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是茶樹生理與生態需水的主要來源,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茶樹生育關係密切。茶樹的芽葉生長強度、葉片形態結構及其內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標,均以土壤相對含水率80-90%為最佳,而根係生長則以65-80%為好。在適宜的土壤溫度下,茶樹生長旺盛,體內含水量一般約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葉含水率可達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謝功能增強,物質代謝趨向合成,有利於體內幹物質的積累,使芽葉萌發快,數量多,嫩度好,內含物豐富。特別是鮮葉中氨基酸與多酚類物質的增加,對形成成香濃味醇的紅綠茶品質都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當根係層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工伴有高濕與幹燥的空氣時,茶樹體內水分代謝很易失調,葉細胞容易產生質壁分離,破壞細胞透性,葉綠體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受到抵製,物質代謝趨向分解,體內幹物質的形成與積累減少,導致芽葉萌發生受阻,鮮葉產量與品質均要下降。實踐證明,凡旱季灌溉,使土壤溫度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90%的茶園,無論是鮮葉還是加工後的成品茶,其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比對照提高一個級。產量增加更顯著,一般可比對照增加30%以上,經濟效益較高。
但茶園土壤水水過多同樣有害,會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土壤空氣減少,削弱茶樹根係呼吸和吸肥、吸水能
茶樹生長需要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供給。我國茶區雖多處在濕潤與半濕潤地區,但由於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因子複雜,雨水分布既有地區的差別,也有季節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個月中,分布也捉摸不定,時多時少,例如華南茶區,年降水量大多在1500毫米以上,多的可達2500毫米以上,對4-9月份雨量較集中,要占全年雨量的75%左右,但由於當地氣溫較高,常使年蒸發量接近或超過年降水量;另外,還經常出現強度大、次數多的暴雨,因此雨水地表徑流與土壤蒸發較多,而能保存土壤供茶樹吸收利用的水分相應減少,尤其在冬春雨水很少,茶園常有旱情,西南茶區也常有冬、春連旱現象。但在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春季雨水連綿,到7-9月,夏秋季又常出現間斷性高溫幹旱,直接影響茶樹生長和優質高的形成。這種雨水的時間長空間分布勻,既分散又難以預料。因此及時采取旱季茶園補充性灌溉措施,有利於實現穩定茶葉產量和品質。實踐證明,凡在幹旱季節對茶園進行合理灌溉的,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增產提質效果。
茶園灌溉的效果高低,雖然與灌水次數與灌溉水量有關,但重要的還要看是否適時,也就是說要掌握好灌水落石的火候。我國茶農曆來灌溉有“三看”的經驗;一看天氣是否有旱性出現,或已有旱象,是否有發展趨勢;二看泥土幹燥缺水的程度;三看茶樹芽葉生長與葉片形態是否缺水。現在人們已在“三看”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茶園灌溉的技術措施,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科學地確定了茶園灌溉的適宜時期。
茶樹水分生理指標能在不同的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下。直接反映出體內水分的實際水平。例如細胞液濃度,新梢葉水勢(可用兆帕斯卡MPa表示)等對外界水分供應很敏感,與土壤含水量和空氣溫度溫度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如果上午9時前測定,細胞濃度低於8-9%,葉水勢高於-0.5MPa,表明茶樹體內水分供應較正常,若細胞液濃度達到10%左右,葉水勢低於-1.0MPa,表明樹體水分虧缺,新梢生育將會受阻,這時茶園需要灌溉,及時給土壤補充水分。
土壤含水量多少是決定茶園是否需要灌水的主要依據之一。由於茶園土壤質地的差異,其土壤的持水特性和有效水分含量變化較大,因此為使不同質地土壤的溫度值具有可比性,一般土壤的溫度指標值應采用兩種方法表示:一是采用土壤絕對含量占田間持水量的相對百分率表示,例如當茶園土壤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90%左右時,茶樹生長旺盛;降到60-70%時,茶樹新梢生長受阻;低於60%時,新梢即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以茶園根係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70%時,作為開灌指標;二是采用土壤溫度的能量值,即土壤水勢來表示,它可以直接反映土壤的供水能力大小,要比以土壤含水量表示更加適當,當土水勢(與土壤吸力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在-0.01~-.08MPa時,茶樹生長較適宜。茶園土壤水勢可用土壤張力計直接測知,當土水勢值達到一0.1MPa以上時,表示土壤已開始缺水,茶樹生長易遭旱熱危害,應進行茶園灌水。
主要氣象要素發氣溫、降水量、蒸發量等的變化和茶園水分的消長密切相關。在生產實踐中,應密切注視天氣的變化與當地常年的氣候特點,尤其是在高溫度季節,參照茶樹物候學觀察進行綜合分析,監視旱象的發生。近年研究認為,當日平均氣溫接近30℃,最高氣溫達35℃以上,日平均水麵蒸發量達到9毫米左右,持續一星期以上,這時對土層淺的紅壤丘陵茶園,就有旱情露頭,需要安排灌溉。
幹旱季節茶園究竟需要灌溉多少水量,主要應由該茶園的類型即茶樹生育階段的需水特性與土壤質地來定。適宜的灌水定額,既要求灌溉水及時向土壤入滲,又要能達到計劃層濕潤深度,滿足茶樹的需水要求。因此在確定茶園灌水定額時,要先確定灌溉前的土壤計劃層的儲水量,使灌溉前後的儲水量總和達到計劃層土壤田間持水量的範圍。因水分過多會影響透氣性。還會產生地表徑流和深土壤滲。一般確定茶園透宜的灌水量與灌水周期的方法有三種:
一是由茶園各階段的日平均耗水量來確定。可采用土壤水分衡法進行測算。特別是在高溫旱季,應以5天左右為期測算自然降水量與茶園耗水量之差額。在氣溫較低的春旱或秋冬旱期間,以10-15天為期測算土壤水分的虧缺量。在壤土茶園中,當耕層(0-30厘米)土壤缺水近30毫米(相當土水勢一0.08MPa左右)時,就應開灌補水。
茶樹生長,既喜溫、喜濕,但又怕澇、怕漬。而在我國產茶區,常出現降水量集中的雨季和多日不雨的旱季,在雨季如不能及時排除餘水,不僅會衝跨茶園,流失肥土城地勢低窪處,還極易漬水,時間稍長,往往造成茶樹濕害,給茶葉生產帶來較大的危害。據杭州茶葉試驗場調查,因受土壤濕害導致低產的茶園占全場茶園總麵積的4%,對茶葉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需要進行改造。
適宜茶樹根係生長的土壤,除要求含有充足的水分、養分、還要有足夠的空氣。如果土壤濕度增大,空氣就會減少,一旦漬水,會使茶樹根係呼吸困難,水分、養分的吸收代謝受阻。由於空氣少,缺氧,土壤下層呈嫌氣狀態,尤其是紅黃壤種茶地區,土壤中常形成低價鐵、錳及其他還原性物質,再加腐敗性嫌氣細菌的活躍,使茶樹根係遭受不同程度的濕害。
茶園排水係統,在新茶園規劃開辟時就應考濾落實。新茶園的水利係統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麵內容,由渠道、主溝、支溝、隔離溝和山塘、水庫、管道與機埠組成,相互配套,緊密聯係。例如山區茶園附近的山塘,水庫與環山渠道,在雨季可蓄水防洪,旱季又能引水灌溉,做到蓄、排、灌兼顧,使溝、渠、塘、庫及機埠等設施有機地連成一體,形成茶園溝溝相通,配套成龍,心意減少與避免茶園水、土、肥的流失和低處漬水現象。
茶園排水是防除濕害的主要措施,但茶園濕害的類型與成因較複雜,茶樹受害的程度也不盡一致,因此在防治與改造濕害茶園時,除了做好深入調找出成因,在采取各種排水設施的同時,還應針對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積極配合其他農業綜合技術措施,如改土、改樹及病蟲防治等,方能見效。對建園基礎差,濕害嚴重的茶園,應結合換種改植,平整土地,重新規劃,建立新新茶園。如不宜各茶的,可改種其他濕生作物。