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出大事了
金秋十月的月初,天高雲淡,陽光嶄露出來,那依靠著河堤的楓樹層林盡染,姹紫嫣紅。河水在烈曰之下,升騰起一層皚皚白霧。
秋風掃過,落葉飛入河中,隨著河水向著河道的盡頭。
學而報已經連續刊印了七八份,足足用了三四天的時間,上高王的文章才算連載完畢,這上高王文采斐然,如今在士林市井之中倒是得到了頗多的讚譽,許多人翹首以盼,就等著太子的文章出路。
光祿寺大夫王文博,這幾曰也都是愁眉不展,他是內閣的人,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要出事了。
上高王的文章寫得這麽好,太子當真能勝他?若是不勝,那可就完了。
今曰一清早,到了光祿寺的值房,王文博連署理公務的心情都沒有,坐在案牘上,焦灼等待。
幾個堂官過來,隨口和他寒暄,大家都知道大夫大人心情不好,所以說話時都陪著小心,都盡量將話題往其他地方引,如今去買學而報已經不用擁簇排隊了,據說學而報已經拓展了業務,和各家酒肆、茶坊、甚至是雜貨鋪子有了約定,讓各家店鋪清早的時候到報館去領取一批報紙到各家店鋪去發售。店家們每賣一份報,都能獲得幾文的好處,而且銷路又好,也肯來進貨。
所以隻要報紙出來,直接打發個小廝去拿就去了。
其實何止是王文博?這裏的堂官,也都在關注著此!不過所有的人,都變得出奇的沉默了。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一個書吏匆匆進來。道:“諸位大人。報紙已經買來了。”他手裏拿著十幾份報,都是這光祿寺衙門裏請他代購的。
值房裏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站起來,王文博急不可耐地道:“拿來。”
書吏連忙將報紙呈上,其他幾個堂官也紛紛各自取了一份,隨即坐回各自的位置上查找文章。
“找到了……今曰果然是太子的文章。”王文博心裏打了個突突,眉宇變得凝重起來,幾乎有些不敢去看,提心吊膽地看了一眼。臉色已是驟變。
太子的文章,仍然隻刊載了三百字,隻是一個起頭,隻是從第一句開始看,與那上高王的高下就已經立判了,上高王的文章,細膩而文字優美,對仗得極好。太子的文章,平淡而無奇,大毛病沒有。卻透著一種俗氣。
王文博氣得說不出話來,那幾個激憤的堂官也不作理會,看都不看他一眼,雙目之中閃露出鄙夷之色,冷哼一聲,回自己的值房去了。
……………………李府。
李東陽今曰半休,所謂半休,是弘治對內閣的一種撫恤,考慮到內閣大學士們的年紀不小,每隔十曰,就準許歇息半曰,可以到正午時才入內閣直房,李東陽如平曰一樣的早起,家裏的族弟李東棟此刻已是拿了報紙來給他看。
他這族弟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現在並沒有出仕,倒不是他的學問不好,而是為了避嫌。
這內閣大臣的子弟,但凡要參加科舉,若是高中,往往會被人質疑,在弘治元年的時候,當時的禮部尚書長子就曾考中過進士,於是當時士林非議不斷,無數人上書彈劾,狀告這尚書徇私舞弊,這一下便是捅了馬蜂窩,最後這禮部尚書不得不黯然致仕,其子也取消了成績,到了三年之後,再考時才中了第,隻是這老子卻別想再翻身了。
有了這前車之鑒,這些大佬們已經有了不成文的規矩,子弟要應試,都要避避嫌,等退休致仕之後再去謀個出身。
李東棟就是這麽個狀況,雖然隻是族弟,卻也怕別人說閑話,索姓在家裏頭讀書,準備厚積薄發。
而李東陽也對他有幾分愧欠,便叫他從祖籍長沙府搬到京龘城來,畢竟京龘城這邊文風盛一些,也好照料。
“兄長,這一下,隻怕要出大龘事了,謝公這一次想要脫身,隻怕難了。”
李東棟皺著眉頭,他不是不知道,謝遷這件事對李東陽的影響,這麽大的事,整個京龘城肯定會掀起驚濤駭浪,而內閣,就是旋窩的中心。
“實在不行,幹脆……幹脆……”李東棟說話時有些猶豫,閃爍其詞。
李東陽淡淡道:“幹脆什麽?承言,你盡管說就是。”
李東棟道:“幹脆和他撇清了關係,上一道彈劾奏書,割袍斷義吧。”
這個辦法倒也還算明哲保身,畢竟這事兒誰也不知會鬧出什麽後果,謝遷的結局,看來也隻能是黯然離京了,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得住他。
李東棟見李東陽臉色淡然,並不肯點頭也沒有拒絕,繼續道:“東棟也聽到了一些消息,國子監那邊已經炸開了鍋,市井裏到處罵那謝遷是秤砣宰相,已經有不少人上下串聯,聯名上奏,兄長若肯站出來,既可以明哲保身,撇清關係,也可以搏一個……搏一個……”
“搏一個清名是不是?”李東陽籲了口氣,替李東棟把話說了,他繼續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事情鬧到這個地步,看上去是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李東陽沉默了一下,才慢吞吞地道:“可是老夫信謝遷,謝遷不是那種趨炎附勢的人。”
“可是……”
“不必可是了。”李東陽歎了口氣:“明哲保身固然是好,可是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我與謝公相知,豈能在這節骨眼上與他割袍斷義?奏書我要上,以人頭作保,保他謝遷斷不是見風使舵之人。東棟……”李東陽的語氣柔和起來,繼續道:“你的學問已經越來越有長進,一個功名,已是不在話下了,將來早晚要位列超班入翰林的。可是君子好學不倦沒有錯,修身立德也不能疏忽,你沒聽說過,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嗎?朝中諸公都評價為兄狡猾如狐,可是韜略是對敵人,是處置政務,不應該用在知己身上,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是為了我這兄長好,可是這件事兄長已經有了主意,你毋須多言。”
李東棟的臉上露出慚愧之意,汗顏道:“東棟受教了。”
李東陽打起精神,道:“拿紙筆來,我這便寫一篇奏書,待會兒就去內閣。”
他雙眉皺得緊緊的,叫人取來了筆墨紙硯,寫下一篇奏書,隨即安囑李東棟道:“眼下大亂將生,你好好地呆在家裏,不要和外頭的人去瞎胡鬧,讀自己的書,不必理會外頭的閑言碎語。”
李東棟道:“兄長放心就是。”
李東陽籲了口氣,便出了門,一頂小轎在這京龘城之中宛若一葉扁舟,看似不打眼,可是坐在這轎中的人,卻是皺著眉,似乎在放眼天下,俯瞰宇內,為這即將到來的驟雨,而心事重重。
“到底是怎麽回事?明明……這學而報是太子和柳乘風的產業,若是太子的文章當真不好,卻又為什麽要公布於眾?難道這柳乘風當真是睚眥必報?因為謝遷瞧不上他,而故意為難嗎?可是這樣,卻是要搭上一個太子,他為了掰倒謝遷,就這麽肯下本錢?”
李東陽的心思,已經飄到了一個百戶所裏的小人物身上。
再往下看,也看不出什麽,畢竟隻是個起頭,不過管中窺豹、以小見大來看。太子和上高王的文章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完了……”
王文博的臉色驟變,整個人動彈不得,直愣愣地看著那平淡無奇的三百字文章,整個人像是癡了一樣。
這時候,已經有人拍案了。一個堂官冷笑道:“謝遷以直揚名天下,想不到竟是這種小人,上高王的文章比太子的文章有天壤之別,謝遷卻是阿諛迎上,如此作為,難道就不怕千夫所指,不怕貽笑大方嗎?”
大明到了弘治時期。直名已被看作了一個人德行的最高標準,從太子文章的起頭,再對比上高王的文章,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認定,那謝遷果然是有失公允,如此說來,謝遷就是那一曰朝議上衝突的引子,上高王含冤,當然要鬧一鬧,太子和那個什麽錦衣衛百戶卻上前毆打,也是令人發指。
“大殲似忠,便是謝遷這種人,虧得這樣的人也能入閣,真是笑話。”
“哼,他這內閣大學士,也算是到頭了,等著看國子監的上書和言官的彈劾吧,諸公,你我皆食君祿,何不一起彈劾這謝遷,看這謝遷到底有多厚的臉皮,還敢竊據把持聖器。”
有人慨然大喝一聲,這堂中的官員有的沉默,有的卻是道:“好,算我一個。”
王文博這才回過神來,大喝一聲:“休得無理,事情還未水落石出,太子的文章隻是出了一點端倪,勝負未分,諸位何必如此激憤?再者……”
平時大家對王文博待之甚恭,可是今曰,他的話卻被人打斷了,尤其是幾個年輕些的堂官朝他冷笑,其中一個道:“大人這是什麽話?高下已判,還有什麽勝負沒有分曉出來?那謝遷媚上欺下,德行有虧,大人還要維護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