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節 惺惺相惜

我剛剛念到一半,那個本來伏在地上,悲慟不已的“侍衛”已經發出奸計得逞的笑聲,他終於恢複了本該屬於他自己的聲音:“嗬嗬嗬……咦?我說一進來怎麽有這麽大的肉香味,原來你們兩個躲在這裏吃羊肉呢,嗯,正好餓了,來兩塊嚐嚐!”

還沒等多鐸把羊肉放進嘴裏,恍然大悟的多爾袞立即一副惱羞成怒的神情,上前一把掀掉了多鐸帽子,揪住他的衣領,也不知道哪來那麽大的氣力,將身材魁梧的弟弟猛力一提,多鐸被迫站立起來,還沒等開口告饒,就挨了多爾袞狠狠地一拳。

“哎喲,幹嗎下手這麽狠?又不是你的冤家仇人……”多鐸捂著肚子彎下腰去,滿臉痛苦神色。我不由得“噗嗤”一聲笑了出來,傻子也看得出多爾袞這一拳根本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純粹是威嚇作用的,不過好在多鐸也肯配合,這出鬧劇倒也熱鬧非凡。

從來沒有見過多爾袞的神色和情緒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變化如此之大的,前一刻他還悲慟得近乎麻木,後一刻完全像被激怒了的獅子,多爾袞指著剛剛將他愚弄了一番的多鐸,慍怒之下毫無風度地痛斥著:“你個臭小子,活該挨打!什麽玩笑不好開,非得拿自個兒的性命開玩笑,兒子都五六個了還沒個正經,什麽時候才能改改這個脾氣?剛才真的差點被你這個消息給嚇壞了……”

我強忍著笑意,趕繞到這兩兄弟中間,跪了下來,努力裝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請罪道:“王爺不要再繼續責怪十五爺了,這主意是我們一起琢磨出來的,就是為了逗你開心,可是萬萬沒有料到這玩笑開得過了火,把王爺嚇了個不輕,實在是罪過啊!你要怎麽責罰就怎麽責罰吧!”

多鐸也裝模作樣地跪了下來,居然還從後腰的皮帶上抽出一根馬鞭來,這個步驟可不是我們事先商量好的,肯定是他臨時改動了劇本,隻見他恭恭敬敬地將鞭子雙手奉上:“哥哥若是覺得實在惱火,那就用這鞭子將我狠狠地抽上幾下吧,保證火氣全消!”

我趕忙附和著:“古有廉頗‘負荊請罪’,今有豫親王‘負鞭請罪’,王爺的寬宏大量又豈能比藺相如遜色?”

多爾袞冷著臉在我們中間來回打量了一番,然後伸出手來,一把奪過了多鐸手上的馬鞭,隨手向後麵一扔,在我們期待的眼神下,他終於忍不住大笑起來:“哈哈哈……你們兩個,我怎麽說你們好呢?居然連我也作弄上了,”接著看了看我,眼神中滿是不可思議的色彩,“想不到啊,連熙貞你也有份,什麽一起琢磨出來的,我看你根本就是個主謀策劃者,原來你這些促狹的鬼點子也不比多鐸少到哪裏去啊!”

我連忙自謙著:“哪裏哪裏,王爺過譽了,我這點小伎倆,哪裏上得了台麵?”

“哦?照你這麽說,就憑你略施小計,我就輕易上當了,莫非我實在太過愚蠢?”多爾袞伸手拉起了多鐸,順帶著在他胸口搗了兩拳,哈哈大笑道:“十五弟啊,你今天能來這裏,實實在在地給哥哥一個莫大的驚喜,好久沒有這麽開心了,咱們兄弟今日就算是冰釋前嫌了,來來來,趕快坐下來,痛痛快快地喝上幾盅!熙貞也過來!”

多爾袞平時多數都是性情內斂,舉止文雅的,像現在這樣豪爽開朗,滿洲漢子的性情暴露無餘的時候實在是太難得一見了。沉浸在巨大喜悅中的多爾袞將多鐸按在身邊的座椅上,然後親熱無比地攬住了弟弟的肩頭,臉上綻放著愉悅的笑容,煥發出了難得的光澤,甚至親自拿起酒壺來給多鐸斟酒。我靜靜地站在一邊望著,欣慰中,卻不知不覺湧上了一絲淡淡的妒嫉——他似乎對我也很少如此流露過真實性情,而且還是如此徹底,毫不保留的。唉,被他如此關愛著的人,實在是這個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兩兄弟很快就喝幹了一壺酒,卻依然沒有絲毫醉意,我本來不打算繼續打擾他們之間快樂的把酒暢談,正準備悄悄退去,卻被多爾袞注意到了,他對於無意間冷落了我而略懷歉意,“熙貞,你也坐下來吧,酒要人越多喝起來才越有意思啊!”

我在他們對麵坐了下來,笑道:“也好,免得你們酒涼了沒人來溫,肉吃光了沒人來續,我就繼續給你們打打下手吧!”

直到最後一壺酒見了底,三個人均是醉眼朦朧,舌頭發硬。盡管耳畔依然隱隱約約地聽著多鐸口齒不清編織出的笑話趣聞,但他具體講了些什麽,不但我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去聽,恐怕就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信口胡謅了一些什麽。我嗬嗬地傻笑著,飄忽不定的眼神一直盯著同樣醉眼迷離的多爾袞,難道我的眼淚都笑出來了?究竟是什麽讓我如此發笑,連視線都朦朧模糊起來,恍如罩上了一層薄薄的水霧。

暈暈乎乎間,最後的記憶就是看著對麵的多鐸先是瞌睡大作,不知道什麽時候滑落到桌子底下呼呼大睡了;多爾袞隔著桌子費力地伸過手來,似乎在幫我擦拭眼角的淚水,他同樣舌頭僵硬地說道:“傻丫頭,誰惹你不高興了?你一直在那裏傻……傻笑個什麽啊?笑得連眼淚都出來了,唉,這樣就不……不漂亮了……”

我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雙膝跪在椅子上,連碰倒了桌子上的酒壺杯盞都懵然不覺,隻覺得全身都沉甸甸的,最後幹脆將半個身子都伏在了桌麵上。我的臉上不知道掛著什麽樣的笑容,伸出雙臂來抱住了多爾袞的肩頭,埋首其間,斷斷續續地說了一些夢囈般的話,接著就沒有任何記憶了……

清醒之後,我時常會想起那天晚上一塌糊塗的醉酒窘態,曾經多次追問過多爾袞,我當時究竟同他嘮叨了些什麽,可是他每次都是微笑不語,隱晦頗深,我甚至懷疑,他當時究竟是真醉還是假醉?

……

王府中的春天,已經是草木鬱鬱,陽光明媚了。當最後一處殘雪也徹底消融時,桃花已經開滿了枝頭,敞開的窗子外麵,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卻將盛開的桃花吹得紛紛飄落,如同經曆了半個冬天的鵝毛大雪一般。它竟是如此脆弱,經不起些許微風的摧殘,匆匆地零落成塵,伴隨著絲絲春雨,逐漸碾為泥濘。

我並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窗外的落英繽紛並沒有引起我的多少惆悵,此時我正和多爾袞站在窗下的桌案前,久久地凝視著那張碩大的遼東軍事布防圖。

“此次雖然名為征寧遠,實際是攻取寧遠以西至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三城。就是要先剪除防守薄弱的前屯衛三城,也就是兵法謀略上所謂的‘避實擊虛’。奪取此三城,便切斷了寧遠與明軍大本營山海關的聯係,從而把寧遠徹底孤立起來,再集中力量對它發動攻擊,到時候我相信,吳三桂再也抵擋不了多久,就會乖乖地投降的。”多爾袞伸出手來,先後將地圖上的幾處圓點標記指點來給我看,以便於我能更清楚地了解他此次所策劃好的戰術。

“哦?王爺如此自信,吳三桂就那麽容易投降大清?要知道這兩年以來,不論是先皇在日,還是你如今輔政之時,前前後後一共給他去了不下十封勸降信,算是費盡唇舌,極盡循循善誘,分析利弊之能事,還不都是石沉大海,白白浪費了一片苦心?這一次怎麽就如此有把握呢?”我故意揶揄道。

多爾袞直起身子,右手不經意地扶在後腰上,見我的視線注意到了這裏,他立即放下手,略顯心虛地解釋道:“剛才批折子,坐得久了,自然會有些腰痛,看來還是站著得好。”

“哼,你這點謊話能瞞得了誰?你老老實實地坐下來,我幫你推拿一下吧。”我見多爾袞有意瞞我,不悅地說道,心中暗歎:在我麵前還要裝得那麽辛苦,何必呢?

“算了,你那兩下子也別拿來糊弄人了,還是呆會兒再說吧,”多爾袞故意把話題繞回了原路上,他一臉自信的微笑:“看你這麽好奇,那就告訴你吧,我前不久根據一個探子回報,才知道原來吳三桂已經暗中將他的一家老小安置到距離寧遠城僅有三十餘裏的中後所,大概是害怕我大清什麽時候突襲寧遠,到時候又是一場長時間的包圍消耗戰,他怕萬一城破會連累了家小,所以才會如此舉動吧。”

我冷哼一聲,做出一臉鄙夷狀:“想不到你竟然能夠準備出這麽卑鄙的做法,直接攻取中後所,搬吳三桂的家小為質,脅迫他投降?就算僥幸成功,這勝利來得也不夠光彩,隻怕為後人恥笑啊!何況吳三桂如果因此而降,必然心存不忿,陽奉陰違,說不定在哪個戰略的關鍵之處突然反戈,到時候麻煩可就難以收拾了。再說你怎麽就能如此肯定,吳三桂果然會受這個脅迫?依我看來,他多半會如當年楚漢之爭時漢高祖的做法,定不肯因你挾製其家小,做城下之盟的。”

多爾袞不禁愕然,他疑惑道:“怎麽可能?吳三桂是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受孔孟之道熏染而成長起來的儒將,君臣父子,此種大節必然恪守備至,怎麽好和漢高祖那個出了名的無賴相比?況且天聰四年時,先皇第一次率大軍繞道蒙古入關,祖大壽應大明皇帝急召回援,兩軍在建昌相遇,吳襄率偵騎遠探被圍,吳三桂居然隻率領了二十個家丁就奮力殺入我八旗精銳的團團圍困之中,浴血廝殺,幾乎將生死置之度外,這可是我當時親眼所見,並且深為感慨。如此事父至孝之人,又怎麽可能置父母妻小的性命於不顧呢?”

說起那場戰事,多爾袞仍然記憶猶新,在清軍占據了完全上風時,最後真正大出風頭的不是他這個當時剛剛十八歲的墨爾根代青貝勒,而是祖大壽軍中的一個小小標統,多爾袞當時就牢牢地將這個隻比他年長兩歲的青年俊傑的名字刻在了腦海之中。因此這十餘年來,多爾袞一直對吳三桂這個對手心存惺惺相惜,敬重佩服之意。

我想起了在史書上看到的關於吳三桂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之後,怒發衝冠之下,給他父親吳襄寫下的那封決裂信,具體內容當然記不清了,但是裏麵有一句話我卻印象深刻:“父既不能為忠臣,請諒三桂不能為孝子;書到之日,縱使賊置父於鼎釜之上,兒亦不顧也!”可見在吳三桂心中,究竟如何權衡利弊的。

當然這些我不能明說,也不能顯示出未卜先知之能,於是隻得換了一個角度分析道:“儒家之學,君子為人之道,當以國事為先,家事為後,所謂‘君臣父子’,也是君臣大義為先,父子之情為後的。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一個深明大義的人,固然抉擇艱難,最終也會選擇為國事盡忠,哪怕舍棄家小。吳三桂少年得誌,平步青雲,深受大明皇帝恩賜厚遇,怎能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力呢?恐怕假使王爺拿到他的家小相脅,反而會激起吳三桂的憤慨,更加堅定了與大清一搏到底的決心,到時候就更加棘手了。”

多爾袞聽罷後,默然不語,沉思良久,始終未置可否。我明白他的意思,肯定是對我的分析不以為然,卻又不肯直接否定來掃我的麵子,他這個人啊,總是為別人顧慮太多。

我暗暗歎了口氣,前後思考了一番,然後勸道:“其實王爺此次用兵根本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眼下陝西的李自成自開封之戰以後,已經羽翼豐滿,實力雄厚,看情形不出今年年底,就會立國稱帝,然後大舉進發,直取京畿的。到那時大明皇帝一定會急召吳三桂率領關寧之軍放棄寧遠,救援京師,如此兵不血刃,坐享其成地得到整座寧遠城不是再好不過了嗎?又何必急於此時出兵,勞師動眾呢?”

“也許你的分析是正確的,而我擔憂的是,眼下雖然大明在遼東僅剩下寧遠和中後所,中千所,前衛屯三座城池,可關寧軍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共計有六萬餘人。倘若不提前予以沉重打擊消磨的話,放任這六萬精銳的生力軍回去關內勤王或者扼守山海關,恐怕就會成為我大清進軍關內的最大阻礙啊!況且中後所裏囤積著大批的明軍糧草,如果被我們所獲,既補充了自己,又削弱了敵軍繼續堅守下去的意誌,豈不是一舉兩得?”

我明白此時就算是我將一切局勢的發展全部講明,多爾袞也未必肯信。盡管他已經是這個時代,或者說是當今天下最為英明睿智的統帥了,但是他也不能做到未卜先知,料事如神。此時的多爾袞根本不會料到,也不敢置信運氣的眷顧,會令他在甲申年的春天接到吳三桂的那封求援信呢?

“還有一點恐怕王爺隻不過是在心裏想想,而不方便說出來罷了——你莫非已經構劃出一個策略來,就是派人秘密與李自成聯係,和他約好來年一起出兵,兩麵夾擊,共滅大明,然後分取一杯羹。所以你才擔心吳三桂的關寧軍會拖住大清軍隊入關去分取利益的最佳時機,倘若耽誤了時日,等到李自成的軍隊占據了燕京,坐穩了皇城時就再無良機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