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鬼附身之桃園三結義

“然然,你是不是生病了?”範書衡好不容易找回自己的聲音,他終於相信那兩個丫鬟的話了,他的寶貝女兒肯定被鬼附身了,不行!他一定要找大宋最牛的道士來做一場法事。暗自下著決定,不過女兒這樣的聲音,這樣的語氣,讓他有點心花怒放,骨頭軟,“爹爹就然然一個女兒,怎麽會不疼你呢!”

“既然爹爹疼然然,就原諒女兒一次好不好?”範悠然放開他的新任老爹,皺著鼻子,撅著嘴巴,用右手比了一個‘一’字,“就一次拉,老爹!如果你不原諒我,我會心痛,頭痛,胃痛,甚至盲腸都會痛。”雖然不明白女兒口中的盲腸是什麽,但看看她那可憐兮兮的表情,怒火慢慢熄滅了,勾起了心中無限的父女深情。

“爹爹也不想罰然然……”

“耶,我就知道爹爹一定不舍得處罰然然!”她歡呼一聲,用力在範書衡的老臉上“啵”了一下。老頭有點暈乎乎的,別說家法了,現在連責備的話都說不出口了,隻能好聲好氣,溫柔的“勸解”,“然然啊,以後千萬不可以穿男裝上街,如果你出了什麽事,讓爹爹怎麽辦?”

“女兒明白了,女兒不為自己,也會為爹爹考慮的。”她親熱地摟住自己的掛名老爹,心中得意,不禁感歎,“原來老爸是女兒上輩的情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無論在哪個朝代都適用!”

“老爺!”範府的管家愣愣地看著勾肩搭背的父女倆,再看看跪在地上不敢抬頭的丫鬟,我覺得他家老爺和小姐都被鬼附身了,他待會要記得去告訴夫人!

“老管家,什麽事還不快說?不要打擾我和老爹的family-time!”管家沒聽懂她的話,依然在震驚中,隻聽嬌柔的女聲又傳來,“怎麽?看本小姐美貌,所以說不出話了?”

“然然!”雖然覺得自己的女兒是最漂亮的,但範書衡的原則一直是低調,隻能出聲阻止女人的實話,“管家,什麽事快說!”

“那個——,老爺,蘇軾,蘇轍兩公子來訪,說是表少爺的好友,隻是老奴親眼見表少爺與他們擦肩而過卻並不相識,這……”

範悠然聽了這話,不得不為自己那雙膝蓋的命運悲歎,因為她又要跪下了,“請爹爹再原諒女兒一次,今日在酒樓偶遇兩位蘇公子,忍不住與他們切磋……”她思考著應該怎麽說,總不能說算命吧?“對了,切磋詩詞!不想獲得兩位公子讚賞,在他們盛情難卻下,然然隻能報出表兄的名諱……”她的聲音越說越輕,,說實話她也是害怕那個比死還難受的家法的,“爹爹,你看現在……”

範書衡也在思量著,這二蘇是歐陽修的門生,今年秋試的熱門人物,能結交當然是最好,隻可惜他的寶貝然然是女兒身。若今日拒之門外,如果他們下次再來,巧遇真正的楊懷仁,那就更加糟糕了。

“爹爹,要不讓女兒穿男裝見他們一次?”範悠然觀察著她父親的臉色,“如果能見到,一定要和他們結拜!大小蘇的結拜三弟,哇!那多拉風啊!”她暗自盤算著。

“這……”範書衡還在遲疑。

“別這呀,那啊的,管家,你快去湖心亭備酒菜茶點,趣房四寶,然後禁止所有丫鬟仆人進出後院,梅香,快去把今日我們穿的衣服拿來。老爹,你就在後院的書房中看著我們,這樣可好?”她都已經這樣吩咐了,範書衡怎麽還能說不好?

湖心亭中,雖然蘇轍越看她們主仆兩人越像女人,但是再想想,中書舍人怎麽會讓女兒出門見客,隻能打消了心中的想法,“可有在開封府中受驚?”這是他拉著兄長貿然拜會的原由。

“包大人明察秋毫,怎麽可能冤枉,隻是蘇小哥為何知道暫住舅父家?”範悠然不解。

“我們兄弟二人擔心,所以趕去開封府,打聽之後知道你們回了範府,又聽旁人說範府有一位表少爺,所以……”

“啊呀,蘇小哥真是絕頂聰明!”範悠然豪氣地拍拍蘇轍的肩膀,見蘇軾板著臉坐在一旁,忍不住去逗他,“蘇大哥怎麽不說話?小弟給你斟酒!”她故意把酒灑在他手上,又慌忙那出汗巾來擦,“啊呀,看小弟多笨手笨腳的!”吃大趣豪蘇軾的嫩豆腐,隻有她才能做到!忍不住洋洋得意。

“少爺!”梅香實在看不下去了,不等蘇軾反抗,急忙拉住範悠然的毛手毛腳,指指書房的方向。

“蘇小哥可曾記得,之前在酒樓中,我們打賭,若是輸了,你們便要與小弟結拜。既然小哥已經輸了,我們擇日不如撞日,現在就模仿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來一個‘亭台三結義’可好?”被掛名老爹監視著,送上門的嫩豆腐都不可以吃,那結拜總可以吧?用她現代女性的眼光來看,這二蘇還真是不錯,蘇轍可愛而憨直,一直笑眯眯的,好老公人選,蘇軾酷酷的,總是不說話,但有外在又有內涵,典型的才子啊!如果不是因為已經有風了,如果不是她十年後就要離開這裏,怎麽會放過如此好的貨色呢?

“請問,何謂‘桃園三結義’?”蘇轍想來想去不記得有這個典故,蘇軾也疑惑地看著範悠然。

“不是吧,你們連最著名的桃園三結義都不知道?也太孤陋寡聞了吧?話說當年劉備,張飛,關雲長在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史記》上並無這段記載!”蘇軾終於說話了。

“這種花邊新聞,當然不是寫在《史記》上拉,那是……”她說不下去了,因為突然記起《三國演義》是元朝人寫的,而她正身處一百多年前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