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紫禁城宮殿名稱異同

上搜來的資料,可能不太完整,大家有個明白就好,文文還不至於把紫禁城所有的宮殿都描繪一番!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是改成神武門。

--英華殿始建於明代,初曰隆禧殿,隆慶元年更為今名,

--鹹福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為鹹福宮。清沿明朝舊稱,

--儲秀宮建於明永樂年間,初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更名儲秀宮。

--長春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複稱長春宮。

--翊坤宮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

--太極殿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z生於此,故於嘉靖更名啟祥宮,清代改稱太極殿。

--永壽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樂宮。嘉靖改名毓德宮,萬曆又更名為永壽宮。

--漱芳齋位於重華宮東側,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於明永樂,清乾隆帝即位後,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

--延暉閣明代初建時稱清望閣,清代改今名。

--養性齋位於禦花園西南,始建於明代,稱樂誌齋,清代改今名。

--麗景軒,慈禧太後50大壽,大修儲秀宮,以聖母皇太後的身份再次居住儲秀宮,時將後殿思順齋改名為麗景軒。

--體元殿原為啟祥宮後殿,清鹹豐將此殿改為前後開門的穿堂殿,鹹豐禦筆匾題“體元殿”。

--壽安宮。始建於明代,初名鹹熙宮,嘉靖改稱鹹安宮。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後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後改稱壽安宮。乾隆二十五年,為皇太後七十聖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台。嘉慶四年將戲台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天狐大領主最新章節。

--禦花園,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雍正改稱禦花園。

--弘德殿為乾清宮之西小殿,始建於明代,初名雍肅殿,明萬曆十四年改今名。

--誠肅殿,為紫禁城齋宮的後寢殿,建於雍正九年,初名孚?殿,明代時,這裏是神霄殿,是供奉死去太後的道教宮殿,東臨弘孝殿(今毓慶宮後部),南鄰內東膳庫(今齋宮前殿)。

--延禧宮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類推各宮門等。

--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景仁宮。

--永和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更今名。清沿明舊。

--承乾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

--景陽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景陽宮。

--鍾粹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鹹陽宮,明嘉靖十四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天穹寶殿始建於明代,初名玄穹寶殿。清順治朝改建,後避康熙皇帝諱更名為天穹寶殿。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築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

--上駟院,清代內務府所屬的三院之一(三院是上駟院、奉宸苑、武備院),掌管宮內所用之馬。清初沿用明代之製,設禦馬監,後又改稱為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改稱上駟院。

--太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類推太和門等。

--中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誌不外馳恬神守誌”。

--南三所位於外朝東路文華殿東北,為一組殿宇的總稱。明朝這一帶有端敬殿、端本宮,為東宮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擷芳殿”,清康熙年間太子允?之宮人於此居住。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興建三所院落,作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寧壽宮以南,故又稱“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嘉慶朝以後多以“擷芳殿”代稱整組建築。

--鹹安宮,清內務府在宮內開設的官學設於此,稱鹹安宮官學。清雍正七年在宮內設官學,原址位於壽康宮後、長庚門內的鹹安宮,為明代建築,天啟年間客氏曾居之。乾隆十六年(1751),鹹安宮改建後稱壽安宮,為皇太後、妃等居住之所。

--體仁閣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

--協和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左順門。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因雷擊起火,延及左、右順門,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稱會極門。萬曆二十五年六月,“三殿又災”,殃及會極門,至天啟年間才重建。清順治初年重修並改稱今名。

--熙和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右順門。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災被焚毀,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名歸極門。萬曆二十五年六月再度燒毀,天啟年間重建秦越無雙最新章節。順治二年五月改名為雍和門,乾隆元年為避雍正皇帝諱而改為熙和門。

明初.對育軒——明嘉靖.玉芳軒——清.位育齋

明.毓翠亭、金香亭——清.玉翠亭、凝香亭

另:保和殿在臨時作為康熙寢宮時稱“位育宮”並在崇台上建有東西配殿。

明初.西宮——明宣德.仁壽宮——明嘉靖.慈寧宮——清.慈寧宮

明初.東宮——明正統.清寧宮——明天啟.慈慶宮——明崇禎.端本宮——清乾隆.南三所

明嘉靖.慈慶宮——明崇禎(?或更早些).仁壽宮——清康熙.寧壽宮

明初.玄極宮——明?.立極寶殿——明隆慶元年.隆德殿——明崇禎六年.中正殿

可以說,坊鄉都鄙是古代中國戶籍鄉裏製度的延續,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正如明人所說:坊裏,“古都鄙鄉遂之遺也。”

所以,坊作為城市社區單位的名稱沒有改變,大小城市也多有坊的劃分,所謂“坊裏之分以定井疆”。城下有司、有坊,坊下有牌、有鋪,或坊下即為街巷。城門之外為關廂。

自明代以來,北京便有五城與坊的劃分,有文獻記載曰:“京師雖設順天府、大興、宛平兩縣,而地方分屬五城,每城有坊”。

又曰:“明製,城之下,複分坊鋪,坊有專名,……鋪則以數十計”。

城區的劃分是管理的需要,而五城之分則是人們從儒家方位觀念出發劃分城市的習慣方式,所謂“唐麟德殿有三麵,故稱三殿,亦曰三院。今京都五城,兼中、東、西、南、北而言,蓋即此意。”[15]也就是說,五城即為五方之意、含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五城之下設坊,明代共計三十六坊,中城曰:南薰坊、澄清坊、明照坊、保大坊、仁壽坊、大時雍坊、小時雍坊、安福坊、積慶坊。

東城曰: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南居賢坊、北居賢坊。

西城曰:阜財坊、鹹宜坊、鳴玉坊、日中坊、金城坊、朝天坊、河漕西坊。

南城曰: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紙坊。

北城曰: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靈椿坊、金台坊、日忠坊、發祥坊”。

老實說明清故宮名稱變化很多,但很多都是在明朝中後期就改名了,清朝沿用而已:

(前麵的名字都是今天的名字,後麵才是清朝以前的名字)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建成,稱玄武門。清康熙(玄燁)時避諱“玄”,改成神武門。

英華殿初名隆禧殿,明隆慶元年更為英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後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後三宮是皇帝皇後生活起居地(沒改過名):

乾清宮是故宮內廷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為明嘉靖年間建。

坤寧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寢宮,清朝時是皇帝的洞房和祭祀場所。

內廷東西六宮為皇帝妃嬪們的住所:

西六宮

鹹福宮,初名壽安宮龍戰乾坤。明嘉靖十四年更名為鹹福宮。清沿明朝舊稱。

長春宮,初名長春宮,明嘉靖改稱永寧宮,明萬曆複稱長春宮。

永壽宮,初名長樂宮。嘉靖改名毓德宮,萬曆又更名為永壽宮。

儲秀宮,初名壽昌宮,嘉靖更名儲秀宮。

翊坤宮,初名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

太極殿,初名未央宮,嘉靖更名啟祥宮,清代改稱太極殿。

東六宮:

延禧宮,初名長壽宮。嘉靖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

景仁宮,初名長寧宮,嘉靖更名景仁宮。

永和宮,初名永安宮,嘉靖更名永和宮。

承乾宮,初名永寧宮,明崇禎為承乾宮。

景陽宮,初名長陽宮,嘉靖更名景陽宮。

鍾粹宮,初名鹹陽宮,明嘉靖更名鍾粹宮,明隆慶五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外廷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太和殿,始稱奉天殿。明嘉靖改稱皇極殿,清順治改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整個宮城的主體建築和核心空間。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朝時還因為火災經常處於廢墟狀態),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上朝”,曆史上叫做“禦門聽政”。明朝的禦門聽政在太和門前的廣場進行,而不是屋裏。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

保和殿,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至於明代宮廷遊玩和集會,宮內有禦花園,逢年過節還能湊一起看煙花、雜技什麽的。

清明節,又名秋節,每年此節,明代帝王除了駕幸回龍觀(明弘治十七年的玄福宮,為明代帝後謁陵時駐蹕處)等處踏青,觀賞海賞外;還有坤寧宮及各宮內,都安放設置秋一架,以供後妃宮女及內臣等,玩耍娛樂。

端午節,明代帝後要駕幸西苑(今天北京西郊),觀看鬥龍舟、劃船等娛樂表演活動。屆時,帝後或駕幸萬壽山(今在頤和園內)前插柳(重陽來登高),觀看禦馬監勇士跑馬走解,以及擊鞠之戲的精彩表演,以歡度節日。如永樂十年(1412年),北京禦林軍曾在新設的東苑(今南池子、菖蒲河公園一帶)球場,舉行會鞠表演。

另外要說一下,明史上麵說周太後是居住在仁壽宮也就是後來的慈寧宮,但是在明成化年間並沒有仁壽宮一說,不記得是哪次搜查資料的時候說周太後住在清寧宮,後期才遷往仁壽宮的,這個我實在是搞不懂了,所以請大家就認為是在清寧宮居住的吧!

還有紀氏,明孝宗的母親是居住在長樂宮就是後期的永壽宮,萬貴妃居住的長安宮是明朝初期建成就是後來的景仁宮,這個是從故宮平麵圖上得到的資料,這裏麵不是很全,大家以這個為準哈!

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