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複裝子彈

從本書上傳伊始,關於複裝子彈的討論就沒停息過。現在,終於要上傳這個章節了,老實說,十五心裏真是忐忑。限於這方麵的知識不足,如果大家看到有什麽bug,請指出來,十五會酌情修正,不勝感激。

狄烈懷抱著狙擊步槍坐在樹蔭下,用拇指與食指夾著一顆彈頭,對著枝葉縫隙間漏下的陽光,眯著眼睛,細細察看。

這並不是他從原裝子彈上拆下來的彈頭,也不是他將發射出去的彈頭回收再利用——不要說有相當部分的彈頭根本沒法撿回來,就算能撿回一些,多數都是嚴重變形,除了重新回爐,再沒有別的用處了。

這就涉及到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來到這個時空,他總共隻有五十五發子彈(包括標準彈與燃燒穿甲彈),到目前為止,已經使用了十二發,還剩下四十三發子彈。當所有子彈打光之後,這件當世最犀利的武器,是不是就成廢鐵了呢?

當然不是!

狄烈的職業素養提示他,最起碼還有一個讓他的狙擊步槍重新煥發生機的機會,那就是——複裝子彈。

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抗戰時期的八路軍與新四軍,由於彈藥奇缺,人均隻有幾發子彈,所以後勤裝備部有一個奇特的規定:用彈殼換子彈。也就是說,每打出一發子彈,必須回收彈殼,然後用彈殼換取新子彈(汗!這是不是最早的以舊換新呢?)。而回收的彈殼,正是被兵工廠用來複裝子彈,然後再重新使用。

而到了現代,某些可以合法持槍的國家,一些槍械擁有者為了節省彈藥的費用,也常常利用使用過的彈殼,自行複裝子彈。當然,這與抗戰時期的無奈之舉是兩碼事了。

複裝子彈的過程並不複雜,甚至可以手工操作,也就是收集已發射過的彈殼,重新裝發射藥、裝配底火並加上彈頭就完成了。

對於這個流程,狄烈理論上是知道的,但沒有實際操作過。也正因為腦海裏有過這樣念頭,所以從來到這個時空打出第一槍開始,狄烈便自覺地回收彈殼。目前他手頭已有十顆左右的標準彈殼,也就是說可以複裝十顆子彈,並反複使用,直到彈殼徹底報廢,或者儲蓄的火藥耗盡為止。

複裝子彈所必須的四樣東西:彈殼、發射藥、底火、彈頭。

其中彈殼已回收解決,發射藥則必須是無煙火藥。如果用黑火藥的話,別說藥末殘渣會極大的損害狙擊步槍的使用壽命,就是那威力,也是天淵之別——十幾克的黑火藥,能產生多大的衝擊力?搞不好一把狙擊步槍射出的子彈,卻等同於一支手槍打出的距離。

幸運的是,狄烈手上就有無煙火藥,而且數量還不少——那曾經令他意外墜海的罪魁禍首,兩個合計重達六公斤的炸藥包。全是無煙火藥,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最適於步槍軍用標準彈的雙基無煙火藥,但確確實實是那種黑亮發光的無煙火藥——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在現代社會,哪怕是武器裝備極為簡陋的海盜,都不可能再用黑火藥來**包。當然,炸藥最好是tnt或者是c4,不過索馬裏海盜……想也是知道,能夠搞到無煙火藥自製炸藥包就很不錯了,更高級的貨那是不用想了。

也幸好用的是無煙火藥,如果是tnt,那這把狙擊槍就真的隻能配黑火藥去打鳥了。

巴雷特m82a1反器材狙擊步槍的標準彈,發射藥量約為十五克。六公斤的雙基無煙火藥,可以製做將近四百發子彈了。

四百發子彈,對於一名機槍手來說,頂多就夠“突突突”半分鍾。但對於一名狙擊手而言,也許一輩子,在實戰中都打不了那麽多發子彈。

再下來是底火。美軍槍械絕大多數采用伯克塞(波xer)底火,在底部中心處有一個孔,複裝時隻需把老底火挖掉並裝上新底火(一體式的)就好了。

當然,在純手工的情況下,如何完美地取下彈殼底部的底火,也讓狄烈頗動了一翻腦筋。最後想到的方法是將彈殼尾部高溫加熱至發紅,然後放入冷水中急冷,利用不同材質的不同膨脹係數原理將底火與殼體輕鬆分離。檢查後驚訝地發現底火帽居然完好無損,也不知是軍工用品材質特好,還是在時空穿梭時,金屬材質發生變異,結果象自己一樣強化了。

不管怎麽說,這是個好消息。於是狄烈直接將原有底火帽修複:即將使用過的底火帽翻轉,用適合的工具將擊發時留下的內凹向外衝平,最後用少量紅磷與少量的硝及粘土製成填底火藥。這樣,一個新的底火帽就做好了。

然後再把使用過的彈殼放入一碗小麥碎粒中攪拌拋光、縮口,最後用機械加壓,重新將翻修好的底火帽安裝回彈殼尾部。這樣,一顆符合發射要求的新彈殼就完成了。

最後一步:彈頭。

如果此時的狄烈還象剛剛來到這個時空那樣,孤家寡人一個,這彈頭問題,還真是難以解決。不過現在就不一樣了:要技術工人,他手下一抓一大把,要人力有人力,要技術有技術,要工具……沒有也可以按要求做出來;要材料,他手頭有的是,金、銀、銅、鐵、錫、鉛……皇室用品,幾乎囊括了天下間所有已知的金屬。有人力、有物力、有技術,隻要不是太超越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有什麽東西製做不出來?

彈頭的製做其實並不難,魯老二等工匠要了一顆原裝彈頭為模子,然後做了一個鑄鐵模範。再將彈頭橫麵剖開,了解其內裏構造。基本弄清了這顆象金子一樣黃澄澄的錐形小東西,是以黃銅為被甲,內層為鋼片,再以純鋼為芯的精致物件,構造相對簡單。但就是這看著挺簡單的東西,卻是來自二十一世紀的軍工精品,由精密機器鑄造而成,又豈是手工製做能望其項背的?

結果眾工匠鼓搗了好半天,硬是拿不出一個成品來。關鍵的問題就是那層鋼皮與鋼芯很難鑄造。鋼倒是不缺的,狄烈的戰利品中有一部分鋼料,據工匠們鑒定,是原儲備在京城東西作坊的上等鋼料“镔鐵”,用這種精鋼可以打造出削鐵如泥的寶刀利刃來。可惜的是,有材料並不代表就能做出真家夥。

狄烈最後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讓工匠們改鑄實心彈。即被甲為銅,內置鉛塊的重彈。

這次就順利多了,眾工匠們花三天時間,製模、澆鑄、打磨、拋光……經過數十道工序,並且返工了不知多少次,最後成形,總共製做了一百零三顆彈頭。其中四十六顆在澆鑄時就失敗報廢了;又有三十八顆因為鉛塊重心位置不對或被甲厚薄不均,而被淘汰;最後又有十二顆在打磨、拋光成形後,因為有細小裂隙以及弧度、重量、外形與原裝彈有誤差,同樣報廢掉。

這樣,最終真正合格的成品彈頭,隻有七顆!廢品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狄烈現在檢視的,正是這七顆彈頭中的一顆,那流暢完美的線條與弧度,代表著這個時代高超的手工藝製做水準。隻可惜,這樣的純手工精雕細琢,效率實在太低,成功率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想大批量製作雖不可能,但隻是為他一個人的狙擊步槍提供彈頭的話,卻是綽綽有餘了。

欣賞完這個時代最頂尖的手工精品後,狄烈最後要做的就是將彈頭壓入彈殼中,才算真正完成一顆子彈的複裝。

狄烈以前在國外執行任務時,見過那種複裝壓彈機,足有半人高,重量也不輕,不過原理倒是簡單。他當然不可能照樣弄一個,也弄不出來。隻能盡量簡化了,讓工匠們打製了一個彈殼基座,也就是可以安放彈殼的鐵圓管,一端連著一個像板手一樣咬合著彈頭的鐵夾子。上端是一個鐵把手及幾根拉升簧片。利用杠杆原理,不用費太大的勁,就能將彈頭壓進殼中,啪地一聲脆響,穩穩卡住彈頭夾壓槽。當然,底火帽也可以這樣壓入彈殼。

這個簡陋到令人發指的手壓機,全重不過十斤,高不過尺,一個人兩手操作綽綽有餘。

狄烈正忙乎著,身後傳來一個聲音:“殿下,招俺來不知有何吩咐?”

狄烈頭也不回向後招招手:“小楊兄弟,還記得我許諾過的事情麽?”

“許諾過的事?”楊折衝怔忡了一會,似乎想起了什麽,眼睛漸漸發亮,“殿下說的是……”

狄烈點點頭:“沒錯,那天渡河之戰,你表現得很不錯,現在就是我兌現諾言的時刻——看到那邊的標靶沒有?距離我們有五百米……嗯,也就是三百步左右,你來打一槍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