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

探索思考

在眾多名篇佳作中,以“時間”為話題的文章比比皆是。正在讀此書的你,或許也為“時間”發過幾句議論,做過一番感慨吧?但即使是同一話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時間》角度更為新奇,立意更為透徹,看似在談“時間”,實則談的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閱讀批注

一切存在嚴格地說都需要“時間”。時間證實一切,因為它改變一切。氣候寒暑,草木榮枯,人從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時間,都從時間上發生作用。1

1 開篇切題

本文標題為“時間”,文章一開篇,作者用簡練的語言指出了時間的重要性:“時間證實一切,因為它改變一切。”切題是寫作的王道,是作文的底線,使用精練的文字切合題旨、開啟全文是一項可貴的寫作本領。

常說到“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價值”。其實一個人活下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不過占有幾十個年頭的時間罷了。2生前世界沒有他,他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沒有生命,他自然更無意義和價值可言。

2 承上啟下

談完時間的重要性,作者筆鋒一轉,把“時間”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關聯起來,立意高深,轉換巧妙,過渡自然。

正仿佛多數人的愚昧與少數人的聰明,對生命下的結論差不多都以為是“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是活個幾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麽吃,喝,睡覺,吵架,戀愛……活下去等待死,死後讓棺木來裝殮他,黃土來掩埋他,蛆蟲來收拾他。

生命的意義解釋的即如此單純,“活下去,活著,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聰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對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找出第二種結論,就是“怎麽樣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雖更肯定生活,那麽吃,喝,睡覺,吵架,戀愛……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間,到底也就有了分歧。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別言之,聰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習慣生活。聰明人以為目前並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於現狀,保證習慣。3(在世俗觀察上,這兩種人稱呼常常相反,安於習慣的被呼為聰明人,懷抱理想的人卻成愚蠢家夥。)

3 對比論證

麵對生命的意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此處,作者用“聰明人”和“愚蠢人”來做對比,“怎樣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呢?在對等的時間裏,在有限的生命裏,聰明人理解生活、追求改變,愚蠢人習慣生活、安於現狀。對比強烈,令人深思。

兩種人即同樣有個“怎麽來耗費這幾十個年頭”的打算,要從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即或擇業相同,成就卻不相同。同樣想征服顏色線條做畫家,同樣想征服樂器音聲做音樂家,同樣想征服木石銅牙及其他材料做雕刻家,甚至於同樣想征服人身行為做帝王,同樣想征服人心信仰做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結果都不會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詩人,同時也就有蹩腳詩人,有偉大革命家,同時也有虛偽革命家。4至於兩種人目的不同,擇業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4 排比修辭

作者使用一組結構相近的排比句,列舉出一係列相同的職業選擇,一氣嗬成地證明了即使擇業相同,成就和結果也不會相同。因為“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大為不同。

看出生命的意義同價值,原來如此如此,卻想在生前死後使生命發生一點特殊意義和永久價值,心性絕頂聰明,為人卻好像傻頭傻腦,曆史上的釋迦、孔子、耶穌,就是這種人。這種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複古,活下來都顯得很愚蠢,死過後卻顯得很偉大。屈原算得這種人另外一格,曆史上這種人可並不多。可是每一時代間或產生一個兩個,就很像樣子了。5這種人自然也隻能活個幾十年,可是他的觀念,他的意見,他的風度,他的文章,卻可以活在人類的記憶中幾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時間的限製,這種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這種限製。

5 舉例論證

中外曆史上名垂千古的偉人,如釋迦、孔子、耶穌、屈原等等,他們看出了生命的意義同價值,即使隻活了幾十個年頭,但他們的思想卻可以流傳幾千年。這些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讓論證更為深刻,更加令人信服。

話說回來,事事物物要時時證明,可是時間本身卻又像是個極其抽象的東西,從無一個人說得明白時間是個什麽樣子。時間並不單獨存在。時間無形,無聲,無色,無臭。要說明時間的存在,還得回過頭來從事事物物去取證。從日月來去,從草木榮枯,從生命存亡找證據。正因為事事物物都可為時間作注解,時間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數人提問到生命的意義同價值時,沒有一個人敢說“生命意義同價值,隻是一堆時間”。6

6 論證嚴密,層層深入

前文,作者從“肯定生活”方麵,從兩種人的分歧態度方麵,論述了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理解不同,結果也不同;接著,作者又借用偉人的事例,論述了生命的特殊意義和永久價值。本段中,作者回歸到“事事物物要時時證明”,指出“生命意義同價值,隻是一堆時間”。論證嚴密,富有層次。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一個真正明白生命意義同價值的人所說的話。老先生說這話時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說這話的是個偉人,能理解這話的也不是個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記得這兩句話,卻隻有那些從日光下牽入牢獄,或從牢獄中牽上刑場的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這兩句話的意義。因為說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同懂這話的人生命的耗費,異途同歸,完全是為事實皺眉,卻膽敢對理想傾心。

他們的方法不同,他們的時代不同,他們的環境不同,他們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們的心,同樣為人類向上向前而跳躍。7

7 卒章顯誌,點明題旨

文章結尾處,作者用“他們”,即釋迦、孔子、耶穌、屈原、陳子昂等人的事例做總結,使本文的中心論點得以升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自己的理想,在於為社會做貢獻的心意,在於“為人類向上向前而跳躍”。

閱讀賞析

說起沈從文先生,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我讀過他的小說《邊城》。”其實,除了《邊城》,沈從文先生從1924年至1949年,25年時間裏,創作過作品結集80餘部,是我國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

在25年不長的時間裏,先生之所以能創作出如此多的作品,是因為他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為人類向上向前而跳躍”。此後,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先生的文字被“封殺”,但他並沒有心灰意冷、得過且過、虛度光陰,轉而投身於文物研究領域,超然地做起這份工作,並成了出類拔萃的專家。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執著。最終,勤奮而有韌性的沈從文先生獲得了“時間”的肯定,也找回了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

瞧,時間並不會輕視每一個拚搏努力的人,也並不會怠慢每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許,我們的付出在眼前看不到回報和收獲,但別著急,隨著時間之河緩緩流淌,我們會驚喜地發現,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沈從文先生一樣,不負韶華,未來可期;不負流年,歲月可期!

閱讀延伸

1.試想一下,文章花大量筆墨寫“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卻為什麽以“時間”為題呢?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3.如果你來寫《時間》,會從哪個角度立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