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越一向以慷慨著稱,與盟友相處融洽。
過去的戰友如祖大壽、滿桂、馬世龍、洪承疇等,都曾在與溫越共同作戰中受益匪淺,自然不願意看到溫越留守後方。
麵對眾人的勸說,連張霖若也在其中,溫越最終放棄了堅守後方的打算。
經過一番思考,溫越道:“剛才祖將軍提到大軍需要分守多個地點,但我認為隻需守住幾個關鍵點即可,無需過多兵力。”
祖大壽道:“願聞其詳。”
溫越闡述道:“首先,在杏山堡北麵不遠的長嶺山上,可以駐紮三千兵力,挖掘壕溝建立營寨,與南麵的杏山堡守軍形成呼應。
“這樣就能控製鬆杏要道,防止敵人挖壕截斷我們的聯係。這個任務,我建議由我的輜重營將士來承擔。”
見眾人陷入沉思,溫越繼續說道:“其次,在杏山西南方向約十裏的五道嶺群山丘陵地帶,橫跨川原,山的東北腳和西北腳分別有大興堡和東青堡。
這兩堡之前都有河流,我們可以選擇一兩位入援大將軍,在五道嶺上駐守重兵,布置深壕和火炮,與兩堡守軍形成呼應。
“如果敵人想要攻擊杏山堡,必然要從女兒河過來。
“女兒河距離杏山堡不過十幾裏,中間就是五道嶺。
“他們一旦接近杏山堡,就會受到我們左右兩側的夾擊。
“而且,如果不先奪取大興堡和東青堡,以及長嶺山的駐軍,他們又怎能安心攻打杏山堡,而不擔心後路被切斷呢?”
看著溫越詳細地分析著山脈地形,對各個地點了如指掌。
讓洪承疇和各將深感佩服,這溫越之所以天下聞名成名,絕非偶然。
看見有些將領不明所以,溫越走到地圖前,詳細地解釋起來。
地圖上清晰地標出了城池、山嶺、河流等重要地理信息。
牛苛等人仔細觀察後,立刻興奮地喊道:“真是妙計!如果沒有攻下長嶺山、東青堡和大興堡,建虜怎麽敢輕易冒進?
“而且,從嶺上用火炮轟擊,再加上山上山下的聯合夾擊,肯定能讓那些建虜吃盡苦頭。
“這幾處地方相距不遠,相互支援起來也方便多了。
神機營前營副將付崇英激動地說:“這樣一來,塔山、高橋等地的防守兵力就不需要太多了,五道嶺、長嶺山再加上杏山堡,這樣的防線已經足夠堅固了。”
溫越補充道:“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一支機動兵力,至少是一萬騎兵,用於快速支援和尋找建虜的弱點進行攻擊。”
他沉思片刻後說:“也許一萬騎兵還不夠,可能還需要增加一些,當然,如果建虜沒有進攻杏山,這一萬騎兵就可以作為主力大軍使用。”
洪承疇笑道:“平虜伯這番謀略,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完善至極,我等就如此辦吧。”
他的笑聲在堂內回**,其他將領也笑了起來。
然而,選擇誰來駐守五道嶺成了一個新的難題。
兵力較弱的牛苛,白恩光、湯通等人都顯得有些猶豫,似乎不願意分兵留守。
而滿桂和馬世龍,則和溫越配合良久,知道溫越將自己的輜重營留在長嶺山防守,他們意識到杏山等地未來可能會有戰鬥,軍功自然也不會少。
於是,兩人交換了一個眼神,心領神會。
於是主動請纓,表示願意留守。
看他們兩人願意留守,眾人都是興奮。
滿桂和馬世龍兩部各自都有上萬多人,其中還有新練的新軍,戰力算是不可小覷。
騎兵數量也多,機動兵力便也有了。
當天,經過大明各將領們的深入討論。
對各項軍事事務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和細致的安排。
從早到晚,大小事務逐一商議,直至夜幕降臨才各自散去。
在當天的會議中,還確定了先鋒人選。
先鋒官負責在遇到水域時搭建橋梁,偵查前方敵情,確保大部隊能夠順利前行。
因此,先鋒官不僅需要戰鬥力出眾。
還要對當地情況了如指掌,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
袁崇煥舊將,寧遠屯總兵劉繼虎主動提出擔任先鋒官。
自從袁崇煥戰死後,劉繼虎連番與溫越討好,想加入溫越的麾下。
但溫越沒有答應,隻是另外起了一個勤國營。
劉繼虎對此有些猶豫,他其實是直接想加入溫越的嫡係的,並不想從勤國營滿滿晉升。
恰逢這次北上大戰,可以直接與溫越親自接觸。
而擔任先鋒,他認為這是一個表現的機會,所以主動請纓。
對此,溫越思慮片刻,便點頭同意。
至於策應人選,溫越則比較謹慎,讓宣府總兵祖大壽進行策應。
兩軍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四十裏。
隨後,中軍大部隊跟進。
所有計劃都已經確定。
三天後,崇禎三年七月十四日。
十多萬明軍在寧遠舉行了誓師儀式,正式向錦州進軍。
大軍浩浩****地從寧遠出發。
寧遠到鬆山堡的距離超過一百裏,大軍行動非常謹慎。
寧遠總兵劉繼虎率領的前鋒,與策應總兵祖大壽的部隊之間距離不到四十裏。
而祖大壽軍與中軍大部隊的距離也不到三十裏。
整個大軍緩慢前行,但彼此之間都保持著一天的行程距離。
如果是騎兵快速行進,那麽隻需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就能到達。
在這片遼闊的遼西土地上,軍隊如同細流匯聚成江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攜帶著各自的輜重,行進在征途之中。
主力部隊之後,是無盡的民夫隊伍。
他們驅趕著各式車輛,從驢車到馬車,從騾車到人力車,甚至還有駱駝隊,形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物資補給線。
為了確保行軍的順利,前方的敵情每過一個時辰便有一次匯報。
道路上,哨騎和身著青綿布齊腰甲、頭戴明盔、掛著令牌、手持令旗的旗牌官們穿梭不息,傳遞著重要的軍令和情報。
……
第二天,前鋒部隊已經越過了高橋堡。
而策應部隊也通過了塔山堡。
在前行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建虜的哨探阻擊和騷擾。
但都被前鋒大軍所擊潰,取得了斬首十餘級的戰果。
寧遠總兵劉繼虎傳來的報告中提到,建虜有一部鑲紅旗和鑲白旗約有萬人,以及數千名披甲奴,正全力攻擊杏山城堡。
杏山的守將緊急向前鋒求援,形勢十分危急。
報告中還特別指出,並未發現攻城的敵軍攜帶紅夷炮車。
中軍做出了回應,如果建虜的披甲奴確實隻有數千人,那麽可以派遣援軍前往杏山支援。
同時,必須廣泛部署哨騎,以防止建虜在杏山周圍設下伏兵。
劉繼虎統領的前鋒部隊規模宏大,約有萬人之眾。
其中精銳的正兵營騎兵就占據了三千五百之數。
這支騎兵部隊以傳統的冷兵器為主,裝備有馬槊、鏜鈀、騎槍、刀棍等利器。
而在熱兵器的運用上,他們偏好使用三眼銃。
這種火器在銃身外加裝了尖刺,形似狼牙棒。
對於身披重甲的敵人來說,其威力甚至超過了普通的刀棍。
此外,劉繼虎麾下還有兩個車營。
人數在兩千至三千之間,共有戰車兩百輛。
每輛戰車配備二十名士兵。
這些戰車采用二輪輕車的設計,前方設有防禦盾牌。
下裝有多根長槍,用以抵禦戰馬的衝擊。
車上則裝備了大量的火箭和佛狼機等火器,增強了遠程打擊的能力。
遼東舊將特別偏愛使用百子銃。
這種火器類似於大號的虎蹲炮,內部裝填有數百枚鉛子,射程可達一百五十步,即便是厚實的硬板或甲胄也難以抵擋其威力。
因此,在劉繼虎的車營中,百子銃的數量相當可觀。
除了炮手之外,隨車的銃手以往多使用火箭和三眼銃等武器。
而鳥銃的使用相對較少。
然而,自從劉繼虎分配到了一千杆精工製作的青牙軍火銃,以及大量的威勁子藥後。
車營中的火銃手數量大幅增加。
劉繼虎本人武藝高強,無論是馬背上的戰鬥還是地麵作戰,都非常勇猛。
他能夠左右開弓,連續射出多支箭矢,有著非凡的悍勇。
在中軍傳來允許救援的指令後.
劉繼虎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救援杏山堡的決定。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部下們也普遍傾向於救援行動.
因為他們的家屬多居住在鬆杏地區,而且近期行軍途中成功驅逐了不少建虜的哨騎。
加之中軍大部隊的臨近,這些因素都給了他們不少勇氣和決心。
更讓劉繼虎感到鼓舞的是。
據情報顯示,圍攻杏山的敵軍僅有萬人左右,披甲奴更是不足數千。
相比之下,劉繼虎的救援大軍加上杏山堡內的守軍,總兵力超過一萬幾千人。
即便不能一舉殲滅敵軍,至少也能夠穩定局勢。
因此,全軍上下都懷著立功的渴望。
在劉繼虎的一聲令下,大軍如潮水般湧動,向著杏山堡疾馳而去。
從高橋到杏山的距離不過二十多裏,沿途多為平坦的平原和河流。
當時正值午後,烈日炎炎,熱浪滾滾。
四周是大片撂荒的土地,一片荒涼,無論山上山下,幾乎看不到一絲綠意。
連日的幹旱使得曾經波濤洶湧的大河如今隻剩下涓涓細流,土地也被曬得堅硬。
但這反而便於大軍行進。
麵對上萬建虜,劉繼虎不敢有絲毫大意。
他迅速擺好了車營戰陣,並以騎兵護衛兩翼。
同時派遣快騎通知策應的祖大壽部,要求他們隨時準備接應。
全軍將士在烈日的暴曬下汗流浹背,衣甲濕透。
但他們依然保持著嚴整的戰陣,堅定地向杏山堡推進。
這場救援行動不僅關乎杏山堡的存亡,也是對劉繼虎及其部下勇氣和決心的嚴峻考驗。
隨著大軍一路前行,前方的哨騎與清軍的騎兵展開了一係列激烈的交鋒。
劉繼虎不斷派出自己的家丁精騎,有效地壓製了建虜哨探,迫使其不斷後退。
當大軍渡過七裏河後,劉繼虎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由於援軍的到來氣勢磅礴,無懈可擊。
原本圍攻杏山堡的清軍被迫撤退,聚集在杏山北麵數裏之外。
杏山堡的圍困得以解除,這是一項重大的勝利。
軍中頓時爆發出一片歡呼聲。
劉繼虎立即向後方報告了這一捷報。
然而,盡管解了圍,他卻感到有些遺憾。
因為自己的軍隊未能真正投入戰鬥,未能發射一矢一炮,就成功解救了杏山堡。
這與他自己渴望取得更大戰功的想法相去甚遠。
環顧四周,他發現不僅是將官們,就連普通士兵也流露出了類似的遺憾之情。
好幾位副將更是連連表示不爽快。
又覺得應該趁著軍心旺盛,與杏山北麵的清軍展開激戰,爭取更多的戰果。
在眾將的勸說下,劉繼虎經過一番猶豫,最終決定主動出擊。
當大軍接近杏山堡兩裏的距離時,駐守杏山的副將鄭林義看到清軍撤退,也抽調了三千人馬出來與主力匯合,其中包括一千騎兵。
這讓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決心更加堅定。
於是,大軍集結起來,向清軍發起進攻。
他們采取了車營步軍居中,騎兵護衛兩翼的陣型。
在距離清軍營地不到三裏的地方,清軍那邊響起了號角聲.
顯然是察覺到了明軍的逼近,也開始展開迎戰的隊列。
在雙方的不斷靠近中,劉繼虎注意到右側不遠處有一片低矮坡地.
他立即下令搶占這個有利地形。
讓騎兵部署在山上,車營步兵則集中在山腳下的開闊地帶。
這樣既能夠利用地形優勢進行防守,又能夠在必要時發動攻擊。
……
在烈日之下,劉繼虎站在山頂的帥旗旁。
目光如炬地審視著清軍的陣地。
他看到對方陣營中旗幟如海,大軍前方是一排排密集的盾車。
緊隨其後的是身穿白色或紅色盔甲的騎士。
劉繼虎冷哼一聲,對清軍的戰術不以為然。
這建虜雖改國號,卻依舊沿用老舊的打法。
盾車在前,弓手與銃手在後,再加上死兵與銳兵的組合。
這種戰術沒有一點新意。
劉繼虎自信滿滿地審視著自己的陣地布局,心中充滿了信心。
他的軍陣布置得井井有條。
首先在陣前設置了拒木,緊接著是裝備有大量佛郎機、火箭等火器的戰車。
還有精良的青牙軍火銃和威勁子藥。
戰車後方是策應的步軍,他們手持長槍、大刀和盾牌,形成了層層防禦。
此外,軍陣靠近山坡,後方安全無憂,還有騎兵守護兩側。
更為重要的是,如今軍士們膽壯心齊,軍心可用!
所以此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