰師提供了六百架。

到了四月一日上午,第二支大型電動運輸機群到達毛伊島與瓦胡島。

隻是,這支運輸機群在四月二日淩晨才執行了第一次空運任務,主要就是,陸戰隊在這個時候才搭建好野戰機場。

之前的空運,幾乎都是以空投的方式進行,連地麵戰平台也以空投送往戰場。

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降落到野戰機場上,也就能夠運送一些大型設備,比如小型聚變充電係統。在前幾天,為了確保前線部隊作戰不受影響,空軍以空投的方式,為陸戰隊送去了十萬套已經充滿電能的燃料電池模塊。

可以說,如此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正是中國陸戰隊不敗的基礎。

到四月五日,司馬文正把第三批二十個陸戰師送了上去。

到此,登上美國西海岸地區的地麵兵力已經高達一百二十萬,而且之前的戰鬥減員還不到五萬人。

隨著第三批陸戰師上岸,進攻速度大大加快。

到四月十日,陸戰隊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進攻任務,即把美國西海岸地區守軍壓縮到了西雅圖波特蘭薩克拉門托舊金山洛杉磯與聖迭戈等幾座大城市附近,完成了對整塊戰場的切割行動。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分別殲滅這些被圍困的美軍了。

當然,如何圍殲美軍,肯定是一門軍事學問。

打到這個時候,美國敗像畢露,可是美國當局卻沒有清醒的認識,也就做出了一個非常瘋狂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