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風暴 三九九、號令一聲大潮起(二)
在揣摩人心上,宋獻策果然是一位好手。
俞國振之所以急於獲取耽羅,原本主要有三。其一便是看中了耽羅的馬場,耽羅島方圓數千平方裏,可牧大型牲畜十餘萬頭,能養幾萬匹馬,這就意味著至少一個騎兵師。
北方的遊牧民族一茬茬地長起,被中原的農耕民族一茬茬地消滅,這樣的成本實在太高,俞國振的意圖,是要徹底解決掉這些遊牧民族誕生的根源,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有一支騎兵部隊。
其二則是耽羅距離山`東不遠,若是山`東有什麽變化,那麽俞國振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從耽羅調集援軍、戰船。俞國振對這個時期一些具體事情記得不是太清,但滿人數度南下甚至劫掠山`東的事情,他還是隱約有印象的,但那時他或許需要火中取粟一回。
其三便是監視和控製倭國,與在大明不能放手獲取人口不同,在倭國,俞國振沒有什麽心理壓力,隻要實力足夠,他不介意將倭國一半人口變成奴工——當然,身為華夏禮儀之邦,即使是奴工的待遇,隻怕也比現在倭國那些農夫所擁有的待遇要好些了。
故此,他給耽羅新港取名為羿城——後羿射日之意也。
“也就是說,新杭城必須建起了。”宋獻策最後總結道。
俞國振對於地圖的重視可謂走向一個極端,每個虎衛都被要求學會繪製地圖,這和開槍一樣成為了他們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最新印刷的南海地圖中,瀾水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中的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普利安哥”或者明國和安南商人稱為“柴棍”的小村,被俞國振劃定為“新杭城”的位置。這附近水網密布,多沼澤。流經此地的瀾水分岔,也被俞國振命名為“吳江水”。
吳江水水深江闊。漲潮之時,在後世的萬噸巨輪可以溯江直上,抵達新杭城。
在俞國振的展望中,這裏將是華夏新的魚米之鄉。而此地土著,原屬真臘,尚處蒙昧,對於他們的問題,俞國振的態度很堅決:願意留下者徹底同化,不願意留下者可以獲得一筆補償後離開。
“若是如此。準備工作現在就要開始,第一步就是去建水泥窯與磚窯,這些建築材料必須就地解決。”俞國振在攤開的地圖前琢磨了一下:“智先生的學徒如何了?”
宋獻策眉頭皺了一下,他對那位智先生完全沒有印象。因此問道:“智先生?”
“是智一二先生。新襄的勘礦大師,他帶著幾個學徒正在會安附近勘礦。”章篪低聲解釋了一句。
宋獻策猛然想起,自己似乎聽說過這位智先生。據說新襄附近的幾處礦藏,都是他帶著虎衛和一幫徒弟探出來的。
他每次外出探礦,身邊至少要帶三個隊的虎衛,對他的保護接近俞國振本人了。
俞國的問題不是對他們二人的,而是對葉武崖,作為留守。他掌管新襄的武備治安事宜,智一二的安全。也由他負責。
“前些日子接到會安來的消息,智先生的幾個弟子,已經能單獨探礦了。”葉武崖回稟道。
“既是如此,挑其中最好的三個去,先將水泥窯和磚窯建起來,從新襄會安調派人手過去,人數以三千為限,去者每年多一個月帶薪假,再增一成的薪水,定級調薪上優先。真臘人和安南人那邊都應該安撫好了吧,帶一個營的虎衛去,軍備多注意些——武崖,我任命你為新杭總督,總領新杭建設事宜,允你對周邊不順之土著進行征伐。”
三言兩語之間,俞國振做出了決斷。葉武崖挺身而起,大聲應命,而宋獻策臉上微微露出一抹喜色。
這是他第一次提出大的方略被俞國振采納。
在新襄與會安,俞國振擁有無可比擬的號召力,這裏絕大多數百姓,都是俞國振從死亡線上救出來的,不少人家裏甚至供奉著俞國振的長生牌位——雖然俞國振本人對此是嚴令禁止,可人家私下裏供著,他也沒有辦法。因此,在得知他又要建新杭城,報名之人極為踴躍。
“你也想報名?”
老雷一臉驚訝地看著王保宗,神情有些異樣。
王保宗憨憨笑了一下,用力點頭:“這邊我幫不上什麽了,跟著老雷師傅學得一身種田的本領,總想著親自去試一試。”
老雷師傅是新襄良種研究所的負責人,有關種田事宜,他便是專家。他是雷王成族人,前年才從江`西來投靠雷王成,因為極擅農事,又讀書識字,便給俞國振簡拔起來。他看了王保宗好一會兒,然後壓低聲音:“那邊可不如新襄,聽聞比起會安還要濕熱。”
“我知道,去年我去過會安一趟,為的是搜集稻種。”王保宗道。
老雷師傅撓了撓頭:“你若是想去,那便去吧……你媳婦呢?”
“也去,娃兒還小,隻能先跟著去,不過聽聞會有醫院的醫生和仙姑隨同,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曾經從賊、在崇禎八年初被俞國振俘虜然後反正過來的王保宗,在新襄已經呆了兩年整,他親眼見到新襄發展壯大起來,幾乎每天都有變化。最初時,他是帶著喜從天降的幸福感感覺這一切的,但從崇禎九年初開始,他就生出別的心思。
崇禎九年初,他與同樣從南直隸來的一個寡婦賀氏成親,賀氏帶著一個兩歲的娃娃,王保宗對他視若己出。而且賀氏也是能生養的,如今又有了四個月的身孕。
“真弄不明白,你為何會想去那裏,以我見,新襄便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會安次之,就是紫禁城讓我老人家去住,我也不幹……”
老雷叨嘮了幾句,他確實不大理解,王保宗為何會放棄在新襄已經得到的東西,跑到新杭城去。那邊可到處都是沼澤河溝,沒有個幾十年,隻怕開發不出什麽名堂來。
“我是這樣想的,我們都是南海伯救來的,我和我媳婦,還有我們家雙喜兒。”王保宗開口解釋道:“我們都是莊稼人,又沒有什麽本事,我年紀大了些,而且畏死,不能去當虎衛……南海伯的大恩大德,便是充牛做馬也報不盡。此時南海伯號令前去開拓新杭,我會種田,又跟著老雷師傅學了一些農田水利,這恐怕是我唯一報答南海伯的機會了。”
老雷是後來趕來投靠的,自然沒有王保宗的這種體會,聽得王保宗如此說,他連連點頭:“是,是,老頭我想差了,嘿嘿,人老了,便想著……想著那個小富什麽的?”
“小富即安。”
“是,是,保宗啊,看來你的夜校讀得不差……”
王保宗嘿嘿笑道:“我家媳婦學得比我強,我差多了。”
“看來老頭我也該去學一學了。”老雷嘀咕了一聲。
新襄的夜生活是極為豐富的,俞國振可不允許治下之人太陽剛落山就爬上床玩造人遊戲,他規定所有新襄百姓,夜間都要到各自的夜校進行學習。一塊漆了黑漆的木板,一盒白色的粉筆,再加上一間隨意的空屋子,有時是一片空的曬穀場,便是夜校全部物質條件。夜校的教師,全是傷退或病退的虎衛,他們的戰功和經曆,讓他們在民間擁有很高的威望,沒有人敢因為他們年輕而輕視他們。一般來說,每旬要接受三日夜校教育,其中有兩日是學寫字和算術,還有一日則是“大義”教育。寫字算術教的是些最淺顯的東西,要求人人都能寫自己的名字,看得懂市政發布的一般文告,識得數兒不至於計算錯誤。而大義教的東西就多了,既有華夏古老昌盛的文明,又有廣闊豐饒的土地教育,當然,其中穿插得最多的,總是“南海伯如何如何說”。
夜校是強製性要求四十歲以下無論男女都必須去學,四十歲以上則自願,老雷本身識字算數,年紀又有四十六了,故此對之沒有太大興趣。
“報名的人多不多?”老雷又問道。
“多著呢,隻遣三千人去,報名的數字隻怕都有五千了,這還隻是咱們新襄,在會安恐怕數目還不隻這麽多!”王保宗道:“大多數都是和我一般想法的,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全是托了南海伯的福,南海伯既然說是有必要去建新杭城,那便去唄!反正也不是說一去就不回了,我還想著在新襄買屋呢!再過幾年,雙喜那小子能上學了,我便可以回新襄!”
“那你可就得趕緊攢錢。”老雷嘿嘿笑道:“如今住的屋子,你還不滿意?”
“倒不是不滿意,以前咱們哪裏住過這麽好的屋子?但前些時日去看了一下子由路那邊,嘖嘖,那兒的宅子可是真好宅子,雖然還小了些,可住在城裏,要那麽大做什麽?”
子由路是新襄新近延伸出去的一條道路,它與軌車道平行,通向新港碼頭。這裏也在建新襄的第一處花園小院區,全是三層的獨院屋子,雖然院子不大,也就是百來個平方,但那屋子當真是富麗堂皇。隻不過這些屋子的價格極高,這也是俞國振想著法子將發到新襄百姓手中的現銀回籠的方式之一,當然它的配套也當得起這個價格。
“老雷師傅你還想著葉落歸根?”王保宗笑道:“倒不如在這裏再娶個婆娘,你這一房便在新襄開枝散葉!”
老雷笑了笑,沒再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