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仙女的發展勢頭受到了遏製,在部分地區甚至受到了對手們的聯合壓製,“市場已經探底”;雖然說她的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質量上乘,但是這些合作夥伴個頭雖然不小,但是算不上強大,尤其在技術和售後服務上跟不上來。當初為了擴大銷售量,不加選擇的拉上了眾多的合作夥伴,總共38家合作夥伴中,至少有25家公司不是專業公司,他們完全是衝著仙女的名頭來的,或許都有借機進入這些高端市場的想法,但是如果不是仙女的因素,至少不會這時候進入!但是不管怎麽說,北美合作取得了成功,從42年到45年的三年期間,每年的市場利潤都超過了2500億,大約占到了北美同類市場的8%左右,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類似的數字,而她本身也獲得了北美市場總利潤的3.21%,實現了最初的規劃目標。

不過,相對於其龐大的生產力來說,仙女並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好處,為了順利進入市場,當初隻是爭取了40%的利潤分成比例,實際的收益率從35%降到了14%左右,這遠遠低於那些主要的競爭對手,甚至多達20個百分點;龐大的生產,並沒有帶來足夠的利潤,卻養肥了那些合作夥伴,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數字統計顯示,四年間,仙女一共擁有利潤3100億美元,其中總部收上來大約一半,但是她的合作夥伴們收入的更多;同時國內市場的收入大為下降,實際的年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因此總部決定適當降低北美市場的供貨量。這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雖然公司的產量巨大,但是並不足以同時滿足兩個大市場,擴大生產是一個方麵,增加實際收入更是要考慮的,當然除此之外,仙女還有意對一些合作夥伴施加壓力。仙女的產品能賺錢,這已經得到市場的驗證了,四年時間,“即使是一個傻子也學精了”,既然是合作夥伴,就必須為這份利潤做出貢獻來;不僅如此,仙女還對多個合作夥伴提出了警告,比如在43年9月份,她對日本的兩家合作公司表示了不滿,同時向兩家歐洲公司提出了要求,並對三家加拿大公司提出了附加條件,順帶也對八家美國公司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這些合作夥伴讓她感到不滿意,因為這15家公司的銷售量“還不到總銷售量的10%”!

經過四年的發展,一些合作夥伴已經很成功了,兩家美國公司幾乎銷售了發往北美產品的四分之一,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占到了全部銷售量的40%以上,這除了他們的本土便利條件之外,自然與自身的努力分不開。這五家公司,除了一家在加拿大之外,其餘的全部在美國。這些公司都對合作感到滿意,因為利潤太豐厚了,投入不大,賺錢很多,更能借機擴大公司的影響力,某些公司的原有產業也同步上揚。這五家公司中,其中一家本來是地產公司,而且是純粹做地產的,公司規模並不是很大,但是鋪麵鋪得很開,在北美許多地方都有業務,非常重視“仙女提供的機會”,這幾年的總利潤將近600億美元,甚至遠遠高於原產業的收入,曆史性的被評為“北美最佳公司之一”。

四年多來,一些公司的銷售量逐年上升,一些公司升了又降,一些公司幾乎連年下滑,這讓仙女有些不高興,也有心借此抖一抖自己的威風,有心撤消幾個合作夥伴,或者直接降低產品供應,將一些技術力量向一些公司轉移……仙女的小動作,立即在市場上引起了反應,對手們紛紛加大了市場的開發力度,同時一些合作夥伴開始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根據谘詢部搜集的資料顯示,北美的一些主要競爭對手加大了20%的開發力量,而日本企業則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麵,多家合作夥伴公開對仙女提出了批評,甚至揚言要付諸法律訴訟!仙女並不在乎對方的意見,首先減少了北美市場的供貨量,對各個合作夥伴進行前景評估,並按照合約明確地對其中的10家合作夥伴提出了硬性要求,接著對剩下的17家公司進行了多方麵的加強,穩固已經占有的市場,或者伺機再次擴大。

實際上,仙女是有賺無賠的,自從進入了北美市場,她就沒有真正投入過一分錢,做的也是“無本買賣”,運費都算在了利潤裏麵,生產成本也都由合作夥伴賺回來了,前兩年還隻是把成本回收,把大部分利潤作了市場投資,後來則是漸漸加大了回收力度,實現了最初的目的。實際上,受害最嚴重的是北美市場的各與會者,雖然說仙女的資金緊張,但這隻是他們一家的說辭,她的資產太龐大了,那些銀行貸款也隻有他們會放在心上;再說了,這年頭哪家公司不是債務纏身,何況她的各個子公司又都擁有相當數量的流動資金,整個集團的負債率非常低,沒有一個對手認為這點兒貸款會束縛她的手腳,並且作為一家大財團,尤其是作為一家獨資大財團,她可以輕而易舉的集中足夠多的資金突出某一個方向,任何一個對手都不願意直接麵對她,甚至有人戲言全世界的幾大係巨頭聯手,也不一定能夠擊敗她!

而對國際公司們來說,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容忽視的,仙女本質上還不是一個國際性公司,基本上是一家“本土”公司。她在中國國內基礎的雄厚程度,是任何一家或者多家公司都不能相對抗的,甚至有人說已經被“固化”了;同時,也沒有人敢輕視她在印度的影響,印度人幾乎已經把她當做本土公司了,即使印度本地的公司,也不敢輕視仙女的某種影響,任何一家國際公司在印度與仙女展開競爭都不得不斟酌再三。可以這麽說,根植中國和印度的仙女,幾乎確立了其市場競爭中的不敗地位,或許,大家隻能寄希望她的“自釀苦果”了,也隻有在北美或者歐洲等國際市場上打殺她的威風了!事實上,國際公司也隻能這麽做,而且已經在這麽做了,這要從兩方麵說起,首先,仙女在北美缺乏市場基礎,即使是現在,這些奇形怪狀的合作夥伴也比不上國際公司多年來培植的勢力,她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至少已經不能大肆擴張了。第二,經過幾年的發展,原本技術不相上下的日本同行,如今更是不相上下,而那些歐美同行,尤其是直接的競爭對手,在技術也趕了上來,幾乎已經並駕齊驅,技術上的優勢漸漸消失,隻能依賴合作夥伴的市場努力了,這正是仙女的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更是她不得不麵對的重要問題。

實際上,8%的市場占有率,並不符合仙女總部的規劃要求,他們原本設想的市場份額在10%以上,甚至15%以上,雖然一家公司占有這麽大的市場似乎不太現實,但是仙女不同,她擁有了世界相當部分的市場原資產,如果不能堅持相應的份額,“至少不算成功”。但是,雖然她在北美市場的擴張勢頭受到了遏製,甚至是略有下降,但不管是仙女總部,還是社會各界,無不認為她已經在北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認為她又在北美創造了“奇跡”,創造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攪亂常規,開拓局麵的神話!41年的銷售量達到了創紀錄的5200億美元,42年更是達到了7500個億,以後也都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上,平均每個主項達到了1700億美元,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

有人曾經這麽說過,仙女在北美“人無一人,地無一分”,仙女在北美是完全空白的。這話一點兒都不錯,經濟危機以前,在巨大的北美市場裏,仙女不過擁有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量,年利潤最高時也不過120個億,這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有人戲言,如果她在北美有與其規模的10%相襯的辦事處,也不會僅僅隻有這點兒銷售量,甚至有人說這是“不小心發錯了貨”,才來到北美的!幾乎所有人都對她提出批評,認為簡直在“李鬧”,但是在某個人的幾乎專製的作風下,成功的避免了經濟危機的一些損失,這讓人們很難肯定“到底是正確還是失誤”。但是,這次鋪天蓋地的談判隊伍,使得北美人民感受到了這家傳奇公司“隆隆挺進的戰鼓聲”,一向喜愛“標新立異”的仙女一下子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這比任何的廣告宣傳都要有效的多,於是人們再次肯定了她的商業史上“最會做無本廣告的公司”的名頭!

至此,再也沒有人懷疑仙女進入北美的誠意和能力了,國際大公司對她既羨慕又頭疼,結果是無可奈何;評論界開始再次鼓吹她的強大與不可遏製,雖然事實上已經是困難重重了;連仙女總部要求最苛刻的人也對此表示滿意,雖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數字,但是相對於投入來說……北美市場本來就是仙女公認的“副產業”,隻不過是為了淘點兒金子,對他們來說,即使是每年掙回談判人員耗費的那些花費,也不算太虧本了,當然前提是外派人員的工資除外。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已經達到了的目的,一些人說“夠了”,一些人說“可以”了,還有人說“怎麽會那麽多”……對於這一業界紀錄,經濟學家們都像往常一樣的大肆鼓吹,把她吹得天花亂墜,渾不顧她正在吃蹩的整體現實!

但是自此之後,仙女保持住了對北美市場的強大影響,真正的進入了這個全球性大市場,成為不可缺少的行業公司,隨著時間的延續,市場份額升升降降,不斷地讓對手們憂慮、歡喜或者生氣!但是並不是說她沒有付出代價,一些合作夥伴在銷售產品的同時,也獲取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一些非專業公司也借機進入了這三大產業,利用有利條件,再加上某些勢力的暗中作用,迅速的做大做強,在某種情況下成為她在北美的強大對手。據說,在短短十五年後,仙女在北美市場上最強大的對手就是她曾經大力扶植的某個合作夥伴,對方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把她的部分產品完全擠出了北美大陸!

當然,仙女從不忌諱對手的強大,也不擔心新的對手出現,如今她整個的戰略核心,就是再次成為一家非世俗公司,一切的經營方針都在圍繞著這個戰略鋪開!她就像一個倔強的、愛哭鬧的孩子,哇哇的哭叫個不停,終於得到了玩具手槍,卻原來是想把玩具貓保存起來!

仙女已經得到了北美市場,但是她真的實現戰略目標了嗎,強大的仙女是否會一帆風順呢,真的沒有公司能夠阻止她的發展勢頭了嗎?如果有,那麽這將會是什麽樣的公司呢,誰能讓她變得謹慎起來,減緩整個戰車的推進步伐?其實,就在她推出並執行北美大合作戰略的同時,專家們已經發現了問題,那麽仙女又存在什麽問題呢?

實際上,仙女總部的一些高層負責人,已經有些灰心失望了,他們實在是沒有想到,千辛萬苦,曆經層層磨難,苦心策劃了幾十年的能源公司,卻原來是他們一生中“最失敗”的投資,這個公司幾乎是一個“銷金窟”,迫使他們持續性的注資!如果不是“顧忌”影響,或者擔心會惹了眾怒,他們簡直要提議“賣出去得了”!

這麽說吧,自從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仙女發展的一直很順利,可以說是非常成功,唯一的失敗就是能源項目,而如今,也正是這個公司讓他們放心不下,讓那些擔心公司資金問題的領導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貸款!但是仔細想來,也不能把責任歸結到能源公司身上,公司先前收購的企業,不管是花了多少錢,也不管是在哪裏收購的,本身資金大都比較充裕,至少在短期內能夠正常運轉,用不著總部大規模的注資,當然,這裏所說的大規模注資,並不等同於一些幾十億元的“小動作”;過慣了舒心的日子,自然無法適應新公司糟糕的狀況,何況又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到處受到牽製、無法放手搏擊的窘狀!

曾幾時何,仙女公司的形勢一片大好,能源公司組建成功,工業城項目如期實施,印度市場態勢喜人,北美市場的進入幾成定局……整個的仙女係各大公司,連被稱為“仙女二係”的鋼鐵公司和紡織公司,都持續好轉,利潤逐漸上升,每年分些紅利已經不是幻想了,這使得總部以及各子公司負責人,乃至分公司領導們躊躇滿誌起來。說起來,總部的負責人們更加高興,因為這一切都和他們相關,而且整體的情況也隻有他們最清楚,加上仙女城工地上忙忙碌碌,西星也真給麵子,安排的井井有條,隻是總是伸手要錢讓他們有點兒無奈。據統計,到44年年初為止,已經支付給西星的資金大約為1.25萬億元,其中有上萬億元被用在了工業城項目上,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欠西星一分錢了,反倒是對方欠了他們不少錢,隻是估計“這一任是還不上了”!

同樣的好消息還有印度的產業,這幾年的利潤逐年上揚,公司生產逐漸恢複,一些公司甚至還擴大了規模,幾年來,各個公司包括一些合作公司的利潤合計達1.24萬億元人民幣,當然,這些錢總部忍著誘惑沒有回收,全部用於印度產業的恢複和發展,並利用印度銀行的貸款,向周邊地區擴張,已經進入了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甚至還在非洲進行了收購。憑借在社會上的強大影響力,在這個本來還不龐大的市場上占有了相當高的市場份額,甚至比印度國內公司的占有率還要高,比如在新材料方麵,就明顯比姬可公司高出不少,而且市場效益也要好得多。許多印度公司對此憂心忡忡,這些公司不僅資產龐大,資金雄厚,而且身後又有龐大的仙女支持,更讓他們感到擔憂的是“極其缺錢”的仙女總部,竟然寧願屢次貸款也“不抽取一分錢利潤”,既撈足了名聲,又使他們壓力倍增!

有如意的地方,自然就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仙女也不例外,能源公司就是最讓總部頭疼的一個子公司,當然,同樣感到頭疼的還有該公司的負責人們。在仙女旗下,不管怎麽說,能源公司都是一個重要的產業,甚至稱得上單體產業中投資最多的一個公司,相當年電子公司和新材料公司都不過投入3000億左右,連得曾經鬧得轟轟烈烈的銀行業投資,三大銀行(包括印度斯坦銀行)加起來也不過1.1萬個億,而僅僅組建能源公司就花費了1.24萬個億,“這實在是一個大產業”。但就是這個公司,成了最讓總部頭疼的產業,仙女一向是非常有錢的,過去也一直沒有什麽債務,收購產業的時候更是左挑右撿,盡量把債務和欠款推給別人,領受一份“淨產業”,然後就是注入資金,就是自己貸款也行,總之,這些公司的運轉狀況非常好。但是能源公司不同,組建公司的同時,同時到手的還有6500億的債務和7000億的欠款!要是在往常,他們肯定不會接手這些債務和欠款,這不是自找麻煩嗎?但是如果不是因為債務纏身,如果不是有那麽多的欠款難以回收,或者近期內收不回來,沒有幾家公司願意便宜仙女,大家都是被債務催逼的沒有辦法了,才不得不“瘦身”,同時大家也認準了仙女肯定會接手這些風險,否則,能源計劃肯定會再次胎死腹中,甚至更著急還是仙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