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回 洪武年間山西人大遷徙
“這穆小翠本是山西人,隻因一場未果的婚姻來到山東做了一孤魂野鬼!實在是個冤魂!”二毛不知其中原委。。說:“那大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更是可惡,就為了狗咬他一口,便血洗山東十二年,把山東人殺沒了再從山西往這遷徙,實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可惡!可惡至極!”
“哎!其實不然!”豬豬說:“這隻是民間傳說而已,真正的原因不是這樣的。”
“那是哪樣”二毛急於要解開這個幾百年來民間傳說的真相。
“這還真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豬豬說:“隻因明朝那幾次大的遷徙,使得這位熱戀中的姑娘穆小翠做了一個千古幽魂!喪失了她應有的愛情!然,遷徙的原因是因為戰爭導致的中原人流離失所,中原成為一片荒蕪的空地。萬裏河山無人墾荒種田,中原大地已到‘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境地。”
“要問我的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我知道山東大部分人來自山西,卻不知道因何從山西遷徙到山東”二毛說:“我們的家譜記載我們程氏一族就是從山西遷到山東的。多少年來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初朱元璋為什麽要搞那麽一次大遷徙”
“不是一次,”豬豬說:“是幾十次,時間長達近五十年!”
“這麽長時間”
豬豬說:“幾經戰亂,以山東、河南、河北為中心的中原地界。。由於戰爭的緣故,致使中原地區的人民流離失所,逃荒避難!中原地區幾乎成為空地。無人墾荒種田,土地荒蕪……
當時的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
豬豬簡單向二毛介紹了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大遷徙的原因:
當時的地方官員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說的兩句話足以說明問題:“積骸成丘,居民鮮少”的字句,其意思是說:死人的屍骨堆積如山,幾乎看不到居民,生活在那裏的人民極為稀少。
那個時期的中原地區多是無人之地。財政狀況用一句話形容:“累年租稅不入,”
當時,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
就連朱元璋他本人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乃正是中原之急務!
於是,他采納了鄭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略決策,一場大規模的曆經數朝曆時50餘年的移民活動轟轟烈烈開始了。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複。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麵,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複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複生產的願望。
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燕軍大肆掠奪了真定,順德、廣平、大名。並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以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當時,燕軍朱棣的部隊,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史料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這一帶人殺的隻留狐、劉兩家。
燕王朱棣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裏,南北近千裏,幾為丘墟焉。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安居樂業,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一度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極不平衡。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為189.3萬人,
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總和還多25萬。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裏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裏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連朱元璋也認識到“山西民眾而地狹”。這時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應從山西移民到中原。
洪武三年(1370年),鄭州知州蘇琦提出移民中原的建議。
洪武十五年(1382年),晉府致仕長史桂彥良上《太平治要》的奏章,其奏章長達20條。說得最多的還是由山西移民至中原。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戶部侍郎劉九皋又奏請遷移山西之民以實中原。終於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於是拉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說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走的,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太原、平陽、澤州、潞州、遼州、汾州、沁州,丁多田少,采用以“分其丁口”的辦法進行移民。這個範圍是相當大的,包括現在的晉中、晉南、呂梁和晉東南等地區。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區劃,所謂太原指太原府,轄6個州20個縣;平陽即平陽府,轄6個州29個縣;澤是澤州,為省直隸州,轄4個縣;遼是遼州,省直隸州,轄2縣;沁指沁州,省直隸州,轄2縣;潞是潞州,省直隸州,轄6縣;汾指汾州,省直隸州,轄3縣。這樣,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個縣。在當時關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條件下,這麽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沒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於洪洞大槐樹下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行地”,在後來的曆史上影響特別大,移民後裔們自然也就樂於認同這樣一個出發地了。
“我們去穿越明朝去看看如何”二毛突發奇想。
“走!”沿著時間隧道二人來到了六百年前的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