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理科比文科難多了,什麽曆史、地理隻要是用中國文字寫的我都不怕(因為我從小就有背誦的習慣,隻要是好的東西我就背下來,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背誦)。我把精力都放在理科方麵,什麽代數、幾何、三角……尤其喜歡幾何,因為我父親是學航海的,他常常告訴我,對於學航海的人,三角、幾何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就很喜歡這些學科。談到作文,我當時還有一些額外負擔,我不但自己要作作文,還要幫別人作文,因為那些胡謅的作文,可以誇誇其談,不著邊際,寫起來非常快,隻要什麽“之”“乎”“者”“也”搞對了就行。同學們知道我作得快,就“利誘勢迫”,有的給我買點炒栗子,有的給我買根糖葫蘆,這些食物對我的誘惑力很大,我有時候同時寫它兩三篇,老師對我很頭痛,可是他還是說我文章作得好,有一次他給我的作文評了一百二十分,卷子送上去,教務處不知如何平均,就對他說分數最高是一百分,他說這篇文章寫得實在好,我一定要加她二十分。但是對這種作文,我就倒了胃口。當時老師在班上講的古文,差不多都是我念過或看過的,我根本不好好聽,就在班上看小說、做數學。當時我隻注重理科,想學醫,因此我在大學裏,是理預科的畢業生。

五四運動起來了,我正巧是學生會的文書,要做宣傳工作,寫宣傳文章。理科的功課是不能缺的,一缺就補不上。我缺課很多,由於經常寫文章,在報紙上登載,對於創作慢慢地喜歡起來,就改學了文科。這是我自己的情況。至於別的作家,還可以舉許多例子,我相信魯迅先生當初也不是想做作家的,後來由於經常寫文章,也就成了作家了。現在的中學生,要當一個作家,還想找捷徑,從我的經驗裏看,是沒有什麽捷徑可找的。因為無論是腦力或是體力勞動都不是變戲法,就是變戲法,那也得有材料。比方小孩子玩積木,木頭越多,擺的花樣就多。

一塊積木擺不出東西來,兩塊就有了對立麵,三塊可以搭個過門,四、五、六塊就更好,可以擺個比較複雜的東西了。拿詞匯來說,你沒有積累到相當多的話,就沒法挑選,因時因地製宜地把它放在適當的地方。比方“風”,你隻知道“狂風暴雨”,當然不能到處都用它,所以要解決詞匯和句式問題,首先要多讀書,多看點東西。書裏麵好的句子最好抄下來。例如《三國演義》裏麵的句子,到現在我有時還把它抄下來,如我剛才舉的《尼羅河上的春天》一文裏,我就偷了《三國演義》裏一句話,大家看出來了沒有?《三國演義》在四十九回裏七星壇諸葛祭風一段,寫得有聲有色:

眾兵將得令,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廝殺。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風不動。瑜謂魯肅曰:“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肅曰:“吾料孔明必不謬談。”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瑜出帳看時,旗帶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我十分欣賞這段的有力的描寫,就把它偷到這篇文章裏了,我說:“河的兩岸,幾座高樓尖頂的長杆上,麵麵旗幟都展開著,嘩嘩地飄向西方,遍地的東風吹起了。”我常常抄襲,就是說模仿別人的好句子。西方有一句話:模仿是最深的愛慕。

剛才休息的時候,大家反映說:我講時有一種“親切”之感。老實說,我就是靠這個“親切”來的,因為我說的都是自己的經驗。我小時候看書,是逼上梁山的,哪個小孩子願意整天坐在家裏看書呢?實在是因我小時候太寂寞了,我是兩頭夠不著,我的弟弟們都比我小很多,堂哥哥們都比我大,起碼的都是大我五六歲,我就在半空中懸著,他們和我都玩不起來,那時我們住在海邊,鄰居也不多。去年十月號《人民文學》上不是有我的一篇《海戀》的文章嗎?就是描寫我小時候的情況的,我為什麽愛海,就是因為我一看到海,就想起我小時寂寞中的“朋友”。在海邊生活的我,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出去走走,天氣不好的時候就隻得坐在家裏看書,那時又沒有專門給小孩看的書,於是我抓到什麽書就看什麽書,連黃曆之類的東西我也看,而且非常喜歡看,從前黃曆後頭有什麽“萬事不求人”,在每一個日子下麵還有什麽“不宜動土”“不宜出行”之類,從這裏頭我可以看出很多故事來。直到現在,我寫文章時用的句子還有從那些雜書裏頭來的,所以過去我的老師說我的學問是三教九流式的學問。

但是我認為愛看書是有好處的。舉個詞的例子說吧,比方刮風下雨,我在報上看到有關於十二級風的解說,這十二級風的形容詞都是不同的,我沒有全記下來,但今天也可以說一些,比方:細風、和風、微風、輕風、涼風、朔風、春風、秋風、狂風、天風、雄風、黃風……你把這些詞匯掌握之後,在種種不同的風上麵,你就可以寫上一個形容詞了。有時風很大,但是好的風,就不能用不好的形容詞。比方說很大的東風,你能說是狂風、暴風嗎?大風一定要有一個很雄壯的形容詞,你登上萬裏長城時,你所受的風,就可以稱為“天風”,古文上也有什麽“大王之雄風也”等等,所以“風”往好裏說有好的字眼,往壞裏說有壞的字眼。同時也要看季候的不同,你的心情的不同跟周圍環境的不同,而使用種種的詞匯。講雨吧,也有好雨、細雨、大雨、狂雨、驟雨、苦雨、山雨等等,在什麽時候用什麽詞來形容雨,你都應該想到。要說捷徑的話,這裏可以說有個捷徑,就是有些工具書是可以拿來當閑書看的。記得我從父親書架上翻到一部《詩韻合璧》,在風字和雨字底下,有形容各種風和雨的詞匯。

我到現在還愛看像《辭源》一類的書,沒事就拿來消遣。還有就是深入生活,多跟各種人談話,熟悉人民的語言。我們跟人談話的時候,可以發現有的人說話非常俏,有的人說話非常幽默,有的人說話非常簡短有力,有的人說話非常清楚有條理,有的人說話非常美,這些都是我們作文時很好的材料,說話的藝術雖然是不大容易學得來的,但是學不來總可以抄得來的。我們要多注意周圍發生的事情,經常注意人的談話,最好身邊帶一個小本子,看書看報或聽人談話,有一些好的你就趕緊把它記下來,這當然不是現買現賣,而是你所積累的財富,這本子就好像是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的財富愈多,你手頭就愈寬裕,用起來就方便了。還有一個很好的看書方法,對我們在職幹部來說是有用的,就是在你手邊和枕邊,常常放幾本古典的散文或詩詞。為什麽說古典的呢?因為今人的一些好的詞匯有不少還是從古典書裏來的。我前麵說過,我國是個有很好的散文傳統的國家,在我國最好的文章裏頭,除了詩、詞、歌、賦、戲曲和小說之外,差不多都是用散文體裁寫的。

我們自己每人天天在那裏寫散文,比方說書信日記等也都是散文,就是小學生也在那裏寫散文,如什麽遊記等等。總之,我們中國的散文是很多的。我們做工作難免有累的時候,或者因為其他什麽原因睡不著覺,那你看點古典散文或詩詞,就非常的合適,這種文章又短,隨時可以放下。在這裏,我還想說,要想把文章寫好,首先要熱愛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確可愛,我常常想假如我不是中國人,看不懂中國的文學作品的話,那真是太遺憾了。我有時陪一些外國朋友出去遊覽,看見好景忽然想起一句好詩,我就想說我們中國有句好詩,但是因為翻不出來也就把它咽了回去。我想他們要是中國人那該多好。在這一點上,我特別喜歡朝鮮、越南和日本的朋友,因為你寫出的漢字他們都懂,有的老先生他們對中國文學比我們還熟悉。日本朋友在道別的時候常常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念的雖不是漢語之音,但是他們寫出來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非常高興,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我常常在手頭和枕邊放些中外的文學短篇,現在看的是《一千零一夜》,這是小時看過的,我們常常和阿拉伯國家朋友來往,他們常常提到《一千零一夜》裏麵的故事,你要是對於書裏的故事一點不了解的話,那就沒有共同的語言了。我們這樣忙裏偷閑,隨隨便便地零零碎碎地看也可以積累很多材料。我們看到有很多好句子和好字眼,可以隨手摘寫下來,因為經過書寫一遍,更可以幫助我們記憶,也可以幫助背誦,我們從背誦文學作品裏,可以得到很大的快樂。因為在你生病的時候,或者其他原因不能看書的時候,如果你能背誦點什麽,那你會感到很有意義。蘇聯第二個宇宙飛行員季托夫,在他寫的報告裏,說上天以後,我看見許多星星,就像嵌在黑絨上的點點光明,我就想起萊蒙托夫的一首詩:星星對著星星在說話。我看報看到這裏就想,假如我飛上天空的話,我看到宇宙中的奇景,我會想到中國文學作品中哪一個好的句子,因為當時整個天空就隻你一個人,你不能跟誰對麵說話,你就可以把這些文學財富都帶上天去。我常常想,現在我們中國的少年兒童,要是不多讀點文學作品的話,將來他去做個宇宙飛行人員,也許會感到寂寞的。以上說的是要看一些短的文章。

下麵再談讀長的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等,說來說去仿佛就是這一些,其實古典小說裏麵最好的也還是這些。我的朋友鄭振鐸先生,他有好幾百部這樣的章回小說,有一年,我生了好幾個月的病,病榻無聊就把這幾百部書都借來看,瀏覽一遍以後,感到還是這幾部書最好。像這類書,常常放在手邊,不怕重看。這一點我們應該跟兒童學,兒童就喜歡你跟他重複地講一樣的故事。我記得我的孩子小時候就愛聽“三隻小熊”的故事,今天講,明天還要講,我說你聽過了,她說聽過還要聽,她不但聽,你要說錯了她還替你糾正。我說那些書我們應該重看,一來是重看時不用太費腦力;二來因為這些書裏麵的語言非常生動,重看了記住了以後,對我們寫文章就有很大的幫助。就拿《老殘遊記》上白妞說書那一段來說,作者把白妞出來的那種台風寫得多好,白妞衣著樸素,風度非常穩靜、大方,寫了這些,然後描寫她開口唱,一陣高過一陣等等,《老殘遊記》裏有許多糟粕,但是我卻挑出這一段看了好幾遍。西方作家談到文章的風格的時候,第一種談法是“文如其人”,這個人是什麽樣的一個人,他寫出的東西就是什麽樣的東西。

這句話我們都承認,要不然怎麽會百花齊放呢!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韓、柳、歐、蘇,每個人的文章風格都不一樣,因為他們每一個人的一切都不一樣。關於風格的第二種說法是:最好的詞句放在最好的地方,就變成一種風格了。不必說遠,就拿近代的人寫的散文來說吧,劉白羽的散文就和巴金的不一樣,楊朔的又跟秦牧的不一樣,郭風的又跟柯藍的不一樣,各人有各人的風格,用字造句都各有不同。因為每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的風格,我們就要多看、多讀,來擴大我們詞匯的領域。有人說你給我介紹一些作品吧,我說這很難,因為我喜歡的,你不一定喜歡,隻有多看,才能有個比較,才能看出一篇文章的好處在哪裏。中國諺語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看多了,就會分辨出好壞來。我還覺得要想寫好文章的人,最好能把詞句變成你的精兵,用兵的時候,做到指揮若定,使每個字都能聽你的指揮,心到筆到,想寫什麽就能夠寫得出來,這是不容易的。你的工具若是不熟練的話,它就不聽你的調動!諺語又說“熟能生巧”,不熟就不能生巧。但是“巧”是不是做不到呢?我說不,能做到,我自己沒做到,至少我希望在座的同誌能做到,我相信能做到,因為文學曆史上已經有許多人做到了。

第五個問題:我們閱讀作品時,不能深入地真切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意思,請您舉例說明應該如何閱讀作品,如何去體會作者的意思。

我們對某一篇作品看不懂,不能體會,有兩方麵的原因:

①作者寫不好文章的話,我們就不會看懂,或者這篇文章裏沒有說清道理,莫名其妙,不知他說些什麽東西,你也不會看懂。有的作者的文筆很晦澀,或是文不對題,這種文章我們也看不懂。所以說自己看不懂的時候也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力估計得過低。②反過來說,那就是我們沒有細讀。我自己看文章總是先看題目,因為寫文章的人總是要發揮與題目有關的內容,按著題目去體會內容是一種辦法。再就是要去了解作品的背景,包括作者的創作環境、思想和社會背景等等,看古今人的作品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