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故居

概況

鄧小平故居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當地的老人大多親切地稱之為“鄧家老院子”。這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傳統農家三合院,占地800多平方米,共有17間房屋。青瓦粉壁,古樸典雅,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特色,充滿濃鬱的蜀鄉風情。院落前方,起伏的坡地上梯田層層,夏日清荷嫋嫋,秋季稻花飄香。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裏。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並在這裏度過了他青少年時期的15個春秋。1997年7月,鄧小平故居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鄧家老院子大門上方懸掛著江澤民1998年2月親筆題寫的“鄧小平同誌故居”的匾額。正堂屋是當年鄧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屋左邊的居室是鄧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邊是鄧小平父母的居室,北轉角是鄧家飯廳,存放著一張普通的方桌和凳子,當年鄧家十幾口人在這裏用餐。東南轉角處是鄧家的作坊屋,很寬大,一分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為酒坊。粉坊內至今還存放著一副石磨。南北廂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南廂房一共三間,兩邊是客廳,中間是過廳。北廂房一共五間,緊挨飯廳的那間房屋是鄧小平當年的起居之所,約20平方米,裏麵存放著雕花木床及衣櫃,一張桌子和一把凳子。桌麵上小平當年讀書習文用過的油燈和紙、筆、硯至今尚存。

鄧小平雖然隻在這裏度過了十幾年的時光,卻對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終生難忘,後來他一再囑托“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刻苦的少年

鄧小平最早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私塾啟蒙讀的通常都是《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書籍,當時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對於這些啟蒙讀物,塾師隻是逐字逐句教學生讀而不

作太多講解,要求學生能背誦就行。由於鄧小平學習刻苦,加之聰明伶俐,因此他在先生教讀之後很快就能記住,而且背誦流暢,頗得塾師喜歡。

蒙童的作業主要是寫毛筆字,其方法是由塾師在8開紙上寫上幾個核桃大小的字發給學生,然後學生蒙上紙臨摹。由於塾師在批改蒙童的習字作業時,通常在寫得較好的字上劃圈,學生稱之為“雞蛋”,因此得“蛋”的多少就成為蒙童寫字好壞的一個標準。鄧小平對寫毛筆字很有興趣,他不僅讀完書就寫,而且放學回家後又反複練習,因此他的字進步很快,得的“蛋”也越來越多。每天放學回家,鄧小平總是拿著畫滿紅圈的習字本,讓母親看今天得了多少蛋。鄧小平的母親雖然一個大字不識,但深知兒子的心情,總是高興地誇獎鼓勵一番。

私塾寫字課的嚴格訓練,為鄧小平的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直到晚年他的字依然剛勁有力。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當車行至深圳火車站時,大女兒鄧林指著火車站大樓上“深圳”兩個大字對鄧小平說:“您看,這是您的題字,人們都說寫得好。”小女兒鄧楠在一旁打趣說:“這是您的專利,也屬於知識產權。”鄧小平聽完笑了起來。

鄧小平6歲時進入協興鄉的初級小學念書。在念小學的幾年裏,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寒風凜冽的隆冬,他除一次因病缺了幾天課之外,從未曠過一天課。從他家到學校是一條三裏遠的土路,一遇雨天道路就泥濘難走,常會跌倒在泥水中。祖母和母親十分心疼,就勸他雨天不要去學堂了,在家中讀書寫字,但他仍堅持上學。放學回家以後,他有時幫母親做一些家務活,有時和小夥伴們玩耍一陣,更多的時間則是溫習功課,晚上還要點上油燈讀書寫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學期間的他,全部考試成績除一次考了第二名外,其餘均是第一名。

一次“偷錢”的經曆

幼年的鄧小平還有過一次“偷錢”的經曆。那是在他讀小學的時候。一天放學的路上,鄧小平和其他同學正在走著,發現一位同學正哭得傷心。大家忙上前詢問原委,原來是這位同學的妹妹患了重病,高燒不止。這時一位同學說:“那快去請醫生呀!”話音剛落,這位同學便大聲哭起來了。鄧小平立即明白了:不是他們不請醫生,而是因為這位同學家裏太窮,請不起醫生。那怎麽辦呢?鄧小平一路上沉默不語,暗暗思索著。

第二天一早剛到學校,鄧小平就急忙跑到那位同學跟前,悄悄塞給他五塊銀元,囑咐他拿去趕緊給妹妹治病。五塊銀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在當時足可以買下500斤稻穀。這筆錢是哪兒來的呢?原來是鄧小平從家裏“偷”著拿出來的。其實當時他家也不是特別寬裕,家裏全靠織布養蠶撐著。

丟錢的事很快被父親發現了,他把全家人都叫來問個究竟。不料未等父親逼問,鄧小平就主動承認是自己“偷”的,並遞給盛怒的父親一把竹片領打。父親氣得掄起竹片一頓暴打,鄧小平挨了竹片之後一聲沒吭,含著眼淚走開了。

等父親氣消之後仔細一想,便產生了疑問:這孩子平時節儉得很,怎麽會突然偷拿家裏的錢呢?

經過一番查問,父親終於弄明白事情的真相。母親心疼得一把將鄧小平摟在懷裏,連聲說道:“做得對!做得對!”父親也很感動,問他:“你既然做了好事,那為什麽挨打時卻不說明緣由呢?”鄧小平回答說:“不管什麽原因,隨便拿家裏的錢是不對的,理應受罰。”至於他為什麽哭,那是因為自己不能掙錢去救濟別人而感到羞愧。

父親聽罷,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這件事中,他看到了兒子的倔強性格和高尚品德,為自己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自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