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七月十七日。

算在後世,這日曆上已步入八月,酷熱的夏日依舊無情。

這一天,北上的各級官員和將領,監軍張霖若等人,不畏烈日的炙烤,對杏山堡及其周邊進行了嚴密的巡查。

在溫越的建議下,所有人都意識到杏山北側的長嶺山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這座山嶺成為了他們巡視的重點區域。

長嶺山位於杏山堡西北方向,距離約十裏,其西側延伸出去是一片連綿不斷的山脈,直至女兒河的南岸。

盡管長嶺山的海拔並不高,山勢也較為平坦。

但其山腳下的平原地帶卻有一條通往鬆山的重要道路。

山上植被稀疏,多為荒草和泥土覆蓋,山頂上還保留著一個廢棄的火路墩,曾是守軍瞭望的據點。

一條狹窄的小徑自山下的主幹道直通至墩台。

當眾人攀登至長嶺山,無不汗流浹背。

即便如此,洪承疇依然保持著他的儒雅風度。

他站在火路墩旁,遠眺四周,深有感觸地說:“這裏的確是關鍵所在,若在此駐紮一支軍隊,便能實現南北呼應,有效阻止敵人的迂回包圍,確保我們的安全。”

張霖若也表示讚同:“長嶺山北接鬆山堡,南聯杏山堡,掌控著鬆山與杏山之間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確實至關重要,在此建立一座堅固的營寨,實屬必要。”

他轉向山的東北腳,看到一條河流從群山中蜿蜒而出,眼中閃過一絲興奮:“這裏有水源,解決了駐軍的飲水問題,我們可以在這裏構築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和營寨!”

溫越也是站在山頂之上。

他的目光穿越了廣闊的原野,那裏有著連綿不斷的丘陵和平川。

他放眼望去,南方的杏山堡坐落在丘陵和平原之間。

而長嶺山則延伸出去大約五裏的距離。

在那片平川之後,是一片連綿的山地,遮擋了他的視線,要不然他或許能看到東邊浩瀚的大海。

當溫越轉過身來,向西望去,隻見連綿不絕的山脈巍峨聳立,溝壑縱橫,宛如黃土高原一般,充滿了歲月的滄桑。

眼前的這片土地,自古以來見證了多少曆史的風雲變幻?

溫越的心中湧動著激動的情感。

此刻,聽了張霖若的話,溫越道:“張監軍說得極是,我的想法也是如此,我們應在這裏建立一座堅固的營寨,由我青牙軍的輜重營士兵守衛,如果敵人膽敢進犯,必將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流盡他們的鮮血。”

而在攀登長嶺山並觀察四周地形之後。

溫越又有了新的戰略構想。

長嶺山的西北側地勢險峻,緊鄰著連綿的山脈和錯綜複雜的溝壑,除非身手敏捷之人,否則難以攀登,大規模的軍隊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主要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山的東北麵和東南麵。

這兩麵的坡地較為平緩,甚至連馬匹都能直接衝上山。

特別是山的東北麵靠近河流,這對於駐軍的飲水供應至關重要。

可以預見,如果清軍發起攻擊,他們必然會從這兩個方向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因此,溫越的設想是借鑒之前慎水河畔之戰。

挖掘戰壕,修建壁壘,並在其中布置火炮和火槍,形成一道犬牙交錯的防線。

至於木柵和木寨,除非是在山頂的核心區域,否則並不需要。

溫越帶領著眾人審視地形:“這座山的東南和東北方向,都有山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頂。因此,我們可以在這些道路上,以及地勢險要之處,逐層設置矮牆和壕溝。”

在他的構思中,長嶺山從東北到東南大約有四裏的長度。

從山腰到山頂,至少需要建造多道矮牆。

這些牆不需要太高,隻需達到戰士胸口的高度即可,以便火銃手能夠瞄準並射擊敵人。

同時,為了增強防禦力。

矮牆應該修築得更加堅固,足以抵擋大炮的轟擊。

至於壕溝,則應該挖掘得更深一些。

至少深達一丈,寬度也應為一丈。

這樣一來,矮牆實際上達到了四米的高度,相當於尋常屯堡城牆高度。

每一道矮牆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遠。

而且要順著山勢建造,使得後一道矮牆實際上比前一道更高。

這樣,牆後的射手可以輕易地瞄準敵人。

同時不會誤傷到前線的己方戰士。

通過這種方式,上下層的防禦力量可以相互呼應,形成一個立體的火力打擊網絡。

在場將領當中,滿桂馬世龍等,都是曾經參與過慎水河畔之站的。

此刻聽聞溫越的計劃,都是頻頻點頭表示讚同。

當然,溫越的構想不僅僅局限於這些。

在他的規劃中,總共設置了九道矮牆和壕溝,分為三個層次。

這樣一來。

在清兵試圖突破每一堵低矮的壁壘時,他們不得不同時應對來自上方和下方的密集火力。

這些壁壘不僅構成了堅實的防線,還隱藏著致命的陷阱。

從萬人敵到灰瓶彈,再到毒煙彈,各種武器層出不窮。

必然使得清兵在進攻時左右為難,上下受製,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

而三個攻擊波次又會巧妙地間隔開來,彼此間保持了大約五十步和一百步的距離。

這樣又可以為戰場上的臨時設施提供了空間,比如用於救治傷員的帳篷和竹篷,以及供士兵休息和集結的區域。

每一堵矮牆之間都精心留下了多個缺口。

這些缺口為牆內的戰士們提供了靈活出擊的機會。

青牙軍的勇士們絕非被動防守之輩,他們在堅守的同時,也會伺機反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矮牆間的缺口並非簡單直通,而是設計成了錯綜複雜的迷宮。

例如,從第一道矮牆的缺口進入後,可能會遇到一堵堅固的牆壁,需要向左或向右移動數步甚至十幾步,才能找到通往下一個缺口的路徑。

此外,每一波攻擊前方的矮牆缺口處,還可以部署火炮。

一旦開火,必將使攻牆的清兵遭受慘重的打擊,哀嚎連連。

但這還不是全部。

為了進一步加強防禦,這些矮牆周圍還設置了眾多向外突出的結構,類似於城牆上的馬麵敵台,可以從側麵對攻擊矮牆和壕溝的敵人進行射擊。

考慮到火銃的射程和威力,大約每隔一百五十步就設置一個這樣的突出牆體。

為了防止出現射擊死角,這些牆體的前端被建造成銳角形狀。

就如在第一波攻擊的第一道矮牆的通道口兩側,便可以設置了兩個巧妙向外突出的牆體,使得這個入口仿佛被深深地嵌入其中。

任何試圖通過通道的建虜,都將暴露在兩側牆體的火力覆蓋之下,從而遭受雙重打擊。

在山的東北側靠近河流的地方。

為了保護水源並防止敵人利用淺水河道進行攻擊,也要修建了幾道矮牆。

當然。

雖然長嶺山的西北部分地形險峻,溝壑縱橫。

但出於謹慎考慮,仍需在此設立多道防線,以防備建虜的精兵,如巴牙喇兵的決死衝鋒。

最後,山頂被選作火炮的架設地點。

並以火路墩作為瞭望塔,以便全方位監視周圍的戰況。

溫越闡述完自己的戰略陣地後,冷笑道:“這樣看來,除非建虜願意付出數萬人的生命,否則想要奪取我們的長嶺山,隻能是癡心妄想!”

聽到這話,眾人不禁大為震動。

按照溫越的部署,敵人要想攻占長嶺山,竟然需要死掉數萬人?

然而,當眾人看著溫越那冷酷的笑容,以及他身邊將領們深信不疑的表情時。

眾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一股寒意,開始相信這個計劃的可怕效果。

不免的,眾人都為即將麵對這一防線的清軍感到悲哀。

好些人,又慶幸溫越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

否則如果讓他們去攻山,即使犧牲所有部下也可能無法取得進展。

洪承疇在深思熟慮之後,也對溫越的策略表示了極高的讚賞,並詢問道:“平虜伯,您的這個方法,是否乃是銃城之法?”

溫越道:“大致如此。”

洪承疇所說的銃城,乃是一種三角形三層空心式敵台。

這種銃城的建造非常困難,需要使用大塊石頭堆砌,城牆必須極其堅固厚重,共有三層,下層安裝大型火炮,中層和上層逐漸縮小,屬於棱堡的一種。

溫越承認,雖然他也采用了類似的幾何式防守方法。

但相比之下他的方案更為簡陋,主要是挖掘矮牆和壕溝。

溫越依賴的是麾下勇敢善戰的士兵。

他認為,盡管自己的方法在防護方麵非常有效,但如果軍士們缺乏戰鬥意誌,那麽一切都是徒勞。

此外,這種幾何式的防禦體係看似簡單,實際上涉及到複雜的土木工程技術。

沒有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是無法完成的。

不過,溫越的輜重營中有許多擅長數學的人才。

他們能夠輕鬆繪製出詳細的圖紙,然後按照圖紙進行施工。

張霖等文官在深入思考後也表示了強烈的支持。

他們認為溫越的方法既經濟又高效,不需要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建設。

隻需要動員輜重營的戰士,甚至是普通民夫,進行簡單的挖掘和築牆工作即可,這種方法值得廣泛推廣。

滿桂和馬世龍也被這種方法所吸引。

他們意識到自己負責防守的五道嶺也可以采用類似的策略。

他們決定等到長嶺山的工事完成後,回到自己的防區,照搬這種做法。

……

昨天,在各級官員巡視長嶺山之後。

青牙軍的輜重大將孫截散,便帶領著營部的參謀以及下屬各將領,聯合軍中的情報人員,對長嶺山進行了細致的勘察。

他們迅速製作了一個沙盤模型,並繪製出了防線的詳細圖紙,提交給了溫越審批。

溫越審閱後認為計劃可行,當天就給予了批準。

挖掘壕溝和築牆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主要由隨軍的民夫和壯丁承擔。

為了這場戰役,朝廷不惜重金投入,特別撥款。

除了關外的本地居民外,來自全國各地的民夫們紛紛聚集到遼東前線。

從關內到關外,一路上絡繹不絕地為大軍運送糧草和物資。

這些民夫們的報酬按照大明邊境修建邊牆和城堡的工役價格計算。

每天給予銀兩。

約是糧食銀一分,鹽菜銀五厘。

而青牙軍在十七日中午發出號召。

承諾願意來長嶺山的民夫們每天不僅能吃飽飯,還能獲得銀兩二分的報酬。

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民夫和軍壯前來報名。

到了晚上,輜重營的將士們已經接收了超過萬名願意參與勞動的人。

而且還有更多的人在得知消息後急忙趕來。

這些民夫和軍壯大多是以同鄉或同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他們的口音各異,幾乎所有人都是文盲。

大明百姓俱是如此。

輜重營的大將孫截散對此並不感到意外。

他根據他們同鄉同村的規模,將他們分成五十人或一百人一隊,總共編成了一百多支隊伍。

每支隊伍中,設有一名領隊和兩名副領隊,由隊伍中有威望的人擔任。

第二天清晨,隨著太陽初升.

長嶺山防線正式開始了建設工作。

在開工之前,天色剛剛泛白,輜重營的炊事車輛就已經密集聚集在山腳下了。

火頭兵們忙碌著。

他們快速地製作出一個個香氣四溢的大餅。

同時一鍋鍋的肉湯也在沸騰,裏麵加入了幹肉和各種調料,逼人的香味不時飄散出來。

讓旁邊等待的民夫和軍壯們直流口水,議論紛紛。

“這些青牙軍,真是吃得不錯,看看那些大餅,全部都是用白麵做的!”

“你才知道啊,現在天下人都不知道,青牙軍不僅打仗厲害,吃的飯菜也是最好的。”

“聽說關外北邊一些地方,都被稱為世外桃源,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即使在嚴重幹旱的年份,也沒有人餓死!”

“這真的假的……”

“絕對是真的,咱們被調過來的時候,又不是沒有經過,那田,那路,嘖嘖,真是好嘞!”

“是啊,你看這些青牙軍的官兵,就算是輜重兵,個個都是吃的滿臉是油,看起來比我們村裏的地主老爺還要有派頭,要是能加入青牙軍該多好啊……”

“就你這副模樣,還想加入青牙軍?我看我還差不多……”

“屁,你能加入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