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居安思危

“這事物是如此可怕、巨大,北京南文博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人世間任何語言不能將它描畫”,它就是原子彈。1945年8月6日,當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擲第一顆原子彈時,巨大的蘑菇雲頓時成了一個令全人類都感到毛骨悚然的標誌。核武器提升了美國的軍事地位,同時擴大了其核威脅的範圍。美國的核壟斷變得勢不可擋,其核訛詐也愈演愈烈。

麵對核時代來臨所帶來的威脅,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又該何去何從?

核時代來臨

1937年7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世界從此硝煙彌漫。整個戰爭涉及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總體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軸心國和同盟國。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美國、英國、中國、蘇聯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組成的同盟國為另一方,展開了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空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作戰區域麵積2200萬平方千米,先後有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其中。為了獲得戰爭的主動權,德、英、美、蘇等國紛紛邁入研製核武器的門檻,組織大量人力、物力開始研製具有超大規模破壞力的原子彈。

原子彈是通過原子核的鏈式反應,釋放出大量原子能,對人類社會造成超大規模破壞的武器,又稱原子武器。“原子”一詞源自於希臘文,意為“不可分割”。最早,希臘哲學家首次提出“原子論”,加深了人們對“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認識。之後,關於原子的研究便沒有了下文。直到1661年,原子的概念才有了新的詮釋——化學元素。這一概念首次被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提出,同時也開啟了對原子的科學探索之路。

科學之路是漫長的,直到1896年天然放射性被發現後,原子的內部奧秘才得到深入挖掘。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證實了電子的存在,這一顛覆性的突破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概念;1902年,居裏夫婦(法國科學家比埃爾·居裏和他的夫人瑪麗·居裏)發現了自然界放射性現象並指出了放射能的強度;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模型;1932年,美國化學家尤裏發現氘——重氫;同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從α粒子轟擊玻核的實驗中發現“中子”;1935年,美國物理學家登普斯特發現鈾中有0.7%鈾原子屬於一種較輕的同位素鈾-235;1938年,德國物理化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普斯曼,在研究中子與鈾核的作用新形成的各種放射性元素中,發現了鈾的裂變現象;1939年,約裏奧·居裏提出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的可能性;1940年,蘇聯科學家哈利頓和捷利多維奇提出了維持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的條件,蘇聯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鈾核裂變鏈式反應試驗。

不難發現,從原子作為化學元素被公之於眾,到關於它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期間的突破越來越大,而間隔的時間卻越來越短。以英、美科學家為主的研究者們都對探究原子充滿了熱情,而原子所引領的核時代也在一天天臨近。直到1945年7月16日,那些畫在圖紙上的複雜樣式、擺在實驗室中的模型變成了實物,才真正地標誌著核時代的來臨——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問世。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問世,伴隨驚天巨響和漫天的奇光異彩。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片沙漠中,碩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有如聖靈呈威”,刺眼的光芒徹底掩蓋了太陽的光輝,甚至“隻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

當時有幸親臨現場的唯一記者——《紐約時報》的威廉·勞倫斯用文字記錄下了原子彈爆炸的瞬間:“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地球的肚腹中射出了一道光芒,這絕不是地球的光芒,而是眾多太陽合而為一的光芒!這是世界前所未有的一次日出,一輪巨大的綠色超級太陽在轉瞬之間就爬上了八千多英尺高空,它扶搖直上,直到雲端,其光輝燦爛,映徹天際。這個直徑為一英裏的巨大火球在向上升騰,其色彩不斷變化:由深紫色變成橘黃色。其體積不斷膨脹,在膨脹中又不斷升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六個年頭時,1945年8月9日,剛剛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杜魯門發表講話:“我們感謝上帝,我們有了原子彈而敵人沒有,我們要向上帝祈禱,讓上帝告訴我們,照他的意誌和為了實現他的目的應當怎樣使用這種武器。”這一段聽起來是虔誠的信徒的話,卻在預示著一場災難的來臨。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最先舉旗,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宣言”,即《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宣布:盟國對日作戰將繼續到日本完全停止抵抗為止,日本政府必須立即投降。麵對美、英、中三國共同發出的公告,日本軍國主義雖感恐慌,對此卻置之不理,試圖垂死掙紮。

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擲了一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1945年8月6日,美軍一架B-29轟炸機攜帶一顆長3米、直徑0.7米,內裝60公斤高濃縮鈾,重約4噸,TNT(三硝基甲苯,俗稱黃色炸藥)當量(一種用於衡量炸藥爆炸造成的威力的單位)為1.5萬噸,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飛抵日本廣島市區的上空,並毫不猶豫地投擲下去。8點16分,當這顆原子彈降落到距地麵580米時,巨大的爆炸聲仿佛震動了整個世界。

“小男孩”所產生的蘑菇雲高達1.8萬千米,其破壞力相當於1.5萬噸TNT炸藥同時引爆所發出的威力。在無法抗拒的衝擊波作用下,建築物全部倒塌,一切皆被夷為平地,萬物在一瞬間失去了生機。幾秒鍾內,整個廣島被吞噬在一片火海當中,爆炸中心800米範圍內的人於瞬間失去了生命。僅僅1小時內,又有近7萬人相繼喪生。事後統計,死於致命的核輻射下的人已經超過20萬。作為第一座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廣島成為了全人類噩夢開始的地方。

當日本還沒有從原子彈爆炸的恐慌中蘇醒過來時,8月9日上午11點02分,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美軍投在廣島的“小男孩”為一顆鈾彈(用鈾-235作為原子彈原料),殺傷力已經很強,而落入長崎的原子彈“胖子”是鈈彈(用鈈-239作為原子彈原料),威力是“小男孩”的兩倍。“突然間,有炫目的亮光,好像房裏按下巨大的鎂光燈,接著是一個大火球從空中慢慢掉下來,銀色之中略帶一點紅”。爆炸中心千米半徑範圍內的人畜幾乎在一瞬間化作了塵埃,消失不見。

“胖子”的爆炸導致長崎市內約二分之一的建築物被毀,大約8.6萬人傷亡。由核輻射所引起的病症包括高燒、紅白血球下降、喉部腫脹、惡心、嘔吐、內出血、脫發等,“這種病無法診斷,無法治療,它正在接二連三地吞噬人們的生命”。醫生隻好將這些症狀合稱為“X病”。失去生命,家園全無,病痛折磨,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日本陷入了絕境。

接連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拉向了尾聲。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在此之後,美國把擁有原子彈作為全球外交的籌碼,進行談判或是公開演講時,無不提到原子彈,形成核威脅。1945年,《紐約時報》報道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題目就是“末日即將來臨”!美國在核領域中的橫行無忌,對世界其他躍躍欲試的國家產生了刺激。

1949年,蘇聯研製成功第一枚原子彈;1952年10月3日,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就在同月底,美國閃電般地進行了一次新的實驗——氫彈實驗。氫彈的殺傷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是其威力卻遠遠超過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大至幾千萬噸級TNT當量。1953年8月12日,蘇聯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1960年2月13日,法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

隨著原子彈成為某些國家企圖在戰爭中取勝的殺手鐧,隨著各大國的核武器的相繼登場亮相,以及氫彈的橫空出世,人們意識到核時代已然來臨!

中國麵臨的核威脅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爆發戰爭。消息傳出後,美國對此表現出不同尋常的重視,為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召開了緊急會議。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

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以防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占台灣。

隨後,美國以朝鮮戰爭為由提出“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韓國提供為製止武裝進攻並恢複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援助”,並且建議以集體安全為理由製裁朝鮮。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支持,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共同起草了一項提案,提出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各國軍隊。由此,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宣布成立,其總部設在東京,標誌為藍色旗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要聽從“聯合國軍”的命令。

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很明確,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當天,周恩來還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侵略朝鮮、台灣及幹涉亞洲事務的罪行,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製止美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7月13日,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做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朝鮮戰爭進行了三個月,形勢明顯有所變化。9月15日,美軍第10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開始大舉北犯。朝鮮軍民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下屢屢敗退,背腹受敵。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然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卻對此不以為然,認為中國隻是在用語言表態罷了,根本不可能,或是沒有能力出兵援助朝鮮。

“如果新中國在學會製造卡車和拖拉機之前先學會了製造坦克,這將是一個世界的悲劇。”1950年9月,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如此說道。華萊士的字裏行間既有友好,又帶著諷刺。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在毛澤東閱讀此信的時候,美國的飛機正在不斷襲擾中國邊境。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已經達到了12次之多。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即“三八線”),10月19日占領平壤,企圖迅速占領整個朝鮮,甚至把炸彈投到了位於中國和朝鮮之間的一條界江——鴨綠江,並公然聲稱:“在曆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毛澤東意識到:美國侵略與中國一江之隔的朝鮮,將極大地威脅中國的東北。如果不參加與美帝國主義較量的戰爭,將很難建設社會主義。很明顯,美國如若入侵朝鮮,便極有可能發動一場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即便是憑借荒謬的借口也很容易達到這個目的。

在思考是否支援朝鮮戰爭的問題上,毛澤東整整度過了三個不眠之夜,最終毅然決定派兵前往朝鮮——抗美援朝。此後,中國把當時最好的軍事力量集中調配,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參與到以“抗美援朝”為己任,以“保家衛國”為口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

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後的第一仗,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當麥克阿瑟還在向將士們許諾“戰爭即將結束,你們可以回家去吃聖誕節晚餐”的時候,所謂的“聯合國軍”已經被中朝聯軍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可謂是傾其所有,投入了包括“開國元勳師”騎兵第1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1師、“滴漏器師”美軍第7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4聯隊等大量“王牌”精銳部隊。可以說,除了沒有使用原子彈,其他的武器全都投入了戰鬥。

陣容強大的“聯合國軍”不但沒有急速推進,反而被迫撤回,這使負責指揮的麥克阿瑟暴跳如雷,強烈建議美國政府“宣布承認中國當局強加與我們的戰爭狀態”。不僅如此,麥克阿瑟還妄想“把30到50個原子彈投到(滿洲的)空軍基地和其他敏感的地點”。緊跟著這個想法,麥克阿瑟還在盤算著打敗中國人民誌願軍之後,沿著鴨綠江設置一條放射性鈷(金屬元素,帶有輻射)地帶,阻止中國軍隊再進入朝鮮。

美國軍方與麥克阿瑟的想法幾乎相同,美國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在麥克阿瑟出發前就透露:“據信,很快就會請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在朝鮮使用原子彈的問題發表意見。也可以想象,在中國共產黨發動全麵攻勢的情況下,對部隊和物資集結地使用原子彈,也許是使聯合國軍守住一條防線或盡早地進行一次向滿洲邊境推進的決定性因素。”

戰爭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始終對使用原子彈的環境問題爭論不休,以至於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後一個星期都沒有任何關於原子彈的風吹草動。在此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美國關於在朝鮮戰爭中是否使用原子彈的態度:“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它。這是一種可怕的武器,不應將其用於與這場軍事入侵毫無關係的無辜的男人、婦女和兒童。”

這樣的態度,使得在場的所有記者都很不解——究竟是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還是不將其運用到戰爭中呢?麵對質疑,杜魯門很快把“生殺大權”轉交給了麥克阿瑟,“戰場上的軍事指揮官將改變武器的作用”。

在這之後,“聯合國軍”中的英國、荷蘭等都竭力主張不使用原子彈。迫於輿論的壓力,杜魯門決定暫時擱置,但是不可估量的“核威脅”卻在繼續。

1950年12月,美國將未裝配好的原子彈悄悄地運到了一艘停泊在朝鮮半島附近的美國航空母艦上,同時對朝鮮進行了核模擬襲擊,作為原子彈戰爭的應急計劃的一部分。1951年4月,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攻勢後,杜魯門下令向關島地區緊急運送核部件。9月至10月間,美軍進行了核戰演習並公開報道。一時間,核戰爭的陰雲密布朝鮮三千裏江山。

麵對美國的肆無忌憚,中國堅定立場,沒有做出任何讓步,始終堅持著抗美援朝的原則——一切為了前線: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中國一方麵積極參與停戰談判,一方麵在前線戰場造工事,在山中央挖防空洞,修築反原子屏障。中國對即將展開的核戰爭所做的準備、堅定不移的態度,加之來自全世界的輿論,使美國的核威脅最終沒能付諸實踐。

1950年至1953年間,朝鮮戰爭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時而進入戰鬥膠著狀態,時而進行談判。談判桌上的運籌帷幄更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朝代表憑借一次又一次的絕妙外交手段,在談判桌上往往更勝一籌。然而,美國不服輸地把原子彈掛在嘴邊,不斷威脅中朝兩國政府,蓄意挑起核戰爭的意圖顯而易見。

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再次把使用原子彈這件事推上了風口浪尖——“我們將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滿足軍事形勢的需要,這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美國始終醞釀著使用原子彈,一再拋出核訛詐的煙霧彈,使硝煙彌漫的戰爭充滿了更加恐怖的氣氛。當然,這種赤裸裸的核威脅、核訛詐也不斷受到來自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士的指責。最終,艾森豪威爾的時代依然沒能使用核武器。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中、美三國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徹底宣告了朝鮮戰爭的結束。令美國失望的是,先進的武器也沒能抵擋住中朝兩國的人民軍隊,凱旋而歸的場麵最終出現在了中國的領土之上。

朝鮮戰爭之後,中國對美國的核威脅提高了關注度。不久,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再次陷入了僵局。

1953年10月,中國駛往波蘭的貿易貨船在公海被國民黨戰艦劫往台灣,期間美國海軍一度參與。1954年5月,類似事件再次發生。7月16日,《人民日報》強烈譴責國民黨的這種做法無異於“海盜行為”,並且指出美國作為“後台”與國民黨狼狽為奸,在靠近台灣的海域劫持了七十多支屬於中國或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外國貨船。

麵對中國新聞界發出的嚴正抗議,美國不但沒有收手,反而越發肆無忌憚。隨後,美國派出了兩支艦隊開進中國東海,更可怕的是,兩支艦隊均載有

飛機,並且能夠攜帶核武器。在靠近中國海岸的公海上,這兩支“虎視眈眈”的艦隊像是在等待著,伺機而動,給中國的海岸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緊接著,國民黨在海、空領域的一係列行動又使得東亞局勢緊張,大大增加了中美之間的火藥味。中國軍隊的態度十分明確:將對所有入侵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的飛機和國民黨入侵騷擾的軍艦開火。

此後,國民黨空軍全然不顧,對大陸領空的襲擾次數不斷增加,製造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失誤打下了一架英國班機,隨後,中國為此表示了深深的歉意。然而,這件事竟成了導火索,美國因此“揪住不放”,並采取了行動。在對英國班機實施救援期間,美國的艦載機擊落了兩架中國巡邏機,而且毫無顧忌地襲擊了中國的高炮陣地。

中美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也就意味著中國麵臨的核威脅越來越大。接著,美軍大量進駐台灣,並在沿海島嶼分別安排了軍事顧問。麵對美軍大張旗鼓的挑釁,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喊著“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毫不畏懼。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登陸一江山島,迫使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逃大陳島等島嶼。3月12日,艾森豪威爾明確表態“我認為沒有理由不能使用原子彈”。3月15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延續這個路線,高舉核威脅的大旗,表示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核武器。

關鍵時刻,周恩來在1955年4月23日召開的萬隆會議的八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和遠東局勢。”台海危機的局勢因此得以緩和,26日,杜勒斯表示將就停火舉行會談。解放軍對金馬炮擊立即減少,至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台灣海峽恢複平靜。

台灣海峽恢複平靜後不久,國民黨卻又燃起了不安分的火焰,不斷叫囂著要“反攻大陸”。為了盡快消滅國民黨的囂張氣焰,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8年8月23日,以猛烈的炮火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密集的炮火不斷向金門投去,2小時內多達4.5萬枚炮彈。此時,美國又不合時宜地加入進來,仍舊擺著一副“核威脅”的麵孔。

9月4日,杜勒斯再次主張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同日,參聯會主席向總統建議,授權第七艦隊司令認為必要時可下令向中共方麵投擲原子彈。而後,艾森豪威爾在考慮到中國的“老大哥”蘇聯一方的態度時,開始轉了口風,稱“對任何地區問題都不想使用核武器……”

朝鮮戰爭和台灣海峽危機的相繼爆發,使得中美之間不斷產生矛盾,中美關係在不斷地惡化,並且呈現出不可扭轉的趨勢。可以說,美國在中國一直“虎視眈眈”,而中國麵臨的核威脅並非空穴來風,更不容忽視。

關鍵的決定

古語有雲: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朝鮮戰爭和台海危機為中國敲響了警鍾,同時也使得毛澤東這位偉大的戰略家的意識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朝鮮戰爭最終以“用人民軍隊打一場人民戰爭”而宣告結束,但中國人民軍隊在戰爭期間的損失不容忽視,“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

經濟封鎖、軍事訛詐、戰爭威脅,美國為了在多方麵鉗製中國的發展,曾屢屢出招。麵對美國的“口出狂言”和各種軍事行動,中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為了國家的安全和百姓的安危,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做出了大力發展中國核武器事業的決定。這個決定的初衷不單是為了中國本土的安危,更是不能任由美帝國主義再次挑起核戰爭的先決條件。

發展中國的核武器事業需要基礎,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正是牢不可破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建設增強了信心。為了盡快扭轉貧困落後的局麵,中國政府製定並通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內容是以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項目為中心,以694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之時,中國已經初步有了屬於自己的飛機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效率蒸汽機車製造業,以及發電設備、冶金礦山設備、高級合金鋼和某些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同時,大煉鋼鐵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不斷推進工業的快速發展,以遼寧鞍山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拔地而起,華北、華中和西北等新工業基地也相繼落成。

與此同時,中國的科研事業也在不斷發展。當時,科研人員的數量已由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百人增至近萬人,科研機構也由40多個發展到380多個,所涉及的科學門類也有了廣泛增加。

剛剛經過浩大戰爭創傷的中國,為什麽急於獲得全世界最先進的毀滅性武器?朝鮮戰爭、台灣海峽危機對於中國來說,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曆練。從舊時代走過來的新中國可以說是困難層層,危機重重。但是,這又從另一個側麵,促使中國開始為新的戰略做打算,就是對新的戰略武器研究的緊迫感。

在對待核武器的問題上,毛澤東始終持有一種理性的看法,他意識到隻有進行“核壟斷”的國家才有可能引發核戰爭,而“社會主義國家擁有核武器永遠意味著反對核訛詐與核戰爭”。對當前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國毫不懼怕,並直言不諱,“決不允許兩三個國家任意揮舞自己的核武器,自封為核霸王在世界上發號施令,而絕大多數國家則被要求屈膝和軟弱地遵守條約,仿佛成了核奴隸。強權政治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世界上的主要問題不能由幾個列強裁決”。中國不要甘當核奴隸,也不會憑借核武器在世界上稱王稱霸。

1951年,法國著名科學家約裏奧·居裏,把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準源送給了即將返回中國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並對他說:“你回國後,請轉告毛澤東主席,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麽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

1955年初,周恩來邀請核科學家錢三強,地質部的李四光、劉傑,以及當時負責經濟事務的部長薄一波到他的辦公室開會,了解中國在研製原子彈方麵所需要麵對和準備的事情。這是一次類似於談話的專家討論會,內容嚴謹,氣氛輕鬆。討論中,身為物理研究所領頭人的錢三強為周恩來講解了原子彈的知識,並且詳細介紹了中國在核研究方麵的現狀。錢三強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國內核領域人員、設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預估。在地質部工作的李四光和劉傑,向周恩來匯報了當時國內的鈾儲量。有了研製核武器的初步設想,現在又在相關專家的口中了解到物質方麵的基礎,周恩來對中國研製核武器越發有信心,並且告知錢三強等人,準備出席接下來由毛澤東主持的正式會議。

1月15日,中南海會議廳,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受邀出席的除了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以外,所有政治局的成員都參加了此次會議,可見其重要性。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指明了主題——討論實施核武器計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會議桌上擺放著鈾礦石標本,蓋革計算器(一種專門探測電離輻射強度的記數儀器)在與會者的手裏依次傳遞,會議室儼然變成了一個核物理和鈾地質學的課堂。

毛澤東聽著錢三強等人的匯報,幾近入迷。他時而提出問題,像一個好奇的學生,希望了解更多關於中國鈾潛力與核武器方麵的知識。

談到中國實施核武器計劃時,毛澤東講道:“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到更多的鈾礦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批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隻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毛澤東深知,核訛詐需要實力,打破核訛詐更需要實力,“我們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一語既出,中國將全力以赴發展核事業的計劃就此定奪。大家一致對核武器方麵的研究充滿信心:我們隻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麽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

會後,毛澤東熱情地邀請與會者們一起用餐。席間,他端起酒杯,興致昂揚地說:“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幹杯!”在場的領導人和科學家們共同舉杯,帶著努力發展中國核事業的決心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最終,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實施核武器項目,並為這個計劃定下代號——0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