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駙馬

過了年之後,宋友亮又要去大嵩衛的衛學讀書了。明朝以文製武,如果自己能考上個功名什麽的,將來行事也能方便很多。明代在周邊地區建立不少衛所,派遣軍隊駐紮,既理軍政,又理民事。但沿邊地區經濟、文化不發達,武臣子弟長期居住在沿邊地區,沒有入學讀書習禮的機會。為此,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詔在遼東等衛設立衛學。此後,沿邊其他衛所也都先後設立了衛學。明代衛學的設立情況比較複雜,有一衛設立一所衛學的,有合二衛設立一所衛學的,還有聯三衛、四衛設立一所衛學的。

其實那大嵩衛的衛學荒廢已久,完全是一些武官子弟瞎胡鬧的地方。裏麵的教喻先生拿這般武官子弟毫無辦法,隻是按月拿俸祿,混日子罷了。宋友亮以前以為軍戶是不能參加科舉的,其實事實剛好相反。根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永樂十三年乙未科,軍籍考生中榜者為47人,占總數的13.4%,與大多數軍戶尚未在經濟上翻身的背景相一致。而到弘治十五年壬戌科,軍籍進士已達到88名,占總數的22.2%。若加上14名官軍籍進士,則占到了總數的25.7%。此後,軍籍考生中榜比例大體保持在25%左右。如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軍籍(含官籍)進士為87名,占25.3%。崇禎元年有84名,占23.8%,考慮到明朝中後期軍戶數量呈持續下降趨勢,軍籍進士已經遠遠超過了明朝軍戶占全體人戶的比例,說明軍戶較其他人戶謀取政治保護的願望更為強烈,付出的努力更大,隻是一般的窮軍戶無力供養子孫讀書罷了。

宋友亮走進衛學學府,隻見院子裏雜草叢生,樹木枝繁葉茂的過了火,顯然是很久沒有人打掃修剪了。園中有七八個和自己年齡相若的青年嘻嘻哈哈地來回打鬧,看見宋友亮進來,也毫不在意。

宋友亮走在前麵,許二多背著包裹緊緊跟隨,主仆二人走到一處書齋前,抬頭隻見一塊油漆剝落的匾額上寫著”禮儀”二字,一個身穿青色布衣,頭戴陽明巾的老儒生正低頭看書。依照前世的記憶,宋友亮記得那是衛學的教喻呂文洲,也是個屢試不中的落第秀才

宋友亮趕緊輕嗽一聲,行禮道:”學生海陽所宋友亮,拜見先生~”

老儒生抬起頭,放下手中書本,輕皺眉頭道:”如果宋公子隻是想考個武秀才,那大可與他們一樣~~再來也是無益”呂文洲指了指外麵嘻哈打鬧的一班子弟

宋友亮記得自己以前也是個頑劣之人,讀書時嘻嘻哈哈,此刻宋友亮卻一本正經地說道:”以前學生無狀,辜負了先生的苦心,現在痛改前非,決心認真讀書”

呂文洲頓了頓,似乎也發現了宋友亮與之前有所不同,又說道:”隻是我看宋公子麵向,頗有靈氣,但還需雕琢。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吾輩苦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無非上報君王,下報黎民而以。當今聖天子在位,吾輩正是大有可為之時!如果宋公子有心讀書,老夫也願意傾囊相授~”呂文洲好久沒教到正兒八經的學生了

宋友亮趕緊向呂文洲拜倒:”請先生教我~~”

呂文洲趕緊扶起宋友亮,說道:”宋公子不必多禮,既然宋公子求學若渴,那老夫自當傾囊相授~~指一條捷徑給你”

“捷徑?不是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嗎?”宋友亮有些不解

“哼哼~~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聽老夫說來~”呂文洲笑道

原來,明代以前,學校隻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以宋友亮的條件完全可以不用去學校,然後參加考童子試這麽按部就班。自明代中葉,一直行至清末有一種製度叫”納粟入監”。應試者可以不經過童子試、科考的,也能參加鄉試。其實”納粟入監”就是化銀子捐一個監生,取得鄉試入場資格。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看,這種花錢買來的監生,就類似沒有擴招前的大學自費生。不過走這個途徑的人,往往會被人看輕,如同後世走後門的名牌大學一樣。不過事情也總有例外的,比如明代羅圭七次應考都不能通過童子試,捐監後卻在鄉試、會試中連獲第一名。

呂文洲從抽屜裏拿出一本小冊子,上麵寫著《群英譜》三字,這可不是什麽武俠小說,而是呂文洲幾十年來收集的各種各樣的詩詞八股文等不計其數,然後摘出其中精華寫在一本本子上。畢近考科舉中與不中往往看主持考試的人與你的思想對不對路,除此之外,還需要知道考八股除去文章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得考官的心。而想得考官的心的話兩點最為重要。第一是自己的字好不好看,一手漂亮的字能夠為自己的考試加上許多印象分。第二是論述的方法是不是考官喜歡的。這些都是成敗的關鍵點。

這,就是呂文洲所謂的捷徑了

“宋公子,如果你能把老夫這本《群英譜》讀熟、讀透,再加上幾分運氣,榜上有名的機會還是有的~”呂文洲鄭重其事的點了點頭

宋友亮一陣激動,急不可耐的拿起《群英譜》翻讀起來

於是宋家湊了一筆錢為宋友亮捐了監生,然後宋友亮又經過幾個月的突擊強化訓練,宋友亮真的站到了崇禎十年八月山東的鄉試考場上。鄉試在山東省會濟南府舉行,許二多和張石頭以前見過最大的城市就是萊陽縣城,如今進了濟南府,直嫌自己少生了幾隻眼睛。呂文洲也很久以前才來過一次濟南,雖然也是有一種鄉下人進城的感覺,但是比許二多他們的上躥下跳斯文多了。隻有宋友亮不以為然,呂文洲還道是宋友亮氣定神閑,誌在四方。

一進濟南城,最先看見的就是氣勢恢宏的德王府,明天順元年,明英宗朱祁鎮複立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同日封其餘四子為德、秀、崇、吉四王。被封到德州的德王朱見潾為英宗次子,初名見清,因愛戀濟南湖山泉水之勝,以德州地方貧瘠,風沙過大為由,要求改建王府於濟南,然而這一請求卻沒有得到明英宗的批準。直到明成化元年,明憲宗朱見深繼承皇位後,才批準德王改其駐地為濟南。成化三年,朱見潾來濟南就位。獲準改駐濟南後,朱見潾所作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修建德王府。德王府係在濟南城區最繁華的地段——原濟南公張榮府邸舊址上擴建而成。德王府亦稱”德藩故宮”,據說,德王府占地廣大,濟南城內有三分之一的地都被囊括,為明代濟南城中最大的建築群。它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