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東山學校舊址

概況

湖南東山學校始建於1895年,初建時名為“東山精舍”,建成後曾多次易名。1958年9月10日,毛澤東為該校題寫了“東山學校”的校名,沿用至今。2009年5月,東山學校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湖南東山學校以深蘊湖湘文化底蘊的“公誠勤儉”為校訓,以“經世致用”、“救國圖存”為辦學宗旨,培養實用型社會人才。《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稱讚東山精舍“開湖南新學之先河”,是“大學的萌芽”;《中國現代社會史》則把它與北京的同文館等並稱為中國現代教育最早的新式學校。

這裏曾培養出了許多革命戰士和知名人士,除毛澤東這樣的一代偉人外,這裏還培養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大將,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譚政大將,傑出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國際著名詩人蕭山,革命烈士毛澤覃,以及肖子升、柳宗陶、易禮容等。

書院基本上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原貌,為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群,同時融入了地方祠廟建築特點和西式建築風格。建築主體具有典型的湖湘書院文化特色,采取中軸對稱多重院落空間布局,由圍牆、闕屋,環河、石橋、正堂三進(頭門、講堂、禮殿)及東西各五齋及藏書樓組成。建築群在近似圓形的半島之上,半島外環是寬20-30米的便河,一圈長達600米的青磚圍牆將舊址與外界隔開。便河上架有石橋,橋兩邊安麻石欄杆。兩側順牆35米處,各設闕屋(院門房)一座,均為硬山封火牆三開間門房。整個建築規模宏偉,屋宇軒昂,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鬥拱飛簷、美輪美奐。

在舊址內,設有毛澤東學習過的教室、自修室和寢室。毛澤東使用過的課桌、床鋪、蚊帳保存完整。舊址內還辟有校友陳列室、譚政大將生平業績陳列室、陳賡大將生平業績陳列室、校史陳列室及音像播放廳、毛澤東圖書室、書畫陳列展等展廳。整個舊址,環境幽雅,建築獨特、史料豐富,具有濃鬱的人文氣息和良好的教育功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毛澤東從這裏走出來

1955年,毛澤東在與同學譚世瑛談話時,感慨道:沒有這所學校的幾位好老師,他進不了這所學校,到不了長沙城,隻怕還出不

了韶山衝呢!

這所學校,便是開湖南近代教育之先河,培養了無數革命英才的湖南東山學校。

1910年秋,毛澤東來東山學校求學。當時的校長李元甫思想進步,聘請的教員多為維新派,受過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入學考試的作文題“言誌”中,毛澤東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誌願。他的作文被老師們爭相傳閱,老師讚賞他“我們學堂多了一名救國棟材”。

在這裏,毛澤東感受到了老師們鮮明的愛國思想,對《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宣傳進步思想的書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還接觸到了自然科學和西學的一些新學科,學了一些外國的曆史和地理知識。在這裏,他第一次看到中國地圖;第一次聽說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都已死去;第一次聽到俄、美、日這些國家的名字;第一次從留日歸來的蕭先生那裏了解到日本的一些情況;第一次大量閱讀有關維新變法的文章和書籍……當得知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卻飽受列強欺淩時,他十分痛心。

在一點一滴的學習中,原本朦朧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原本自發的救國意識轉化為自覺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動力,而且越來越強烈。當毛澤東聽老師講“華盛頓經八年苦戰,始獲勝利,遂建國家”時,他說,“中國也要這樣的人物”,於是他給自己取名“子任”,意即以天下革命大業為己任,立下雄心壯誌,要“改革中國與世界”。

毛澤東在東山學堂隻學習了半年。就是這半年,使毛澤東實現了由小時候信佛,以後相信孔孟,到信仰改良主義的轉變。東山學堂是一所提倡“新學”的學堂,在這裏,毛澤東深受康、梁的影響。他的同學文運昌(也是他的表兄)送給他一套《新民叢報》和一本記述康有為倡導變法的書,這套書報,毛澤東“讀了又讀,直到差不多背得出來”。他認為中國應當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通過君主立憲實現富國強兵。他在讀過的《新民叢報》上寫道:不能像以往誤國朝廷那樣“法令由君主所製訂,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應該像君主立憲國家那樣“憲法為人民所製訂,君主為人民所推戴”。雖然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遠離改良主義正處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康、梁的思想行動也已落伍於時代,但是,毛澤東畢竟從研究康、梁及其改良主義學說開始,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

求學軼事

初來東山學校,因為是外鄉人,毛澤東常被一些同學歧視。一天,毛澤東與幾位同學躲到教室後麵在河邊樹蔭下納涼。突然一隻青蛙從河中跳出來,蹲在柳蔭下一塊石頭上。有位同學想為難毛澤東,便請他以“蛙”為題做詩,毛澤東開口吟道:“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眾人聽後,先是一愣,隨即拍手稱絕,原本排擠毛澤東的人也對他心悅誠服。

毛澤東喜效仿“康梁體”作文,這一點遭到個別思想保守的老師的反對。他寫了一篇《宋襄公論》,因是“康梁體”,有位老師隻給了他20分;而國文老師譚詠春則破例給了他105分,並寫了一則批語:“視似君身有仙骨,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李元甫得知此事,感覺到這不僅僅是先生對學生的態度問題,而且事關學校的教學風氣和辦學方向,當先生不應壓製學生探求新知、接受進步思想的積極性。他向師生公開表示自己對此事的態度:“毛生潤之的文章我都看過了,是寫得很好的,他思想前進,文筆潑辣,給八九十分都不為過分。另外嘛,康、梁體的文章也是可以學的……”

從此以後,毛澤東在東山高小名聲大振,被同學們譽為“文章魁首”。東山高小的教學風氣,也由此來了一個大轉變,康、梁文章開始搬上了講堂,留學日本的蕭先生甚至在課堂上講起了“洋文”《天方夜譚》、《泰西五十軼事》……毛澤東和同學們都很興奮,覺得這才真像一個洋學堂了。

在“公誠勤儉”的校訓下,少年毛澤東以每天幫書院佃戶易三奶奶挑水的方式,初步實現著他對民眾的“仁”;以常與和他的師長、同學一起“激揚文字”,討論國家和世界的形勢,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和方式,漸漸達到他將來需要的“智”;以每天跑步、爬山、遊泳、冷水浴等,實現他的“野蠻其身體”;以飯堂上的格言“烏有士不啖菜根者而能辦天下事者哉”為準則,成為“嚼得菜根者,百事可為”的人物。

在這裏,毛澤東最早受到務實和實事求是學風的熏陶,其作文《言誌》、《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無一不朝著“學以致用”的方向論證,由此形成了毛澤東重力行、重踐履的思想作風;在以後的政治實踐中,毛澤東把這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緊密結合,最終在全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